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跑男》存在不少同性之間的曖昧 2015.6.17日

由 完顏翠琴 發佈於 娛樂

  【今日最大聲】“范冰冰與李晨在地上翻滾纏抱、拉扯,最後范冰冰一屁股坐在李晨身上;楊穎和韓庚在‘撕名牌’過程中,則完全摟抱在了一起。這個時候,節目組乾脆用慢鏡頭的方式,呈現兩個人極其曖昧的‘貼身舞’。”“不獨如此,該節目的諸多環節中還存在不少同性之間的曖昧。”

  ——中國青年報發表沈峯文章《<奔跑吧,兄弟>別隻為收視率奔跑》,作者列舉該節目諸多問題,主張不要為了提高收視率而什麼都不管不顧:“‘跑男’第二季第一期,節目設計了一個女嘉賓‘坐瓢’環節,讓兩名高顏值女星比拼坐碎水瓢。遊戲中,女嘉賓一次次地用力往一個圓溜溜的瓢上面坐,引發圍觀的男性一陣陣的尖叫。節目頻頻給出女明星坐瓢的特寫,引發觀眾聯想。有網友表示,‘看XXX的臀部特寫真過癮!’”

  一,“上次沒經驗,今年統統按斤買。”

  ——近日玉林的狗販子不斷地找65歲的愛狗人士楊曉雲,稱“準備了很多狗等你來買”,原來去年楊曾在當地花15萬元救狗。聽説她今年還去玉林,他們提前談合作。今年只攢夠了5萬元,楊曉雲也想好對策:“上次沒經驗,今年統統按斤買。”楊曉雲已養狗3000多隻,為養狗曾賣掉兒子的婚房。

  二,“這些地方不能縫”,“這裏給我修得漂亮一點”。

  ——據河南商報,永康一30歲男子,嫌自己包皮太長不好看,於是在家中用未消毒剃鬚刀片將過長包皮割下,並拿針線自己縫。不料切口一直流血,他只好趕到醫院。手術中,男子時不時坐起來指揮醫生。

  三,"能不能把你的破手機扔一邊?你們在影響演出!"

  ——著名主唱塞巴斯蒂安 巴赫在演唱會上對下面的觀眾喊。藝人 Neil Young、IRON MAIDEN、Kate Bush 等都在現場叫停那些持手機照相的樂迷。據美國移動供應商統計:演出時47%觀眾發出文字信息,32%觀眾使用社交網絡。


  四,“2002年7月《湖北日報》曾發表評論員文章,稱‘張二江是弄權作秀的高手’,如今看來,弄權已成過去,作秀依然如是。”

  ——中國青年報發表毛建國文章《過度關注“五毒書記”浪費媒體資源》,作者認為,張二江可能消費自己的罪過,利用自己的罪過來賺取點擊率,甚至可能從中獲得一些好處。

  五,“與友人談起日本中央公論新社從今年五月開始出版全26卷的‘決定版谷崎潤一郎全集’之事:谷崎死於1965年,作品預定明年進入公版期,今年為他出全集,是對作家的最後致意,在他的著作權截止之前再向遺屬支付一筆稿費。這比起咱們不少出版社總惦記着等人家作品進入公版再出,以便省下點錢,真是不同境界。”

  ——文學評論人@止庵

  六,“我們不需要一位在那些華盛頓精英階層簇擁中被寵壞的總統。”

  “我們需要一個願意挑戰和顛覆華盛頓整個文化的總統。”

  ——布什家族成員傑布-布什宣佈競選美國總統。他説,“奧巴馬-希拉里-克里團隊的打電話外交政策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多個危機沒有得到控制,沒有反對暴力,沒有點名敵人 ,沒有保護朋友,聯盟在解體。”

  七,“瀘州醫學院更名帶來的混亂將直接損害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直接動搖四川大學合校15年來的成果和來之不易的穩定局面。”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發函同意瀘州醫學院改名“四川醫科大學”。這一更名引起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海內外老校友的反對。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前身為“華西醫科大學”,再往前的名字為“四川醫學院”,簡稱“川醫”。瀘州醫學院改名後的簡稱與此相似,故“川醫”老校友認為這會搶走“川醫”的名頭,侵犯了母校的權益。


  八,“無論立法會就政改方案的投票是什麼結果,我們都期待香港社會平靜接受它,並在法律框架內處理後續的爭議。內地社會對香港的最大期望就是那座城市好,民眾安居樂業,並且幸福。其他的都在其次。”

  ——環球時報今日社評《“港獨”滑向暴力,香港讓人心疼》,據環球時報,香港警方15日宣佈抓獲了一個非法制造爆炸物的犯罪團伙,有5男4女在試爆現場被逮捕,他們最小的21歲,最大的34歲,身份有學生、助教和工人等。香港多家媒體援引警方的消息説,這9人都是香港本土派激進組織成員,並認為他們試圖在本週立法會表決政改方案期間引爆炸彈。

  九,“只有空罐子才會發出最大聲響。”

  ——馬來西亞體操女將法拉駁斥網民批評她在比賽時的穿着過於暴露。

  十,“現在是到了讓恐懼壓制貪婪的時候了。投資者容易變得貪婪,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原因在於,隨着牛市的發展,投資者對於自己的投資能力變得越來越自信。但是,對於絕大部分投資者來説,這種自信是‘虛幻’的。”

  ——東方早報鄭景昕文章《牛市了,但配資風險不容小覷 》,文章寫道,“考慮到目前的市場,上證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的市盈率分別達到20倍、88倍、140倍。這樣的估值水平意味着,目前的市場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博弈市”。大多數上市公司在未來一段時期並沒有兑現如此高估值的能力。投資者其實也明白這一點,目前買入股票只是因為股價還在上漲,而不是因為上市公司確實‘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