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需要“渾水”來攪局
今年年初,瑞幸咖啡還處於自己的高光時刻,股價達到51.38美元的歷史最高點,不到半年時間,公司就接受了資本市場最深刻的“教訓”,最新股價停留在2美元附近,跌到連零頭都不剩。因為被做空機構捅了個窟窿,瑞幸陷入一場災難,這件事雖然發生在大洋彼岸,但卻引起我們的反思:我們從瑞幸咖啡的身上可以看到什麼?除了認清楚瑞幸咖啡事件的本質,更重要的是,這一事件對於A股市場的建設,同樣有重要意義。
在遭遇渾水做空後,瑞幸主動曝光了20億財務造假行為,處理了相關責任人員,公司董事長也作了檢討,但交易所仍不放過,要求它退市,但倍感“委屈”的瑞幸咖啡提出聽證。從目前的趨勢來看,聽證只是為瑞幸咖啡續上30天的命,被退市基本已沒有懸念。
2019年5月,瑞幸咖啡上市時創下了最快IPO紀錄。但是回過頭看,也許正是因為快,隱藏了許多問題。這裏牽涉到一個實質性問題,假如瑞幸咖啡誠實守信,所有對外披露的信息都無懈可擊,它還能上市嗎?納斯達克並沒有對企業的經營利潤設置上市底線,哪怕虧損也可以上市,但是,咖啡行業不像網絡行業那樣有高科技含量,其IPO價格不可能定得太高,這可能也是瑞幸不可忍受的。
不過,像瑞幸咖啡這樣的食品飲料企業,有多大的上市必要呢?在中國A股市場上,企業上市被認為是“政治正確”的選擇,但上市只是市場行為,從來都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反面最突出的就是所有的財務資料都要公開,沒有任何商業秘密可言。這些財務資料只要公開,就要經得起檢驗。納斯達克市場為吸引全球資本,設置了寬鬆的上市條件,但如果它對企業造假行為也姑息遷就,那這個市場就不可能有生命力。
對於像瑞幸咖啡這樣的企業來説,它對自己的短處應該是心知肚明的,但為了上市,選擇沒説或者輕描淡寫地説,這種對上市過度依賴的路徑對企業有害無益。很多企業只是看到了IPO能為企業引入大量金錢,卻沒看到從此把企業交給了變幻莫測的市場。
瑞幸咖啡造假固然不該,但這件事還啓發我們,一個企業對於自己發展應該全面規劃,不必把上市作為唯一目標。資本市場是誘人的,但這錢也不好拿。在我國的A股市場上,隨着IPO註冊制的全面推行,上市也將變得容易,但如果企業沒有“金剛鑽”,就不應該攬這“瓷器活”。
此次瑞幸咖啡事件的起因,肇始於做空機構渾水的做空報告。在講究“和合文化”的中國,像渾水這樣的機構是沒有生存空間的。但是渾水能夠在美國市場上經營得有聲有色,卻並不是或者不主要是依賴美國所謂的允許做空機制,而是憑着它對中國企業的熟悉和其擁有的強大的專業會計水平。
最近20年來,中國企業出現了到美國上市的風潮,特別是一些互聯網企業,由於股權結構上的“同股不同權”特點不適應A股要求,更是集中奔向納斯達克。在A股市場上氾濫成災幾乎已被當作正常現象的對IPO企業的過度包裝也影響到了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從而很容易成為渾水這樣的做空機構的獵物。
自從美國建立納斯達克市場,很多國家為了吸引資金,都學着它建立起了類似的創業板市場,但現在大都已經無疾而終,唯有納斯達克仍然生氣勃勃。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納斯達克在建立寬鬆的上市條件的同時,還建立了嚴格的退市制度,從而維護了市場的生命力。很多國家的創業板市場則是反了過來,上市嚴,退市難,導致市場質量越來越低下,最終失去了生命力。
去年,中國建立起了科創板,目前又正在把深市創業板改造成像科創板一樣的市場,這是在新時期為吸引投資,培育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行動。科創板的重要動作就是對 IPO實施了註冊制,但從目前來看,這仍然是有選擇的註冊制,而企業在IPO過程中,過度包裝仍然是很嚴重的現象,僅僅依賴交易所的檢查,很難做到全面準確。
在這方面,科創板、創業板最應該向納斯達克學的,就是要打破上市的“政治正確”,利用市場的力量培育中國自己的渾水,不管什麼樣的公司,只要在信息披露上存在瑕疵,有造假行為,就很容易受到市場的制裁。這樣做,上市公司的日子也許不好過了,但其積極效果卻很明顯,一方面可以倒逼一些並不需要上市的企業迴避上市,另一方面可以淨化市場空氣,把科創板和創業板打造成中國的納斯達克就有了現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