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衞星,於6月23日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升空進入組網,標誌着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導航系統北斗系統正式收官,也標誌着我國已打破美國GPS的壟斷,成為第四個具有全球定位能力的國家。
北斗升空,全民沸騰,A股的北斗概念股也漲瘋了,號稱“A股導航第一股”的北斗星通(002151.SZ),自6月底以來股價已經翻倍,漲幅超過110%,市值更是飆升176.58億,總市值達到333.5億。
(北斗星通股價走勢截圖)
北斗星通是A股這波北斗概念炒作的絕對龍頭,漲幅最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名字裏面就帶有“北斗”二字,第一印象就與北斗最相關;北斗星通是國內最大的高精度卡板供應商,其客户包括大疆、極飛等;第三,國家大基金是其第二大股東,説明國家認可它的技術壁壘。
導航“第一股”
北斗系統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衞星導航定位系統,由空面段、地面段、用户段三部分組成,可在全球範圍內為用户提供實時、精準、可靠的全方位服務,為用户提供同步播報服務,空間距離以每10m實時更新,測速速度以0.1s為單位計算,收授時精度以納秒計算。
事實上,早在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我國就發射了“北斗一號”的前兩顆衞星,標誌着我國在衞星導航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而北斗星通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
(北斗星通招股書截圖)
2000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數學系的周儒欣從國防科工委出來後,由於感受到當年海灣戰爭衞星導航事件的衝擊,從而成立了北斗星通。
隨後,在2004年獲得相關資質,成為我國首批北斗民用運行服務牌照的企業,通過自主研製的“北斗運營服務平台”提供以北斗為主的導航定位、數字短報文通信服務與基於位置的信息增值服務。
經過7年的發展,北斗星通在推出了具有自主品牌的GNSS產品後,於2007年8月13日正式登陸深交所掛牌上市,成為我國衞星導航領域首家上市公司,因此也就有了“導航第一股”的稱號。
然而,雖然北斗星通實現上市,通向資本市場的融資渠道已經打通,截至到上市當年其營收規模才1.5億,淨利潤也只有3700萬左右,更重要的是,到此時北斗星通還沒有自己的芯片產品。
上市之後,一方面通過1年多的研發投入,在2010年終於推出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90nm高性能SoC芯片Nebulas;一方面通過不斷收購一些同行業其他公司來擴大自己在北斗導航領域的市場份額。
(圖片來自萬聯證券研究報告)
從2015年到2017年,通過不斷的收購行為,雖然讓北斗星通業務範圍和規模越來越大,到2018年公司營收達到30.51億,較2007年增長了20倍,淨利潤達到1.07億,較2007年增長了3倍。但是,另一方面也為公司埋下了財務隱患,到2017年公司形成了高達19.58億的商譽,佔當年總資產的近30%。
到2019年北斗星通出現上市以來首虧,一虧就將上市以來的積累的全部利潤虧完。
(北斗星通財務數據截圖)
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大額的資產減值損失,其中商譽減值5.3億、應收賬款減值5100萬、無形資產及存貨減值7200萬,資產減值合計產生損失6.53億。
北斗收官,股東減持
北斗星通,從“北斗一號”前兩顆衞星發射後成立,到現在中國北斗導航系統正式收官,組網衞星全部進入組網運行,這個過程中,作為我國第一家導航公司,北斗星通似乎承受了太多廣大人民羣眾和市場的期盼和希望。
現在,北斗系統正式收官,北斗星通可能就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明星”,以後還有很多北斗的業務需要它。據中國衞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冉承其表示,10年來我國衞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2020年將超4000億元,未來還會繼續加大投資力度。
然而,就在前途一片光明的時候,北斗星通的股東們開始趁着這波股價上漲減持了。
7月10日,北斗星通發佈減持預告,國家大基金擬減持公司979.85萬股,減持比例為2%。6月23日,北斗星通發佈部分高管減持完畢的公告,副總經理王曾印和董事李陽合計減持2.79萬股,減持均價分別為33.75元、34元。
(股東減持股份公告截圖)
今天,北斗星通又發佈了一則關於減持的公告稱,在5月30日計劃減持1.01萬股的副總經理張正恆,突然取消了此前的股份減持計劃,申請提前終止,並承諾在2020年內不再減持公司股份。
是不是感覺北斗星通有點“功成身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