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麟被誣告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居然説我們的車沒有技術也沒有價值,我們所獲得的成就足以反駁他們的説法,即便是非專業人士都能看得明白。”6月10日,賽麟品牌創始人史蒂夫·賽麟與媒體連線直播,公開回應賽麟汽車前員工喬宇東實名舉報之事。
與史蒂夫·賽麟一起進行連線直播的還有賽麟汽車董事長王曉麟。
4月27日,江蘇賽麟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前法務高級經理喬宇東在網絡發佈實名舉報信,稱董事長王曉麟涉嫌虛假技術出資、貪污鉅額國資,將成本價50萬美元和2000萬美元的技術分別作價55億元和11億元入股,導致數十億元國資流失。
“喬宇東的惡意誣告,已經對賽麟汽車融資帶來重大影響,希望如皋市政府儘快給出公允的調查結果。”王曉麟回應道。
6月9日,王曉麟致全體員工的一封內部信在網絡流傳。信中稱,受喬宇東誣告事件影響,部分供應商通過法院全面凍結了賽麟汽車賬號,如皋市政府已組織工作組就此事進行調查。
賽麟汽車正面臨生死時刻。
萬隆在玩文字遊戲?
在今年4月發佈的舉報信中,喬宇東稱,王曉麟通過實際控制的4個外資“空殼公司”,涉嫌以“虛假技術出資”作價接近66.58億元增資入股,取得公司控股權。賽麟汽車唯一國有股東南通嘉禾科技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已提供資金,負擔了賽麟汽車日常運營、工廠基建費用等數十億元費用。
啓信寶顯示,上述4家外資公司分別是獅邁汽車、薩林汽車、威蒙汽車和積泰汽車。其中,獅邁汽車、薩林汽車、威蒙汽車均由資富控股有限公司100%控股。實際上,CHW持有賽麟汽車股份比例為55.51%。
“儘管我在CHW有100%的投票權,但是,在經濟利益上,我和史蒂夫·賽麟達成一致,他佔100萬股,我有100股,只有我把賽麟汽車做成功了,才能獲得10%的股份。實際上,我的決策權要在他完全同意的前提下行使,否則損害他的經濟利益,我是有法律責任的。”王曉麟表示,賽麟汽車唯一國有股東南通嘉禾持有賽麟汽車33.42%股權,擁有一票否決權,而4家外資股東雖佔有多數股份,但並不具有絕對控制權。
值得注意的是,由CHW控制的3家外資企業的法定代表人均為王曉麟的夫人叢超,這也引來頗多質疑。對此,王曉麟解釋稱:“我沒有中國身份證,不允許註冊公司,股東方要求我需要有連帶責任,因此以我家人的名義去註冊。”
4家外資企業股東以“知識產權”作價入股的依據是萬隆評估和中環松德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分別出具的資產評估報告。評估報告中,積泰汽車作為技術出資的車型“積泰·邁邁MyCar”估值為11.0692億元,其餘3款註明為賽麟品牌的車型估值分別為18.8042億元、18.9452億元及17.7627億元,總計估值價格均為66.5813億元。
“開發一款新車大概10億美元,這四款車型作價66億元,我認為這個評估價值是相當低的。如果沒有史帝夫·賽麟先生50多年的技術積累,66億元是不可能開發出四款車型的。”王曉麟表示,受限於中國法律規定只能請國內評估公司,如果按照國際公司評估,這個價值要高得多。
不過,隨着輿論風波發酵,萬隆發聲明稱從未出具過《如皋積泰擬以其持有的無形資產出資項目評估報告》,也從未對“如皋積泰所持有的委估無形資產”出具過任何資產評估報告,且從未接受過賽麟汽車4個非國有股東的委託就“擬以其持有的無形資產出資項目”出具過任何資產評估報告。
在王曉麟看來,萬隆玩了一個文字遊戲。“正式啓動評估是2016年1月份,當時賽麟汽車和4家外資企業股東都還沒有成立,自然沒有接受過他們的委託,而委託方為CHW。”王曉麟解釋稱,萬隆的聲明對公眾存在誤導,應該在後面要加上當時的委託方是誰,以及對這款車型是做過評估的。
王曉麟透露,自2016年賽麟汽車成立至2019年年底,其研發院由最初88人擴張到346人,擁有503項專利。“前員工説我們的技術都是假的,涉嫌虛假出資,事實上這些技術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有一個來源——賽麟。”王曉麟説。
王曉麟否認一切指控
喬宇東在舉報信中提出,希望政府相關部門通報自2019年底起對王曉麟涉嫌的貪污犯罪行為所進行的調查進展及初步結果,其中包括一系列關聯交易。
例如,“就2016年9月1日,王曉麟代表賽麟汽車與Steve Saleen代表的美國SAI公司簽署的《諮詢協議》,與《採購協議》是否存在重疊?賽麟汽車自2016年起接近1000萬元的每月付款是否屬於真實交易?王曉麟在其中是否存在貪污行為?”
對此,王曉麟回應稱:“SAI公司與我沒有關聯,那是史蒂夫先生的另外一家公司,每一筆從談判到付款都是由我們專業團隊下面的各個部門對接。”
喬宇東還提出,賽麟汽車2017年至2018年5月與八菱科技的重大資產重組業務,涉及王曉麟曾經擔任過CEO、並已進入破產程序的美國GTA旗下MyCar資產注入八菱科技,是否屬於完全偏離了賽麟汽車的自身經營目標?是否屬於王曉麟以權謀私?
對此,王曉麟表示:“我已經離開GTA,而且沒有股權。GTA在前期,它的工程團隊對MyCar進行了一些技術支持。GTA破產之後,原來的EB5投資人把GTA在密西西比州的土地廠房以8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來,同時承接所有GTA在賽麟汽車的由於MyCar造成的股份。所以,現在MyCar是EB5投資人的,不是王曉麟的。”
同時,喬宇東還指出,賽麟汽車支付給王曉麟老婆叢超為唯一股東的上海鴻銘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各項付款,總額遠超一億元,王曉麟夫婦是否涉嫌貪污?
王曉麟回應稱,“鴻銘文化是我太太的名字註冊的,但她從來沒有參與財務,也沒有任何發言權。鴻銘文化的財務是完全交給賽麟汽車的,也就是説,是賽麟汽車自控的品牌策劃公司。鴻銘文化全年總支付額大概是1000萬元,説關聯交易收了一個億,完全是子虛烏有。”
按照王曉麟的説法,前任法務高級經理喬宇東舉報賽麟汽車,疑似與人事調整、勞動糾紛有關。
“原來公司有兩位平級的法務高級經理,後來調整彙報路徑,在職級和工資不變的前提下,喬宇東要向另外一個高級經理彙報。所以在會議上,喬宇東與人事副總裁發生爭吵,被公司警告處分。隨後,他就在電梯裏堵人,給員工發微信聯合起來搞公司,後來發展到給供應商、投資方打電話,破壞雙方關係,嚴重違反公司規定,對公司影響非常嚴重,因此被解僱。”王曉麟透露,被解僱後,喬宇東申請勞動仲裁,要求賽麟汽車支付27.28萬元的加班費,但勞動仲裁只認定了1000多元的加班費,喬宇東又繼續上訴到法院,不過,法院依舊維持了原判。
“喬宇東通過我們的律師,提出賠償200萬元,遭到拒絕後要去舉報。如果他舉報的內容有半點事實的話,我真要是心裏有鬼,只要200萬元,那就和他和解。正因為沒有一件是事實,所以沒可能和解。”王曉麟表示,他相信如皋政府最終會調查清楚,“所有的財務記錄都是通過銀行走賬,所有的法律文件都有留底”。
不過,喬宇東則在公開信中強調,自己在沒有任何違紀的情況下,審計總監兼工會主席張海州和人事總監王芳對其捏造事實進行陷害,並以公司名義出具了《書面警告》。
“我從未散佈過任何有關賽麟公司的不實信息。我訴訟請求的加班工資有工作加班記錄和工作內容證據支撐,並非虛報。”喬宇東表示。
賽麟汽車面臨嚴峻時刻
針對喬宇東實名舉報,目前雙方各執一詞,迷霧重重。但一個確定的事實是,面對車市下行和疫情的雙重影響,新勢力造車企業生存與發展格外艱難,賽麟汽車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王曉麟透露,由於喬宇東舉報帶來的負面影響,賽麟汽車面臨融資難題,需要等政府最終公佈有一個公允的結論,投資人才敢投錢。
此前,王曉麟在致全體員工的內部信中提到:“我們過去三年多的努力,和即將獲得的成功,這一切都因喬宇東的誣告而不得不暫時告一段落。如果股東之間不能達成一致,解決公司的運營資金,公司將無以為繼。”王曉麟在信中寫道,賽麟汽車已無法正常發放勞動報酬,將“竭盡全力確保員工的社保和税金支付”。
公開資料顯示,賽麟品牌誕生於1983年,由美國職業賽車手史蒂夫·賽麟創立,2000年推出首款自主設計的超跑賽麟S7。
2009年7月,江蘇賽麟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如皋市高新技術創業服務有限公司在江蘇省如皋市掛牌成立。2016年,這家國資公司和美國公司合資後,由王曉麟出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2019年7月20日,賽麟汽車在鳥巢舉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賽麟之夜”新車發佈會,並邀請好萊塢明星傑森·斯坦森和中國流量明星吳亦凡登台助陣。當晚亮相的主角是一款名為“賽麟邁邁”的A0級純電動微型車,續航里程305公里,補貼後售價15.88萬-16.88萬元。
但自“賽麟之夜”後,賽麟汽車就開始“低調”起來,進入2019年12月,境況開始“急轉直下”。唯一上市銷售的純電動微型車邁邁,定位“城市電動小跑車”,在銷售端陷入尷尬境地。2019年“雙十一”期間,邁邁定製版正式開始在天貓平台銷售,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邁邁天貓旗艦店就已關閉,僅完成9筆訂單。
彼時,賽麟汽車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邁邁官網將在不久之後上線,具備接受訂單的功能。但截至目前,記者並未找到邁邁官網,而線下經銷商招募工作也未有新進展。
在產品方面,賽麟汽車旗下共規劃4款產品,包括燃油版超跑賽麟S7、轎跑賽麟S1、SUV賽麟邁客以及純電動微型車邁邁,目前僅邁邁上市銷售。
按照原計劃,賽麟S1將於今年年初上市,SUV車型邁客也將於今年下半年推向市場。目前來看,這兩款車何時落地投放市場仍然是謎。
同時,賽麟汽車的工廠是否已經停產也是一個疑問。“4月底復工,到現在一直還沒有生產,大家都輪着上班,有些人每週上5天,一些人上4天休3天,主要做一些設備調試、打掃衞生之類的工作,以及內部培訓,什麼時候正式復產還沒有通知。”近日,賽麟汽車邁邁工廠一位員工向媒體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喬宇東在微博中透露,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賽麟汽車就有多位高管離職,並列出了13個具體高管的姓名。
眼下,四面楚歌的賽麟汽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賽麟的故事將如何繼續講下去,王曉麟在等待最終的調查結果,業內在等待賽麟的答案。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