楠木軒

退市保千29天狂瀉82.69% 紅塔紅土、金鷹基金及華龍證券可否“密室逃脱”

由 沈建伏 發佈於 財經

《電鰻快報》文/高偉

毫無疑問,二季度以來的最“熊”的股票是退市保千,短短29個交易日狂瀉82.69%,遺憾的是,一季報顯示還有紅塔紅土、金鷹基金及華龍證券相關理財產品被鎖其中。那麼,在這29個交易中,上述機構是否完成了“密室逃脱”?

退市保千隻剩1毛7

5月26日,是退市保千在A股的最後一個交易日,這將是2020年A股市場第3家正式被摘牌的上市公司,這一天,退市保千的股價僅報收0.17元。

早在2017年8月,證監會一份行政處罰書揭穿了保千里造假借殼上市的面紗。

證監會查明,保千里在2014年至2015年的重組中,提供了九份內容虛假的協議,導致其收購資產的評估值虛增了2.74億元。為此,證監會對保千里和包括實控人莊敏在內的11人進行了處罰。2017年12月,保千里再度因信息披露違法被調查。證監會查明,2015年至2017年9月間,莊敏從經營、財務上控制了20家小微企業,為其注入資金,並通過這些企業購買保千里的產品。通過上述小微企業銷售產品,保千里2015年-2017年分別虛增銷售收入4.07億元、16.16億元和13.86億元,虛增利潤為1.57億元、7.10億元和6.07億元,佔當期利潤的比重為41.95%、88.79%和150.39%。

隨着保千里的騙局一步步被揭開,公司也徹底走向了失控。股價暴跌、銀行抽貸、債務違約、訴訟纏身、股權凍結等接踵而至。2017年底,保千里復牌遭遇29個連續跌停,創下了當時A股跌停紀錄。

《電鰻快報》注意到,在2015年6月,保千里創出歷史最高價29.89元,截至最後一個交易日跌幅高達99%,總市值4.14億元,市值蒸發近700億元。

在監管趨嚴的資本市場,保千里註定是曇花一現。

紅塔紅土、金鷹基金及華龍證券可否“逃脱”

從保千里股東户數來看,今年一季報顯示股東户數有9.28萬户,從十大流通股東來看,還有一些機構位居其中,如紅塔紅土基金-浙商銀行-渤海國際信託股份有限公司持有4015.08萬股,金鷹基金-寧波銀行-金鷹穗通定增186號資產管理計劃持有1345.895萬股,華龍證券-農業銀行-華龍證券金智匯37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持有1330.83萬股等。

《電鰻快報》注意到,保千里自今年復牌以來持續跌停,留給上述投資者逃脱的機會並不多,但凡有僥倖心理,就會成為“關門殺”。

即便是在最後能逃脱,上述理財計劃也是傷痕累累。其中,紅塔紅土基金-浙商銀行-渤海國際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因持有4015.08萬股,按1.04元起始價及0.17元最終價估算,浮虧近3500萬元。金鷹基金-寧波銀行-金鷹穗通定增186號資產管理計劃,因持有1345.895萬股,浮虧也超過1100萬元。華龍證券-農業銀行-華龍證券金智匯37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因持有1330.83萬股,浮虧也超過1100萬元。

實際上,上述三大資產管理計劃均在2016年以參與保千里定增的方式成為股東,當時發行價為14.86元/股,而如今*ST保千股價為1.04元,以此計算,這三家公司浮虧逾九成,浮虧金額分別為5.55億元、1.86億元和1.84億元,累計9.25億元。

哪來的持股邏輯?

《電鰻快報》認為,如果是普通投資者持有即將退市的股票,可以歸結為研究不周或專業能力不夠,但作為專業的理財機構,這樣的持股很難找到持股邏輯。

早在2016年12月27日,保千里收到證監會《調查通知書》,保千里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而彼時的保千里表示:“尚不清楚涉及調查事項的具體範圍、具體發生時間、調查事項具體類型及事項影響程度。”這一調查便是半年多的時間。直到2017年8月,證監會開具了行政處罰書,充分揭穿了造假借殼上市的違規行為。作為理財機構,這個時候應該有所警覺了,如果還在一味持股,就是“火中取栗”,甚至是“掩耳盜鈴”。

可上述持股機構偏偏就這麼做了,不顧所有警示,大量持股。參與低價退市股的炒作意圖獲利,但往往是最終當了接盤俠,也讓自己的投資打水漂。

《電鰻快報》認為,ST炒作往往以遊資資金作為主導,以往摘星脱帽預期升温,股市不死鳥神話的演繹加劇了市場資金的博弈需求,但在退市常態化背景下,ST股表現難免存在分化,一輪炒作後,迴歸價值還是大勢所趨,只是部分遊資的階段性炒作。

實際上,敏鋭的機構投資者有能力止損,有公募基金經理透露,“我們有黑名單,股票進入了黑名單,肯定把它在一邊放着,至少一段時間內都不敢碰。也有基金踩雷後未及時退出,主要的原因是深度被套,虧損比較大,如果退出就要兑現這個虧損,他們還是指望股價回升。不過由於市場差公司經營惡化,有可能越持有虧得越多。”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對於退市股,理性的投資者應該選擇遠離,不要做股市“賭徒”。 不管是機構還是普通投資者,要堅持價值投資,遠離炒作之風,不要去投資這些績差股、題材股。與此同時,對於不理性的機構投資者,普通投資者同樣應該敬而遠之。”

《電鰻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