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今日最大聲欄目為您提供手機鳳凰客户端今日最大聲欄目的網頁版,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六人》紀錄片的海報。
8名中國船員的共用船票。
船上的中國船員都是鍋爐工。
這幾天有個事火了:“泰坦尼克”號當年沉沒時,上面原來有8箇中國人,其中6人生還。英國導演亞瑟·瓊斯正在製作的電視紀錄片《六人》(The Six)試圖揭示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紀錄片團隊:應是來自香港的船員
“‘泰坦尼克’號上有700多名倖存者,基本上都有記錄,(有人)知道他們是誰、來自哪個國家、家人是誰,只有這6箇中國人,好像從來沒人知道。”英國導演瓊斯説。瓊斯和他的朋友、美國海洋歷史學家史蒂文·施萬克特開始着手查閲資料、尋找證據,希望查清這段歷史,製作一部紀錄片。
根據瓊斯團隊掌握的資料,這8名中國人應該都是來自香港的船員,從事鍋爐工的工作。他們曾在中國和歐洲之間往來的貨船上工作。
為了節省成本,當時船務公司喜歡招華人船員,他們只有一張船票,票價56英鎊9先令11便士,可供8人使用,三等艙,工資只有同工種白人船員的五分之一。
電影情節未必真
“騎士精神”其實是英媒造出來的
現在説起“泰坦尼克”號,人們的第一印象是:海難發生後,船上秩序井然,婦孺優先入艇逃生,樂隊鎮定自若,不斷演奏樂曲,船上乘客盡顯高貴剛毅之氣。
真是這樣嗎?就此,中國社科院程巍研究員通過翻閲當年海量的媒體報道,寫了一本書:《泰坦尼克號上的“中國佬”》,揭開這種印象是由英國媒體造出來的。而海難全部七百餘名生還者中,男子佔了一半,而美英男子又在其中佔一大半。按艙室的檔次來看,頭等艙生還率是62%,二等艙48%,三等艙25%。
英國和美國的媒體一開始互相揭短,但隨後英美媒體竟突然聯合起來。
尋找“反面教材”
英美媒體輾轉找到這6箇中國人
“泰坦尼克”號屬於白星公司,註冊為“英國皇家郵輪”,但這家公司實際掌控者是美國摩根財團掌門人J.P.摩根。另外,美國大西洋沿岸的旅遊業老闆們也對美國報紙大罵英國人不負責任不滿,因為他們很希望英國遊客來,不希望營造英國輪船公司不負責任的形象。
於是,英美媒體360度大轉彎,開始了大合唱,吹起“盎格魯·薩克遜人”的“騎士精神”和“紳士風度”來了。但這種吹噓要使人相信,必須要有個“反面教材”或者參照物。
在當時,種族主義盛行。在英國和美國“鄙視鏈”上的外人不少:黑人、愛爾蘭人、意大利人、中國人等。由於尋找““反面教材”不太順利,所以,選來選去,只剩下中國人了。更何況,8箇中國人,居然能活下6個,這比例也實在太高了。
他們怎麼逃生的?
跳海抱住小船,最終幸遇救生艇
在當時,船隻出事後,船員們先通知了一等艙的富貴者,引發了那場後來隱瞞的慌亂。但坐三等艙的人們並不知道船要沉沒,就算知道,他們也逃不出,因為艙門被鎖住了。
後來,艙門被打開了,三等艙的人們蜂擁而出。在這時,很多救生艇已放下水。儘管還剩餘一些救生艇,但不允許他們上。就在這時,其中5箇中國人發現船的甲板上有一條破了的小船,而驚恐亂奔的人們根本沒想到它也能用來求生。
這5名中國人齊心協力,將這條小船拋入大海,再跳下海,浸在水中,抱着這條船,在海里載沉載浮,幸好後來遇到了救生艇,被人救起;另一箇中國人落水時,正巧身邊有塊門板,他牢牢抱着,之後也遇到了救生艇,因此得救。
為何不為人所知?
排華法案、謠言讓他們淡出歷史
這6名倖存者抵達紐約後,等待他們的不是其他獲救者受到的歡迎和安慰,而是美國當時執行的“排華法案”。他們被要求24小時內離開美國。瓊斯和施萬克特認為,這些中國倖存者被迫第二天就搭船離開美國,從此杳無音訊,這是導致他們沒有留下記錄、不為外人所知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當時西方一些報道質疑這6名中國倖存者是“偷渡客”,宣稱他們得以倖存是因為偷偷爬上或男扮女裝混入救生船。瓊斯堅信這些説法是“充滿歧視、不公正的”謠言。
“我們走訪了國外大量檔案館和博物館,與美國和中國的歷史學家合作,看到了許多外人不曾看過的歷史證據,”他説,“我很清楚,這些謠言完全沒有根據。沒有人看見他們男扮女裝或躲進救生船,不能只憑當年的一些傳言就妄下論斷。”
1912年4月14日
“泰坦尼克”號首次航行
就撞到海中冰山
2小時40分鐘後沉沒
502人葬身海底
705人生還
■相關鏈接
紀錄片工作團隊設立網站
尋找中國倖存者的更多故事
瓊斯目前正在中國上海的工作室製作《六人》。這部預定明年播出的紀錄片將圍繞兩條故事線展開,一條線是關於倖存者的經歷,包括他們如何獲救、之後去了哪裏、是否生兒育女;另一條則是關於他們後代的情感線。攝製組為此前往美國、英國、加拿大、古巴等國家,尋找這些倖存者的後裔。
“我們找到了其中一些人的後代,他們特別歡迎我們來確認他們先輩的身份,為他們正名。”瓊斯説。
這部紀錄片的預告片近日在互聯網上播出,已吸引上千萬次點擊收看。幾天前,瓊斯的工作團隊還發布了一個名為“誰是這六人”的網站,以尋找更多有關“泰坦尼克”號上中國倖存者的線索和故事。
“‘泰坦尼克’是西方故事,也是全球故事。如今,它還是一個與中國有關的故事,”擔任《六人》製片人兼首席研究員的施萬克特説,“我們不接受偽造的歷史,不希望這些倖存者就這樣消失在歷史中。”據新華社、新華社客户端
泰坦尼克號上還有六位中國倖存者?關於這艘船你必須知道的五件事
2017-08-26
橘子娛樂
大家都知道1912年的泰坦尼克號上有Jack和Rose,但你們知道其實這條船上還有6位中國倖存者嘛?
準確來説,當年有八個中國人上船,兩位不幸遇難,然而剩下6人獲救後卻不知所蹤,最近有位英國小哥着手拍了一部叫《The Six》的紀錄片,試圖揭秘這六位中國倖存者的故事.......
目前《The Six》只放出了一版預告片,在預告片裏,橘子君看到了幾位倖存者當年的樣子:
據紀錄片的拍攝者Arthur Jones説,獲救的六人被禁止進入美國(當時有媒體報道,由於那時美國實行排華法案),在到達紐約埃利斯島的第二天就離開了,沒人知道他們去了哪兒......
Arthur還根據當年留下來的資料專門來到中國走訪了他們的家人
不過這些人的後代似乎不願意多談祖輩當年的經歷,或者説他們也不是很清楚
想不到一個外國人會對中國倖存者的故事這麼上心,他説他的目的很純粹,就是“讓這些人找回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
《The Six》的中國出品方説,紀錄片的完整版預計在年底上線,不知道這位叫Arthur的年輕人會有什麼新發現呢?
------------------------------------------
泰坦尼克上有中國人這件事一出,當年事件的很多細節也被挖了出來,橘子君大概瀏覽了一圈發現,原來當年那出悲劇背後還有這麼多故事不為人知
泰坦尼克上有一個叫細野正文的日本人,1912年他時任日本鐵道院的主事,在俄、英研修考察後,從英國搭上開往北美的泰坦尼克號。有傳言説他當年是男扮女裝,冒着被水手們打死的危險,爬上了載滿婦女和兒童的救生船.......
細野正文回國後一直生活在恥辱中,直到1997年,他的手記揭露了當時的真實情況:
(截圖來自中國新聞網)
船上的八名中國人是鍋爐工,也是泰坦尼克號上最低賤的工種,每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他們原本計劃在抵達紐約後搭上經停紐約的Annetta號輪船,繼續做工。
八人之一的FangLang是在木板上被救的,當時船已經沉沒,而這段也被拍到了電影《泰坦尼克號》裏,只不過最終上映時被刪掉了......
當年的救生艇只有兩艘是滿載,其餘載客量都沒飽和,原因之一是部分乘客並不相信船會真的沉沒.......
泰坦尼克號上的音樂在沉船的幾個小時裏一直在演奏着,2013年4月,當年的樂隊領隊華萊士·哈特利演奏的小提琴在英國一所住宅內被發現。這把紫檀木小提琴雖經海水浸泡,但保存良好。
哈特利遇難後,同他的遺體一起被發現的有一個皮包,琴就在皮包裏,目前這把琴的價值可達六位數.......
(資料來自上海青年報)
這位乘客名叫John Jacob Astor IV,是瑞吉酒店創始人,同時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他和懷孕的妻子在度完假後打算乘坐泰坦尼克號回美國,結果不幸遇難,留下102億美元的遺產........
----------------------------------------
其實網上類似這種“泰坦尼克號背後的故事”還有很多,不過是否真實就有待考證了,畢竟這場事故留下來的不僅僅是一部電影那麼簡單.....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特種兵”:哈哈哈素材可以拍一部泰坦尼克號二了
網友“Ted”:沙發
(2017-08-26)
前些天,
一家美國雜誌報道一則新聞。
他們發了一組照片,
醒目的標題是——
小李子和凱特戀愛了!
很多人希望這是真的,
在大家眼裏,
傑克和露絲就應該在一起。
這才是最完美的結局。
原因很簡單,
很多人記憶中動人的愛情,
《泰坦尼克號》中的傑克和露絲,
絕對是最刻骨銘心的一對。
在一個混亂而充滿夢想的時代,
一艘號稱永不沉沒的豪華遊輪上。
發生了,
一場突然而來的災難,
一場刻骨銘心的愛情。
這就是《泰坦尼克號》,
這部贏了票房和口碑,
還賺了全球觀眾的眼淚的電影。
上映至今,已經20年。
1997年12月19日,
《泰坦尼克號》在北美上映。
對於2億美元的投資來説,
電影剛上映時成績不盡如人意。
很多評論者認為它的票房,
將和泰坦尼克號沉沒事件一樣,
是一場災難。
從第二週開始,這部電影逆襲了。
《泰坦尼克號》在北美上映了281天,
最終拿到6億美元票房。
全球票房更是驚人的18億。
成為全球最賣座電影
(後來被同一個導演拍的《阿凡達》超越。)
中國內地貢獻了3.6億人民幣的票房。
上映日期是1998年4月3日。
當時沒有微信和微博,
也沒有豆瓣網,
沒有聲勢浩大的宣傳和炒作,
就連電影海報也是迷之樸素——
沒有導演和演員的名字,
沒有吸引眼球的廣告詞,
只有一行字:
美國彩色寬銀幕立體聲故事片。
1994年開始,
中影開始引進發行好萊塢大片,
《泰坦尼克號》是那幾年票房最高的一部。
這個紀錄一直保持了10年,
直到2009年才有三部電影超越——
《2012》、《變形金剛2》和《建國大業》。
到了2012年,
3D重製版《泰坦尼克號》上映,
又在內地獲得驚人的9.48億票房。
這次,國內的海報元素已經很多:
《阿凡達》金獎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盜夢空間》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朗誦者》金像影帝凱特·温斯萊特
而且是——
視覺華麗升級,3D磅礴呈現。
十幾年後,
人們再次感受傑克和露絲的愛情。
電影有很多感人的地方,
泰坦尼克號沉沒本身,
就是舉世聞名的真實災難。
影片呈現了震撼的災難場景——
還有很多動人的瞬間。
老夫老妻相擁在牀上,
度過海水湧進來的最後時刻。
小提琴家在災難來臨時,
淡定地演奏完最後一曲。
最動人最催淚的,
當然是傑克和露絲的愛情。
傑克,一個窮畫家。
一個懷揣夢想的樂觀少年。
再臨開船一刻才贏來船票,
這張船票裏有他憧憬着的未知未來。
露絲,一個貴族女孩。
跟未婚夫一起登上泰坦尼克號。
她並不愛那個高傲自私的男人,
對於未來,
她心事重重,
沒有傑克那樣寫在臉上的開心。
兩個不同階層的年輕男女就這遇上,
然後很快相愛。
他們在電影中的故事已經無需重述,
我只是恨不得把所有美好的劇照都貼上來。
除了這些經典畫面,
還有很多經典台詞,
其中最著名的,
也是被很多人模仿過的,
念念不忘的——
You jump,I jump。
但是,
最終他們並不能像這句台詞一樣,
生死相隨。
為了生存,為了愛情,
他們一路奮力前行,
還是要面對兩個只能活一個的時刻。
傑克把機會留給了露絲。
當時露絲望着美麗的星空,
哼着沒有名字的小調。
傑克扒着救命船板,
握着露絲的手,
他的身體在冰冷刺骨的海水裏,
逐漸僵硬。
最終,露絲鬆開了手,
那一刻就是傳説中的生離死別。
也是最為悽美的愛情。
對很多人來説,
《泰坦尼克號》不僅是一場 美麗的愛情,
也是一段永遠追不回的逝去年華,
那些真實的眼淚和青春。
放到現實中,
我們希望,如果飾演傑克的小李子,
和飾演露絲的凱特在一起,
是不是能彌補缺憾?
就像《權力的遊戲》裏,
雪諾和耶哥蕊特。
電視劇裏不能圓滿的愛情,
在生活中得以實現。
然而並沒有。
現實中,兩個人都功成名就。
凱特獲獎無數,
2009年憑藉《朗誦者》拿到奧斯卡小金人。
小李子也一樣,
去年,《荒野獵人》讓他得到奧斯卡。
現實生活中,
小李子沒有結過婚,
但他身邊從來不缺女人。
泡妞似乎是他永不厭倦的愛好。
而且都是身材火辣的模特。
據説,他已經集齊了12星座。
凱特不停的結婚離婚。
1998年,她和導演吉姆·特瑞阿萊頓結婚。
2001年離婚。
2003年,她和導演山姆·曼德斯結婚,
2010年宣佈離婚。
2012年,凱特迎來第三段婚姻,
和男友奈德·洛肯羅結婚。
目前並沒有離婚的消息。
而所謂的小李子和凱特在一起的新聞,
當然也是博眼球的假消息。
他們在一起親密的照片並不稀奇,
因為這麼多年來,
他們關係一直非常親密。
20年來,他們一直是最好的朋友。
凱特第一次離婚時,
小李子花了半年來陪她,
天天打電話打到半夜。
凱特第二次離婚時,
有媒體發現,
凱特的保鏢就是小李子以前的貼身保鏢。
2012年凱特第三次結婚,
是小李子親手把她交給了她丈夫。
他們像是兄妹,又像是情侶。
但都不是。
他們更像是一對青梅竹馬長大的玩伴,
心裏永遠裝着對方,
但就是不能在一起。
小李子和凱特在接受採訪時,
多次談到他們的關係,
那是一種掩飾不住的親密,
最近一次採訪中(2017年6月),
凱特説:
我每週都會給他發照片。
我可以用‘共同體’這個詞來形容我們的關係。
為什麼沒在一起,
忘記是誰説的了,
他們從一開始就考慮過這個問題,
答案是他們的感情就是這樣,
不能成為情侶或者夫妻。
如果在一起呢?
在《泰坦尼克號》上映後10年,
兩個人合作演出了一部電影《革命之路》。
飾演一對夫妻。
故事簡介是這樣的——
當他們第一次見面,他是高談闊論的有志青年,她是嚮往成為名演員的未來之星。而如今,婚後的他們變了。他變成了在公司做不喜歡工作的無聊上班族,她成了不入流的糟糕演員。在一次演出後,丈夫弗蘭克(萊奧納多•迪卡布萊里奧飾)與妻子愛波(凱特•温斯萊特飾)大動肝火,兩人多年的積怨終於爆發。
有人評論——
如果傑克當年爬上了木板,
他和露絲現在就是這個樣子。
愛情就是這樣,
最痛的才是最美的。
就像每個人都經歷過的那樣。
得不到的和失去的,
永遠是最美麗的暫停鍵。
為什麼露絲和傑克不能在一起?
為什麼凱特和小李子沒有在一起?
這句話,
其實是我們在對着鏡子問自己。
《泰坦尼克號》的結尾,
已經年老的露絲,
哽咽地把當年的寶石海洋之心,
扔到了海洋裏。
然後回憶出一段夢幻場景。
這是她記憶中傑克最美好的笑容,
讓她如此的心動。
這也是我們記憶中最美好的愛情。
歲月荏苒
我們都在生活裏奔忙,
希望能回憶起,
但心中又總是模糊着,
愛情到底是什麼模樣?
也許就是這樣
……
來源 | 娛樂教研室(dskbyule)
編輯 | 周穎
給晨報君加油↓點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聞晨報”】
(2017-08-19)
最近有媒體曝出拍到小李子與凱特·温絲萊特秘遊法國,而小李子正值空窗期,不少媒體開始腦補:時隔多年,這對泰坦尼克號官方
CP
真要在一起了?
美國《
Star
》八卦週刊貼出了小李子與凱特共同度假並親暱摟抱的照片,意圖力證“泰坦尼克戀人成真”,不過事後小李子通過友人進行了澄清,表示和凱特“只是好朋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為什麼呢?因為要是真有什麼不可描述的內情,以小李子十八段的躲狗仔技術,記者肯定拍不了帶正臉兒的照片,這麼大方
360
度都給拍齊了,那應該是真的沒什麼。
小可愛一個純真無邪的圍笑:請不要這樣誤會人家
~
其實,電影空檔期的小李子一直很放飛自我,即使被記者拍到這種毀形象、人設崩塌的“醜”照,也都毫不在意。
大大方方出來玩兒就大大方方給你們拍,反正小李子的胖從不作數,過一陣兒有新片子要拍了,轉眼就瘦下來,甩膘跟脱衣服似的。
逆天的顏值在這裏,人家就胖着玩玩,就觀眾還當真了。
不過,即使是個公眾人物,也還是有不想被媒體記者打擾的時候,但在狗仔們的猛烈攻勢下,隱私底線總是一度被捅穿,真是要把小李子氣哭。所以,這些年小李子為了躲避記者可謂花樣百出、心力交瘁,當然,每一次都被記者成功識破了……
不同於國內明星的鴨舌帽+大墨鏡+黑口罩的“防認出”標配,小李子躲記者次次可都是真心的……連帽衞衣的帽子都被扯變形了,實在不行就用手捂臉,防得比球門還嚴實。
很多人心疼怎麼躲都躲不掉記者的小李子,而筆者卻好生心疼那頂帽子,針織的,扯這麼狠,估計縮不回去了
~
明明不是鴨舌帽,卻比鴨舌帽遮臉效果好太多,這不是戴頭上,是直接糊臉上了啊,看得見路麼還?
帽子不夠就衣領來湊,最後雖然順利逃回了車上,但莫名覺有有些心酸。
這張真的超經典,能為了躲狗仔而拋掉形象的也就小李子了,心疼又好笑啊。
任何物件都能成為他的“保護傘”。
雖然你自己換了衣服,但是雨傘和旁邊的人都一樣啊喂。
真的不是犯罪分子,真的不是抓逃現場,真的是你們的影帝小李子。
光天化日,就算你知道我就是小李子,我也不能讓你拍到我的臉,就問你鋼鐵面具酷不酷。就算是吃東西的時候,寧可忍受着種種不便,小李子也不肯脱下面具。不過這面具一時看着像楊過,一時又像雕?
腳上騎着車,手要把龍頭,面對前方的鏡頭埋伏,小李子盡力啦,不過這麼騎,怕是要摔啊。
估計小李子為了想出躲記者的新招,頭髮都薅掉了不少……
想説既然小李子都這麼努力躲了,記者們就高抬鏡頭給留點空間吧,畢竟大部分時候他還是很配合的嘛。
好生活百事泰
(2017-08-12)
“我們失去了一位非凡的人,他有着大心臟和難以置信的天賦。”這是好萊塢著名作曲家詹姆斯·霍納的助手西爾維婭·帕特里西亞在其個人的Facebook主頁上確認的壞消息。曾為《泰坦尼克號》、《勇敢的心》、《阿凡達》等電影配樂並且兩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配樂大師詹姆斯·霍納,於美國當地時間週一早上9點駕駛私人飛機在凡吐拉市周邊墜機身亡,享年61歲。墜機事件發生在聖巴巴拉北部60英里處,遇難時飛機上僅霍納一人。
電影配樂大師詹姆斯·霍納
據報道,霍納擁有豐富的飛行經驗,他在洛杉磯擁有五架飛機,其中兩架是直升機。其助手帕特里西亞在個人主頁上寫到:“他死時正在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情,感謝所有人這一路來的支持和喜愛。”
霍納的助理
帕特里西亞
在Facebook發文悼念
作為當代最重要的電影配樂作曲家,霍納以其唯美華麗、又融合世界民族音樂語言詩意的配樂風格而在樂壇立身。《泰坦尼克號》中的壯烈華美和沉痛尖鋭,音樂與環境人物命運的關聯,在霍納的鋪排下張弛有度,遠不僅僅是大眾熟記於心的一首簡單主題曲了,這首席捲全球的《我心依舊》在流行歌曲領域成為20年來少有人逾越的巔峯。
不願做莫扎特的效法者
詹姆斯·霍納於1953年8月生於美國加州,他的父親哈利·霍納做過電影的美工、佈景設計,還執導過一些影視作品。霍納五歲開始學習彈奏鋼琴,並表現出音樂方面的天賦。長大後霍納受到更嚴苛的專業訓練,先後就讀於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和洛杉磯南加州大學音樂系,打下了堅實的作曲理論基礎。
在倫敦皇家音樂學院,霍納的師從當代最著名的音樂大師、匈牙利作曲家裏蓋蒂(György Ligeti),這位里程碑式的歐洲作曲家以其強烈的創造個性和高超演奏技巧幾乎重新定義了音樂的構成方式。
在青年時代,霍納就接觸了所謂當代最先鋒、最前沿的作曲技巧和理論。隨後,他回到美國,在南加州大學,師從保羅·切哈拉(Paul Chihara)等人繼續深造。畢業後,霍納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音樂理論。
霍納最初是想要成為一名嚴肅音樂的作曲家,不過一場失敗的音樂會給了年輕的霍納極大的打擊,他認識到自己所處的時代對於古典音樂的認識,只能停留在崇拜和模仿莫扎特的階段,作為一名“創作者”,他毫無前途可言。
1970年代,他完成美國電影協會分派的幾個作曲工作後,離開大學,投身電影配樂工作。
漫長而正統的音樂研習經歷使得詹姆斯·霍納對於配樂的音樂創作有一種強烈而自發的自覺,音樂絕不止是畫面的陪襯,“我不是把作曲當作工作,而是當作藝術。”
對於電影音樂創作,霍納有幾個特別的概念,首先,他認為作曲家像畫家一樣,音樂只是作曲家的調色盤,音樂曲調,樂器類別,和表現格局都是這個調色盤上的顏色而已,作曲家要讓畫作呈現什麼色彩,就會選擇最適當顏料上畫,素雅或繽紛,黑白或彩色,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如果讓他在創作古典交響樂和電影音樂之間作選擇,他會選擇交響樂,理由很簡單,“作曲家可以被電影畫面感動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可是回到鍵盤上作曲的時候,根本不可以天馬行空去發揮,必須緊緊盯着電影畫面,數着秒針和底片格數,清清楚楚地計算出音樂的起承轉合。而且,電影導演留給音樂發揮的空間通常不過三五分鐘而已,音樂氣勢剛要藴釀上揚,就得草草結束,實在不過癮。”
他1970年代末進入好萊塢,最初的創作圍繞一系列小成本科幻片和驚悚片,先後為《42小時》(48 Hrs.,1982)、《仙侶神兵》(Krull,1983)、《星際迷航III:尋找斯波克》(Star Trek III: The Search for Spock,1984)、《獨闖龍潭》(Commando,1985)、《魔繭》(Cocoon,1985)、《異形2》(Aliens,1986)、《風雲際會》(Willow,1988)、《光榮戰役》(Glory,1989)和《夢幻之地》(Field of Dreams,1989)等影片進行配樂。大型管絃樂製造了空間感和緊張氣息,令這些電影如虎添翼。
但霍納本人其實並不滿意這個階段的創作。霍納日後半開玩笑談及自己在為《搖籃驚魂》(1981)配樂的經歷説,“那之前,我從未聽説過傑瑞·古德史密斯和約翰·威廉斯。配樂工作開始後,僱主要我做出古德史密斯(《唐人街》、《本能》的好萊塢著名作曲家)那種大型管絃樂的背景樂,當時,我沒資格説‘去死吧!’”
他曾是《泰坦尼克號》作曲人選的“備胎”
霍納電影配樂生涯的真正的貴人,是另一位與他同年出生,也叫詹姆斯的人。
1986年,霍納獲得了自己人生第一個奧斯卡最佳原作音樂提名,是為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科幻片《異形2》配樂。從這之後,兩位詹姆斯的幾次合作都相互成就了各自藝術生涯的巔峯。儘管之後《泰坦尼克號》和《阿凡達》的創作依然成為電影的重要亮點,兩位詹姆斯在藝術上的過於強勢事實上讓經典的誕生頗具戲劇性。
《異形2》的創作歷時三週半,結果是操控欲過強的導演與有自己堅持的藝術家霍納在電影結束後關係惡化,十年沒再合作。1990年代,霍納已經成為電影配樂界的“大咖”,光1995年一年裏就有霍納配樂的六部影片上映。其中《勇敢的心》裏悠揚哀婉的蘇格蘭曲風震懾人心,同時為他將小金人正式收入囊中。霍納在《勇敢的心》中展露的才華再次吸引了卡梅隆的目光。
事實上,詹姆斯·霍納並非《泰坦尼克號》導演卡梅隆的第一人選。此前卡梅隆看好了愛爾蘭歌手恩雅的風格,在初始版本中,卡梅隆甚至已經使用了恩雅的音樂,但恩雅婉拒了卡梅隆的邀請。隨後卡梅隆又轉而邀請小紅莓樂隊前歌手多麗絲·奧里奧丹,但她彼時正在待產。無奈之下,卡梅隆只好去找霍納。出於對《泰坦尼克號》故事中音樂發揮潛力的空間的看重,霍納接受了卡梅隆的邀請,兩人冰釋前嫌,展開了第二次合作。
霍納一直喜歡運用民族音樂素材,他曾説,“我痴迷愛爾蘭音樂,我喜愛那種憂鬱淒涼的氣氛,這種形式不會因時間而顯得褪色、變質。”
《泰坦尼克號》劇照
在《泰坦尼克號》配樂中,他大量運用愛爾蘭風笛和錫哨,創造出精緻、悠遠而清冷的夢幻感覺。在泰坦尼克啓航的時刻,陽光燦爛的海面上,浮動着清亮高昂的樂聲;隨後音樂急轉直下,哀傷的曲調襯托出海底沉船的蕭條與蒼茫。當戀人船頭親密的迎風而立,柔潤舒緩又隱含憂傷的笛聲預先暗示了劫難來臨前最美也最短暫的瞬間。當海水逐漸沒過舷窗,偶爾響起的音樂變得冰冷尖鋭。逃難的場景裏,音樂退避三舍,將耳朵留給了那些嘶喊驚恐的聲音。當大海吞噬了一切,生命化為烏有,喧囂變作死寂,低沉的音樂才再次響起,淒涼緩慢,奏出靈魂飛昇的餘韻。
而最終,席琳·迪翁唱響《我心依舊》儘管讓卡梅隆遭受了“電影結尾過於商業化”的批評,但這首歌卻成了《泰坦尼克號》的標誌性符號,創造了另一個獨立於電影的巔峯。
又過了12年,《阿凡達》讓兩位詹姆斯再度並肩而立。《泰坦尼克號》之後,霍納的創作了面臨了瓶頸期,2000年後,他的作品被苛刻的評論者批評為“某種程度的自我複製”,霍納本人也渴望着真正富於挑戰的作品來激發他潛藏的創造力。終於,他等來的卡梅隆的《阿凡達》。
《阿凡達》劇照
在這部時長3小時的電影中,霍納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潘多拉的聲音系統,為此他使用了新西蘭、冰島和拉普蘭樂器並做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力圖表現一個和電影色彩同樣奇異絢爛的音樂世界。“我無法用普通的樂器來表現這部片子的聲音世界,我也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它。但我知道我必須得讓觀眾憑藉他們的耳朵和眼睛來親身感知和經歷這場聲音及視覺的盛宴。”
這一次合作是漫長的磨合,整個影片配樂時間超過一年,電子音樂和管絃樂隊在不同的棚裏分頭錄製,霍納為影片音樂演奏的管絃樂隊共招募了100多位音樂家,還請來了多位演唱家用電影中納美族人(Na'vi)的語言進行吟唱。福克斯音樂執行副總裁邁克·羅布洛奇(Mike Knobloch)近日在接受《Movie Score》雜誌採訪時,給出瞭如此評價:“史詩”,“它獨一無二地融合了傳統音樂與現代電子元素,在每個旋律中都貫穿了態度與力量。”這部電影再次讓霍納得到奧斯卡提名的垂青。眼下卡梅隆《阿凡達2》業已排上日程,據説霍納前不久還在跟卡梅隆討論《阿凡達》續集的配樂合作。
曾為中國電影《功夫夢》、《狼圖騰》配樂
剛剛結束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競傑克·吉倫哈爾和瑞秋·麥克亞當斯主演的《鐵拳》作為競賽片展映,這部電影的配樂正是霍納的近作。霍納還創作了根據智利2010年礦難改編的影片《The 33》的音樂,則將今年11月上映。
此外,詹姆斯·霍納與中國電影亦有結緣,今年年初在賀歲檔創下票房口碑雙豐收的電影《狼圖騰》配樂同樣出自霍納之手,排片將於在9月份在北美上映。
《狼圖騰》的導演讓-雅克·阿諾與詹姆斯·霍納是相識28年的老友,從1986年的《玫瑰之名》到《兵臨城下》、《黑金》總共有過四次合作。阿諾在電影開拍兩年前就力邀霍納參與《狼圖騰》,而霍納對於《狼圖騰》所表現的環保、大愛、自由的主題也非常感興趣。一直鍾情於民族音樂創新的霍納,在《狼圖騰》的配樂中,融合了中國蒙古族呼麥、長調等傳統音樂形式。
時間再往前推,詹姆斯·霍納在2010年時曾受邀為成龍主演的動作電影《功夫夢》配樂。當時他表示,承接這項工作是看中影片中西結合的特點,“影片既有長城故宮的大氣又有中國師父和美國徒弟間獨特的細膩情感。”而他也把影片的這一特點充分體現到了音樂當中,在交響樂隊的演奏中夾雜着中國傳統的二胡等樂器,不僅體現了不同文化的衝突和混搭,同時在細節之處還時而流露出詼諧的音符,與影片的搞笑橋段巧妙的結合在一起。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Linglingling”:太可惜了。走好。
網友“MJ LOVER”:默哀。。懷念。。。
網友“口_米Moon”:[蠟燭][蠟燭][蠟燭]
網友“anlo”:可惜a
網友“xuhua”:太可惜了,又少了一一位大師,願一路走好!
網友“La Blancheur”:我也是
網友“HaidaoKu”:[蠟燭]
網友“291313018”:淚奔,向大師致敬。
網友“Vernunft”:R.I.P.
網友“沙漠骨頭”:[蠟燭]
網友“leighlei13”:好萊塢配樂裏大師,對他的愛僅次於John Williams。
(1970-01-01)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