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跨界“後遺症”顯現 台基股份商譽爆雷虧2.2億元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財經

  本報記者 李萬晨曦

  台基股份2019年年報業績爆雷。其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2.65億元,同比下降36.63%,歸屬於上市公司淨利潤虧損2.2億元,同比下降356.53%。由於收購影視公司業績不及預期計提2.88億元的商譽。

  台基股份跨界進入影視娛樂領域僅4年就遭遇大額商譽計提, 這還得從2016年跨界併購影視文化公司説起。

  商譽減值2.88億元

  2014年至2016年,影視娛樂行業風生水起,有不少上市公司也跨界進入該領域。台基股份便是其中之一。

  2016年6月份,台基股份斥資3.8億元收購彼岸春天100%股權。彼時台基股份表示,公司將進軍泛文化領域,開啓“半導體 泛文化”雙主業經營模式,彼岸春天將重點發展網絡劇業務,以製作發行為核心,強化IP開發、項目策劃能力,提升網劇核心競爭力,出品更多優秀作品。

  同時公司還與交易方簽訂了業績對賭協議,在承諾利潤補償期間(即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彼岸春天實現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不低於3000萬元,3900萬元和5070萬元,其後,《補充協議》則約定彼岸春天2019年、2020年承諾扣非淨利潤均為不低於5000萬元。

  然而泛文化發展似乎並不如意,特別是專注網劇的彼岸春天又搞起電影,2017年,一部名叫《秘果》的電影票房不及預期,加之部分平台定製網劇項目因延期拍攝無法在當期確認收入,導致當年彼岸春天扣非淨利潤僅2155.51萬元,僅實現業績承諾的一半。而2018彼岸春天扣非淨利潤4478.84萬元,業績承諾仍未實現。

  2019年其扣非淨利潤僅為虧損628.36萬元,致使公司在2019年度計提商譽減值準備2.88億元。業績承諾期累計實現扣非淨利潤9210.60萬元,與承諾數累計差額為7759.40萬元,完成率僅54.28%,致使累計計提商譽減值準備3.53億元。

  《證券日報》記者撥打台基股份公開電話數次,截至發稿,無人接聽。

  一位不願具名的影視行業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彼岸春天不算大的製作公司,前幾年因為泛文化是投資的熱點,傳統上市公司就當成了一個轉型的途徑,雖然互聯網影視尤其是網劇目前是處於上升階段,如果製作實力、製作團隊及發行能力強的話還能分到一份蛋糕,但是最終還是要看整個製作團隊的綜合實力。從行業角度來説,一是影視行業的具有製作週期很長的特點,很難跟上市公司年報、半年報這樣的財務數據相匹配;二是網劇製作公司的製作水平、主創團隊、發行能力等綜合實力制約未來營收狀況,這是兩個層面的問題。

  追逐熱點終嘗苦果

  台基股份於2010年在創業板上市,主營業務為大功率半導體器件及其功率組件的研發、製造、銷售及服務。從2012年開始公司主營業務開始下滑,營業收入方面,從2.70億元逐年下滑至2015年的1.66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淨利潤從5853.28萬元下降至2873.6萬元,2015年全年銷售各類功率半導體器件僅98.29萬隻,而上市時功率半導體年銷售量為121.39萬隻。台基股份在2015年年報中指出,公司將尋求投資項目,擴大發展空間。

  2014年之後,影視娛樂類企業成為眾多上市公司的跨界標的。2016年,台基股份終於搭上了“跨界併購”風潮的末班車。這時“攤在賬上多年僅靠收利息的超募資金”也派上了用場,2016年台基股份使用了超募資金及利息共計3.8億元收購北京彼岸春天影視有限公司100%股權。

  隨着2016年下半年彼岸春天的併入,台基股份當年業績有所提升,2016年9月20日,台基股份復牌,連續拉出3個漲停板,股價從停牌前的17.84元,拉昇到25.76元。

  台基股份一時間“似乎”嚐到了跨界的甜頭,信心也足了。公司2016年年報中強調,將按照“轉型發展,雙業並舉”的策略,積極佈局泛文化業務,新增互聯網影視等文化板塊業務,積極推進重大資產重組,完成上海潤金文化公司的股權收購。然而2017年8月份,歷時一年半的收購潤金文化重大資產重組事項最終流產。

  業績提升僅是“曇花一現”,隨後泛文化板塊成為巨大拖累,半導體主業也增長乏力。2018年、2019年的年報中,台基股份放棄了“雙主業”戰略的説法,轉而為“實施‘聚焦功率半導體’,內生增長和外延擴張並舉”的發展戰略。

  而在功率半導體業務方面,台基股份2019年銷售各類功率半導體器件150.33萬隻,同比下降7.07%,其中晶閘管銷售57.62萬隻,同比下降5.04%;模塊銷售53.50萬隻,同比下降20.41%。

  一位私募負責人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跨界併購本身就存在諸多風險,特別是收購與上市公司主業根本不相干的行業;併購標的之後的經營能力與上市公司在管理,業務等各方面是否能夠協同等都面臨諸多挑戰。從目前看,國內幾乎沒有幾家上市公司,哪怕是本身從事影視娛樂的上市公司在該領域的併購也鮮有成功的案例,大部分都是“一地雞毛”。

  影視娛樂類公司多屬於輕資產公司,公司核心的資源是人才,將影視公司高溢價賣給上市公司,業績一變臉,留給上市公司的就是商譽減值。

  “現在來看,當年追逐熱點,不搞主業卻玩起資本的這批公司如今大多數都嚐到了苦果。上市公司還是應該潛心在主業上耕耘,尋求主業產業鏈相關的優質資產,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上述專業人士表示。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