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億股民7月人均賺5.82萬 但這個報告説長期看小散和大散都在虧錢

1.6億股民7月人均賺5.82萬 但這個報告説長期看小散和大散都在虧錢

無窮六絕七翻身

7月賺錢效應突顯。WIND數據顯示,7月A股總市值突破80萬億元,達到80.31萬億元,較6月70.59萬億元的數據,增加9.72萬億元。若按照中登公司統計月報披露的2020年6月投資者統計中期末投資者數量1.67億人來計算,那麼股民在7月人均賺5.82萬元。

但微觀來看,此前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的一位90後投資者説,他在7月初追高買入證券ETF後,“前面有幾天是賺錢的,後來就開始虧,到現在已經虧了6個點”。該投資者坦言,7月以前他並不關注股市。

實際上,對於7月的火熱行情,不少資金顯示出了謹慎的態度。其中北向資金7月流入放緩,全月淨流入僅為103.91億元,較6月超500億元的大幅淨流入有較大差距。

與此同時,7月23個交易日中,市場都保持了較高的換手率,較6月有明顯攀升。WIND數據顯示,6月20個交易日換手率的中位數為2.75%左右,最高不超過3.08%。但整個7月,除7月28日換手率在2.96%左右外,其他交易日換手率均超過上述6月的最高數據,並且過半交易日換手率高於4%。在行情高位的交易日換手率均在5%以上,其中7月7日換手率達到5.73%,排在其後的是9日、14日、13日、6日的換手率,均在5.2%以上。這與此前私募調研數據中“保持高倉位、積極優化持倉結構”的調研結果相符。

國海證券李浩等在7月31日發佈的研報指出:“市場的交易行為呈現明顯的機構化特徵,所以機構持倉較高的相對低估值板塊是當下市場博弈的核心。未來經濟預期的變化和風險偏好的波動會加劇高估值板塊的波動。”

實際上,除了資金、換手數據顯示了7月的波動外,在7月下旬的兩個“黑色星期五”(注:指7月16日、7月23日,滬指大幅跳水)的“突襲”背後,除了機構博弈,市場情緒也有所變化。繹博投資基金經理王陽林提及:“經過上週市場的短線大幅調整,市場情緒有所降温,市場估值水平迴歸合理,有利於市場行穩致遠。”

要慶祝嗎?扎心的報告來了!

一則來源為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單賬户年化收益的統計數據,在行業裏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該數據顯示,A股散户,無論是賬户在10萬以下的“超級小散”,還是資金量在千萬級別以上的超高淨值人羣,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間,單賬户平均年度收益均為負值,只有機構投資者和公司法人投資者在此統計區間內實現了單賬户的平均年化正收益。

此外,值得警醒的是,個人投資者(賬户資金量在0-1000萬以上不等)、機構投資者、公司法人投資者在統計區間內依靠擇時均未能實現盈利,僅有機構投資者和公司法人投資者依靠選股實現了正收益。

上海證券交易所數據顯示,個人投資者,從2016年1月-2019年6月的統計區間,無論資金體量如何,但賬户年化收益均為負值,只有機構投資者和公司法人投資者單賬户實現了平均正收益。

1.6億股民7月人均賺5.82萬 但這個報告説長期看小散和大散都在虧錢

具體來説,統計區間內,市值10萬元以下的散户,單賬户平均年化收益為-2457元,擇時收益為-774元,選股收益為-1532元,交易成本為151元;市值在10萬-50萬元的散户,近三年平均年化收益為-6601元,擇時收益為-3018元,選股收益為-2433元,交易成本為1140元;市值在50萬-300萬的散户,單賬户平均年化收益為-30443元,擇時收益為-15558元,選股收益為-10171元,交易成本為4714元。市值在300萬元以上的散户平均下來同樣虧錢。市值在300萬-1000萬元的散户平均年化收益為-164503元,擇時收益為-80767元,選股收益為-65269元,交易成本為18466元;市值在1000萬元以上的超級“大户”,近三年平均年化收益為-89890元,擇時收益為-411584元,選股收益為402271元,交易成本為80577元。

統計時間範圍內,機構投資者在A股的投資收益頗豐。數據顯示,機構投資者近三年平均年化收益為1344.77萬元,擇時收益為-417.69萬元,選股收益為1807.48萬元,交易成本為45.03萬元;公司法人投資者近三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為2344.09萬元,擇時收益為-1476.64萬元,選股收益為3824.46萬元,交易成本為37361元。

不難看出,無論是虧錢的散户還是賺錢的機構投資者,依靠擇時都無法實現正收益。

此外,市值10萬到1000萬之間,同等規模條件下,單位規模的交易成本資金量越小的成本越高,市值1000萬以上的交易成本明顯更少,説明頻繁的交易也是投資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為什麼散户賺錢 天理難容?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朱寧此前在一個文章中分析過為什麼散户掙錢難,其認為: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卡尼曼在半個世紀前就發現,人類行為的一種根本性的代表性的行為偏差 (representativeness bias)。人類傾向於對近期的經歷(市場表現)給予更多的關注, 對於具體的現象(例如,鄰居大嬸買了只股票上週漲了50%等)給予更多關注,對於鮮明的事情(股市連創新高)給予更多的關注,而往往忽視簡單的、客觀的和無趣的事實(例如市場平均每年的回報率和波動率)。

廣大散户在投資決策過程中,其實有一個類似的趨勢,就是利用近期市場走勢判斷今後的市場走勢。無論是1999~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還是2007~2008年的全球危機,幾乎在全球各國的金融市場都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大量的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散户,會在市場接近頂端的時候,義無反顧地參與到市場中去。

中國市場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在2007年A股達到六千點點位的時候,和2015年的上半年,曾經一度是中國散户開户和參與A股市場投機最積極和活躍的時候。

結果呢,眾所周知的就是廣大的中小投資者都在市場即將出現大跌的時候,被套牢在了市場的頂部。

而且,和機構投資者相比,散户還有一個投資行為趨勢,就是他們的反應和決策過程往往比機構投資者慢。

機構投資者可能會在第一時間對消息和行情做出判斷和交易,而散户由於信息和投資目標的約束,往往會在市場消息出現,或者市場趨勢改變之後的一週,一個月,甚至三五個月後,才開始對一則“舊聞”做出反應。

這一拖延的投資行為,也直接導致了散户投資者,往往會在牛市的開始戰戰兢兢不敢入市;在牛市的發展階段,猶猶豫豫等待自己投資信心和決心的確定;直到牛市真正達到頂端的時候,大量的散户們才終於克服自己的恐懼,説服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市場中去,結果卻是面臨大跌。因此有人戲稱, 股市中的羊羣效應, 之所以稱為羊羣效應,是因為很多中小散户,沒有趕上牛市,反而最後都落入了資本市場的“虎口”。

最後,由於在散户投資者中間廣泛存在的“處置效應”,也就是投資者過早賣掉自己賺錢的股票,而不願賣出自己虧錢的股票的傾向,導致投資者即使在牛市中賺錢,但投資收益也往往遠遠趕不上市場大盤上漲的幅度,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説的“賺了點小錢,但跑輸了大盤”。

由此可見,多年不遇的牛市固然來之不易,但如果散户缺乏基本的經濟金融知識,和投資交易能力的話,股市賺錢,即使是在牛市,不但仍然絕非易事,而且很可能會比在熊市還更困難。

【來源:騰訊自選股財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15 字。

轉載請註明: 1.6億股民7月人均賺5.82萬 但這個報告説長期看小散和大散都在虧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