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小小工作室搞出大名堂

由 回秀蘭 發佈於 財經

圖片來源:ICphoto

開工作室似乎已成為一種新風尚。一些銀髮族開設的旗袍工作室、解憂工作室、環保工作室因為承擔起文化傳承、行政支持、生態環保等功能,並且得到了官方認可。在浙江湖州等地,相關部門還出台文件,鼓勵和幫助退休老人建設“最美工作室”。

與幾十人、數百人的隊伍、社團不同,工作室小而精,成員大多有共同愛好和專業技能,其帶來的蝴蝶效應和社會價值不容小覷。

“西部創客”温暖年輕人

在甘肅蘭州“C-Work”眾創空間,62歲的李麗和妹妹李霞開了一家“西部創客”皮具工作室。

退休前,姐妹倆都在工廠上班。2017年秋,姐妹倆決定創辦工作室,把父親教她們的手作皮具技藝“撿”回來。為了讓產品種類、款式更有個性,姐妹倆專程到成都考察學習。“聽着音樂,手裏幹着活,偶爾和姐姐嘮嘮嗑,是我想要的生活。”李霞説。

為了讓顧客感受到皮具的温暖,姐妹倆堅持手工製作。“手工製作帶着温度,它們不是冷冰冰的皮具,而是一份愛的禮物。”李麗説。

很多年輕人下班後或節假日都會來工作室坐坐。在這間近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裏,顧客可以自己選擇皮革和樣式,親手體驗製作的樂趣。“現在的人為生活奔波,生活節奏快,我們希望顧客到這裏把腳步放慢,親手完成一件作品,享受生活。”李麗説。

環保工作室接待近萬人

北京育仁裏小區75歲的胡鈞開了一個環保工作室。

作為一個老北京人,胡鈞見證了首都的繁華,也發現了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退休後,他把精力投入到建築節能的研發當中。沒有資金、沒有場地,胡鈞就把自己的住宅改造成工作室。老伴成為了工作室的“後勤部長”,他從零開始自學數理化,在生活中發現問題,進而鑽研和發明創造。在一次次研究中,胡鈞發明出了節能門窗、門窗框散熱器等環保建築材料,他的工作室已有22項國家專利。為了推廣環保知識,他還編寫科普文章,去科技館當志願者。如今,他的工作室成了社區科普基地、青少年兒童學習教育基地。為了方便大家參觀,胡鈞搬到了女兒家居住,如今工作室已接待了海內外參觀者近萬人。

古箏工作室開出“連鎖店”

跟合唱、跳舞相比,玩古箏顯得很小眾。浙江嘉興67歲的張靜梅曾一度找不到玩伴。

2018年,張靜梅在街道文藝骨幹羣裏發了一則廣告:本人想成立一個古箏工作室,求知音加盟。沒想到的是,當天晚上就有3位羣友聯繫她,雖然她們都不是古箏愛好者,但她們卻熱心地推薦了會彈古箏的親友。就這樣,張靜梅找到了兩位志同道合的“合夥人”。為了支持張靜梅,開書店的女兒特意騰出一間80平方米的倉庫,並將其重新裝修了一番。張靜梅請來多年老友在牆壁上畫上了山水畫,工作室頓時有了古色古香的中國味。工作室取名“靜美古箏室”,與“靜梅”諧音。

因為工作室就在書店旁邊,很多買書的年輕人常被古箏聲吸引而來。工作室連續開了10個班。這兩年,有6位學生通過了古箏十級考試。有兩位學生還沿用“靜美古箏室”的名字開了“連鎖店”。“我們粗略統計了一下,這兩年我們共教了2000多名學生。”張靜梅説。 據《快樂老人報》

古箏 胡鈞 李霞 皮具 音樂

【來源:呼和浩特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