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開近700張罰單嚴懲銀行違規 大量罰單背後根源在哪?
中新經緯客户端8月8日電(宋亞芬)今年以來,建設銀行、平安銀行等幾十家銀行再被銀保監會和各地銀保監局開罰單。僅二季度,銀保監會就開出了9張罰單, 地方銀保監局及銀保分局更開出了680餘張罰單。其中平安銀行北京分行被處以的777.22萬元罰單,涉及金額最大。
查看這些罰單的原因,主要集中於違規發放貸款、貸後管理不到位、貸前調查不盡職等。大量罰單背後,問題出在哪個環節?應如何減少個人和企業違規使用貸款,降低銀行業的金融風險?
多因素造成銀行違規多發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户端採訪時表示:“近幾年銀保監會查處的銀行違規違法案件的數量和額度都在增加,這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具體來看,趙錫軍分析,第一是因為銀行業的業務規模越來越大,從事的業務範圍、種類越來越多,從業的機構、人員也越來越多,因此出現違規違法現象的可能性加大。
第二,有些銀行在建立的過程中,相關的規章、管理不完全到位。比如某些地方鄉鎮的農村商業銀行,它們當中一些是由農村信用社改制而來,股權結構、治理架構,風險管理等等都可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不足。
第三,銀行業的市場在發生很大的變化,各種新業務、新技術、新業態不斷出現,它的管理和監管要經過一個時間的積累。
第四,銀行業的改革在不斷深入,包括利率市場化改革、公司治理改革,擴大開放等等。這些新的改革措施的落實,需要銀行去遵守新的規定,但是有一些銀行在落實新的改革措施和遵守新的規定方面,做得不到位,沒有及時調整過來。
第五,一些銀行業內部管理鬆懈,導致一些員工禁不住誘惑,觸犯了銀行業的管理規則。
除了這些客觀問題,趙錫軍認為,銀行罰單增多還與監管部門強調合規經營、健康發展,處罰查處的力度越來越嚴格有關。
如何防止出現更大風險?
為了銀行業的健康發展,防止出現大的風險,趙錫軍建議每一個主體都要承擔好自己的責任。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作為銀行,要守好自己的主體責任,做好管理、風控,以服務和技術為支撐,規範健康發展,服務好客户,服務好國家經濟。其次,監管部門要“守土有責”,不斷壓實監管的責任,這也是監管層現在正在做的。再次,利益相關者,包括銀行的客户、借款人等等,履行好與銀行之間的要求。最後,社會公眾和媒體要引領好輿論監督。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則認為,關鍵還是要加強“事中”監管。“過去監管部門可能更多的是事前監管,事中、事後不夠。我覺得未來對銀行的‘事中監管’是最為重要的。”
從手段來看,連平認為,應該加強現場監管,對一些重點的方向、領域,要做現場操作的監管。另外,網上監管也可以獲得很多信息。比如有些地方監管部門打開電腦就可以進入銀行內部的系統,具體瞭解它們的政策和業務操作過程,這樣就能比較全方位地對銀行業務是不是合規,進行一個過程的監管。(中新經緯APP)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