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15日,印度-歐盟雙邊峯會以線上視頻會議的方式召開。會議敲定了雙方未來五年,將在國家戰略安全、貿易投資、國際多邊組織等三方面加強合作。
對於此次會談,印歐雙方都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印度總理莫迪説,印歐雙方“是天然的夥伴,對全球和平安全穩定至關重要”。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表示,希望以此推進達成歐盟同印度的自由貿易協定,促進雙方共同發展。
印歐雙方看似一拍即合的背後,其實各有目的。歐盟和印度貿易往來的密切度與日俱增,究其根本,在於其對自身對未來戰略安全的考量。
尤其是新冠疫情爆發後,歐洲各國藥物生產商顯現出來的無力與停滯,讓歐盟更加意識到保證藥物供應鏈穩定的重要性。印度作為全球成品藥製造大國,自然成為歐盟尋求合作的重要選擇。
比起歐盟的擔憂使然下的“不得不”,印度方面的想法則顯得野心勃勃。印度近幾年始終力求重劃全球經濟圈,並期求於2025年成長為5萬億美元的經濟體,甚至提出“印度製造”的概念。要實現上述目標,其對出口的依賴將會劇增。
其實幾天前,印度貿易部長皮尤什-戈亞爾就曾透露,印歐雙方將就貿易合作展開磋商,對於此次磋商的目標也有明確的定位。他表示:“可能達成初步的優惠貿易協定,最終目的是雙方之間達成自由貿易協定。”
仔細看近幾年莫迪政府的系列操作,無疑都在致力於擴張出口。但因為諸國響應不佳,導致收效甚微。而今,隨着與歐盟貿易關係的日益密切,甚至有望重啓印歐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印度自然不會輕易放棄這次難得的機會。
之所以説是重啓,是因為早在2007年,印度與歐盟就已對自由貿易協定展開過談判。但因為雙方對部分條款無法協商一致,最終只得擱置。若是此番能夠談判成功,對雙方的經濟都將有極大的好處。
數據顯示,歐盟的貿易量佔印度貿易總額的13%,已然成為印度的主要貿易伙伴,歐洲也是印度主要的技術輸入來源。如果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加持,印度的貨品出口及技術引進將更有保障,同時也有利於實現其一直追求的“印度製造”理念的打造。
對於歐盟而言,自由貿易協定既有利於其獲取穩定的物資供應,也能夠幫助其打入擁有13億人口的印度市場。這對於日益萎靡的歐洲經濟來説,無疑是實現重振復甦的好機會。
雖然好處多多,但要順利達成協議也非易事。從早前印歐雙方談判的艱難歷程可見,雙方之間癥結頗多,如果想要克服,需要雙方都作出更大的妥協。
例如印度希望歐盟可以簡化印度公民進入歐洲從事服務業的簽證程序;歐盟則希望印度能夠破除酒、汽車等高端產品的貿易壁壘。這些要求,均因觸及了雙方的紅線,而始終無法協商一致。
印歐雙方談判自2013年中止,至今已經過去7年,但雙方的底線未見得會輕易鬆動。隔閡還在,癥結未解,雙方妥協的餘地不大。加上印度歷來與諸國談判中顯現出的固執己見,不願讓步的態度,也讓雙方達成貿易協定難上加難。
印度的野心勃勃,歐盟的擔心憂慮,是促成此次協商談判的因,要想談判有果,並非僅有誘惑與利益就行。重新劃定紅線,審時度勢地作出調整,都是很有必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