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蟲創意 圖
“隨着銀行有了券商牌照,對於券商股不是利好消息,這説明券商牌照價值下降,原來一些銀行會以併購來拿牌照。”
一則券商被“搶飯碗”的傳聞攪動市場。
端午節假期期間,有媒體援引權威人士消息稱,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傳言中更是提及了“或將從幾大商業銀行中選取至少兩家試點設立券商”。
對於此傳聞,6月28日晚間,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已關注到媒體報道,證監會目前沒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場通報。不過,該發言人稱,“發展高質量投資銀行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資本市場發展決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進和擴大直接融資的重要手段。關於如何推進,有多種路徑選擇,現尚在討論中。不管通過何種方式,都不會對現有行業格局形成大的衝擊。”
商業銀行若真獲券商牌照,將帶來哪些改變呢?
盛傳“銀行試點設立券商”
事實上,早在5年多前,“向銀行發放券商牌照”就曾被監管層提上改革日程。
2014年5月,國務院發佈的《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俗稱“國九條”),明確提出實施公開透明、進退有序的證券期貨業務牌照管理制度,研究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證券投資諮詢公司等交叉持牌;支持符合條件的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證券期貨業務牌照;支持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與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以相互控股、參股的方式探索綜合經營。
2015年3月,時任證監會發言人張曉軍表示,證監會正在研究商業銀行在風險隔離的基礎上申請券商牌照的制度和配套安排,但政策落地尚無明確時間表。在監管發聲後不久,2015年7月,也曾首次傳出交通銀行將獲得券商牌照的消息。2019年4月,工商銀行將獲得券商牌照的消息又開始流傳。不過,截至目前,均尚未得到真正的落實。
如今,銀行要拿券商牌照傳言又起。據《財新週刊》近日報道,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或將從幾大商業銀行中選取至少兩家試點設立券商。
6月29日,建行、工行相關人士均對相關媒體回應稱,目前未得到相關消息,對市場傳聞不予評論。
券商牌照放開是大勢所趨
從目前的法規來看,《商業銀行法》第四十三條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託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國家另有規定除外。
雖然暫受制於政策限制,但在業內看來,券商牌照的放開是大勢所趨。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目前,國內的券商行業,不能算嚴格意義的投行。而國內的銀行也不僅僅做傳統商業銀行的事情,大多數商業銀行是有投資銀行部的,自營證券投資也存在。所以,讓銀行重回混業,本身就是順水推舟。”
從國際趨勢看,混業是主流。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分析表示,像德國、瑞士等國家一直是混業經營狀態;美國吸取大蕭條的教訓,在上世紀30年代確立了分業經營原則,英國、日本效仿,但上世紀90年代,為提高商業銀行競爭力和金融業活力,美國和日本等國家相繼解除禁令、默許,甚至鼓勵大中型銀行的混業經營,允許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相互滲透、充分競爭。
“事實上,並非混業經營從根子上容易出風險,還是更多地要看能不能正確地‘混業’。”薛洪言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隨着我國金融機構治理機制的提升,防火牆問題不再是障礙,順應行業發展趨勢,混業經營也自然被提上日程。
雖受制於法律限制,但已有多家銀行在通過“曲線”方式開展券商業務。例如,中國銀行通過全資控股的中銀國際設立並控股了中銀證券,2020年2月26日,中銀證券在上交所主板成功上市,也成為國有大行旗下唯一一家A股上市的券商。
着眼點在於直接融資
那麼,銀行有了券商牌照後將會帶來哪些改變呢?
盤和林認為,銀行擁有券商牌照後,直接融資將逐步取代間接融資。“現階段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也就是銀行貸款,但是發達經濟體大多數是直接融資為主,即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所以從這一角度來看還是需要銀行混業經營,即便未來儲蓄搬家了,至少通過證券經紀和自營,可以保持業績穩定”。
“銀行入局券商牌照,着眼點在於直接融資,在於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比如,老大難的問題——投貸聯動。投貸聯動將股權投資和銀行貸款結合,能發揮‘1 1>2’的效果。但投貸聯動,需整合信貸市場和資本市場,分業經營下的商業銀行根本做不到得心應手。”薛洪言認為,投貸聯動,講究“以投補貸”,用投資收益彌補貸款風險損失,但要獲得股權投資收益,項目退出是大前提。對銀行而言,只有補齊了券商牌照,前期投貸聯動,後期上市輔導,一條龍服務,IPO退出有望,整個業務才能“活”起來。“商業銀行獲得券商牌照後,有能力涉足資本市場,還能反過來帶動企業深度參與資本市場”。
盤和林也坦言,隨着銀行有了券商牌照,對於券商股不是利好消息,這説明券商牌照價值下降,原來一些銀行會以併購來拿牌照。“不過,隨着金融開放,一些小型牌照多的銀行,對於外資吸引力上升。不排除大型併購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