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投入大幅攀升 做“高品質可負擔”創新藥
近日,復星醫藥獲RKS中證800成分股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評級BBB級,領跑A股上市公司。新冠疫情肆虐當下,ESG表現優秀的企業往往也更吸引投資者的關注。復星醫藥也展現出了行業龍頭企業的擔當,從新冠疫情相關產品研發、醫療服務、公益捐助等多方面支持抗疫。
復星醫藥董事長陳啓宇表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與社會和諧共生的紐帶,公司將社會責任戰略融入公司整體發展戰略中。對中國醫藥企業而言,創新能力至關重要。
研發投入大幅攀升 2/3用於創新藥研發
復星醫藥的業務覆蓋醫藥健康全產業鏈,以藥品製造與研發為核心,圍繞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持續提高創新能力、整合能力和國際化能力,主營業務穩定增長。2019年實現營收285.85億元,同比增長14.7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33.22億元,同比增長22.66%。
創新研發為核心驅動因素。2019年,復星醫藥研發投入34.63億元,同比增長38.15%,超2/3的研發費用都用於創新藥。經過多年的專業化經營,公司已在代謝及消化系統、抗腫瘤、抗感染、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及血液系統等領域擁有多個優勢產品。
新冠疫情突發,復星醫藥加速推進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研製,子公司復星長征研發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已取得國家藥監局頒發的醫療器械註冊證、歐盟CE認證及美國FDA緊急使用授權(EUA)。
與此同時,公司充分利用自身國際化的研發能力和資源優勢,加快推進疫苗開發。2020年3月,復星醫藥獲得了BioNTech許可,在中國獨家開發和商業化基於其專有的mRNA技術平台研發的新冠疫苗產品,該項合作將耗資1.35億美元。復星醫藥高級副總裁、全球研發中心總裁兼首席醫學官回愛民博士透露,該疫苗已經於4月底在德國進入臨牀試驗,5月4日在美國進入臨牀試驗,國內臨牀試驗的相關工作也已在緊鑼密鼓準備中。“我們希望通過研發疫苗,對阻止疫情全球蔓延做出貢獻。”
瞄準未被滿足需求 重點佈局腫瘤領域
“時刻想着患者、一線醫生的需求,這就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在談及企業社會責任與研發創新的關係時,回愛民表示,復星醫藥的研發管線佈局着眼於解決患者的病痛。圍繞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公司建立了小分子創新藥、高價值仿製藥、生物藥和細胞治療等國際化的研發平台,重點佈局腫瘤、神經系統、罕見病等多個疾病領域。其中,腫瘤領域是研發佈局的重中之重,“該領域未被滿足的需求最大,雖不斷有新藥上市,但我國腫瘤患者整體的五年生存率仍只有30%多,遠低於美國(約60%)。”回愛民説。
目前,復星醫藥有多款針對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大癌種的藥物在研或上市。2019年開始,公司的創新研發步入收穫期,生物藥平台復宏漢霖的利妥昔單抗漢利康®已經上市、阿達木單抗HLX03國內申報新藥上市。今年2月,合營公司復星凱特遞交了益基利侖賽注射液的上市申請,系國內首個報產的CAR-T療法。今年3月,公司首個引進的小分子創新藥阿伐曲泊帕片在中國獲批上市,主要用於擇期行診斷性操作或手術的慢性肝病相關血小板減少症,腫瘤化療引起的血小板減少適應症正在開發中。今年5月,曲妥珠單抗HLX02歐盟上市申請獲EMA CHMP推薦批准。此外,小分子項目持續推進、多項國外臨牀試驗進展順利。
“我們在腫瘤領域的佈局更具中國特色,如肝癌、食管癌、胃癌,這些在中國發病率、死亡率都位居腫瘤疾病的前列,但是在歐美卻不常見。”回愛民指出,目前市場上針對肝癌、食管癌、胃癌的藥物只有幾種,且化療藥佔比較大,與有着多達20多種抗癌藥物的肺癌、乳腺癌等相比,差距很大。在回愛民看來,中國製藥企業要有自己的擔當,着眼於國人未被滿足的需求。瞄準這些中國特色腫瘤,既是挑戰,又充滿機遇,並有可能成為引領世界的快速通道。國際化是中國藥企的必由之路,2020年,復星醫藥在境外開展的臨牀試驗累計將會達到10餘項。
高品質可負擔 提升藥物可及性
以患者可支付的高質量仿製藥及以臨牀為需求導向的高價值創新都是復星醫藥努力的方向。“高品質、可負擔”是復星醫藥創新的一個重要價值主張。
除上述提及的抗腫瘤領域外,在抗感染領域,創新藥注射用青蒿琥酯是世界衞生組織(WHO)推薦的重症瘧疾治療藥物,在非洲已挽救2400多萬人的生命。
此外,復星醫藥通過自主研發、許可引進等模式,在腫瘤、眼科、呼吸系統、血液系統等領域擁有多個在研罕見病藥物。
在回愛民看來,提高藥物可及性與企業盈利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如果一個藥企的產品能真正解決民眾的病痛,那它才會發展成為一個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復星醫藥將持續創新,為患者和客户提供更優質、更可及、更可負擔的產品和服務,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健康所帶來的幸福生活。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