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備付金交存四連增 支付寶等機構利息到手

由 鹹春葉 發佈於 財經

自支付機構備付金集中交存以來,備付金餘額再次實現四連增紀錄。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除受近期線上消費提速、交易額大增等大環境影響之外,備付金新高與計息落地、監管趨嚴等因素也息息相關,不少機構在新規利好下,提升了主動交存的積極性,此外監管趨嚴也遏制了備付金違規,反向推動了機構交存金額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7月21日,北京商報記者多方瞭解到,包括支付寶在內的多家支付機構表示已收到備付金利息。

四連增再現

根據央行最新發布的2020年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6月末,非金融機構備付金存款(即支付機構客户備付金存款)達1.572萬億元,環比增長4.32%,並實現了自2020年3月以來的連續四次環比增長。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此次高點之前,支付機構備付金集中交存餘額最高的時間點為2020年1月,達1.78萬億元,而此後的2月、3月、4日,備付金餘額均在1.4萬億元數值上下波動。

自支付機構備付金集中交存以來,備付金實現四連增的情況並不多見,上一次出現是在2019年四季度,交存的金額從2019年9月的1.343萬億元連續增長至1.529萬億元。此外2019年一季度中的1月、二季度中的6月,同樣出現了餘額明顯上漲的情況。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指出,從宏觀經濟環境來看,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響,社會消費、交易等數據處於低迷狀態,而二季度復工復產後有所回暖,尤其是五六月以來各地促消費的舉措大幅落地,帶動交易快速增長,從而推動備付金交存集中走高。

計息新規推動

除受近期線上消費提速、交易額大增等大環境影響之外,備付金交存新高與計息落地、監管趨嚴等因素也息息相關。一方面,備付金計息新規已於今年正式落地,不少機構在此利好下提升了主動交存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監管趨嚴之下違規成本增高,也有效遏制了機構備付金違規行為,從而反向推動了交存金額的提升。

為推動非銀行支付機構可持續發展,央行於2019年11月決定進一步完善客户備付金集中存管政策。按照新規,支付機構可將全部客户備付金作為清算保證金,央行按照0.35%的年利率水平為清算保證金按日計息,按季結息。

7月21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多方瞭解到,包括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區在內多家機構均表示已收到備付金利息,計息時間是從2019年8月1日起開始,按季度支付。其中,支付寶相關工作人員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我們跟其他支付機構一樣,已收到備付金利息”。

北京地區一家支付機構相關人士舉例稱,公司備付金規模為30億元左右,按一年計算大約能收到1000萬元左右的利息,且暫未扣除10%的行業風險保證金。該人士感慨道:“對我們來説,蒼蠅再小也是塊肉。但對於備付金較多的機構來説確實算是不小的一筆資金。”

此外,監管趨嚴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備付金交存的提升。今年以來,已有商銀信、易極付、公眾通、新浪支付等多家機構因備付金管理違規被罰。蘇筱芮稱,計息可以提升機構力爭合規、加強管理備付金工作的動力,此外監管針對備付金管理不規範的行為頻頻開出罰單,也給行業機構帶來了震懾與示範作用。在蘇筱芮看來,張弛有度的監管思路,也是推動備付金走高的重要因素。

馬太效應加劇

備付金實現連續四連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支付行業的整體交易走高。不過,也有多家支付機構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因受互聯網金融行業出清、實體經濟低迷等因素,公司今年來業務受到較大影響,因此備付金呈現減少趨勢。

有業內人士認為,按目前第三方支付整體備付金規模來計算,90%都屬於微信和支付寶兩大頭部機構促成,因此6月備付金走高主要是頭部機構增加推動,而在中小機構交易規模不斷減少之下,也將進一步加劇行業馬太效應。

按最新支付機構客户備付金1.572萬億元的數額計算,根據0.35%的年利率,支付行業將產生超50億元的收入,而這其中,90%都是歸微信和支付寶。

在易觀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看來,今後備付金交存金額仍會增加,但增速持續降低,用户規模一定的前提下,滲透率會有一個增長天花板,但也不排除某個特定時期增長迅猛。他直言道:“因為產業鏈在逐漸分化,行業頭部集中已是必然。支付寶、微信兩大巨頭備付金佔有份額超過90%。因此,小型支付機構若無實質性業務展開,在業務受限、收入鋭減的情況下,生存空間也將會越來越小。”

“去年以來支付行業就已經進入了洗牌期,而疫情等宏觀因素更是加劇了機構間的分化。”蘇筱芮則指出,儘管中小機構在支付行業的生存比較艱難,但需要看到目前支付牌照為存量資源,而支付需求始終存在,未來中小機構若能尋得差異化發展的途徑,仍具有發展前景與機會。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劉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