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視頻嚇壞200萬家長:年輕人,快逃離這個圈子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
相信大部分家長都跟孩子説過: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
老師,肩負着教育祖國花朵的責任,是一項令人尊敬的職業。
然而,最近一段3分鐘視頻,卻令無數人心目中教師的形象崩塌了。
一羣懵懂的孩子,在鏡頭前做着不知名的應援動作,在鏡頭外老師的引導下,整齊劃一地喊着:“肖戰哥哥你很好!我們很喜歡!”
對於這個視頻,我的感受和大多數人一樣,除了憤怒,就是陷入深深的懷疑:
- 我們的九年義務教育裏,還有教“追星”這門課嗎?
- 孩子們如此熟練,又是在什麼時間裏跟着老師練出來的呢?有沒有佔用上課學習的時間?
- 這麼小的孩子,不是為疫區人民加油,不是為戰疫英雄加油,不是為建設祖國的科學家們加油,為一個明星加油,是我們想看到的教育成果嗎?
很多家長看完,第一反應就是趕緊詢問自家的孩子,生怕他們在學校也遇到類似的老師。
身為成年人,利用未成年人去達成自己的私慾,這是無德;身為教師,卻混淆自己的個人喜好和職業素養,這是失職。
學生爛,是爛一個,老師爛,就會爛一片。
就像中國歷史研究院説的那樣,這件事“折射的是教育管理的漏洞,更是盛世警鐘”。
肖戰也在深夜緊急發佈了博文,聲明自己不需要應援,並希望粉絲好好學習,認真工作。
對於他的發聲,一部人覺得,哪個明星不需要應援,這只是部分粉絲拖累偶像,而且明星也無法管理到每個粉絲頭上。
而另一部分人覺得,此次短視頻活動是由肖戰發起的,他本應該事前做好引導,出了事才踩剎車,此舉不過是向官方低頭,根本不可信。
但無論如何,這一次,我是希望粉絲們真的能夠聽進去,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
追星,只是很私人的喜好,不是什麼大事,作為不追星的人,對這些事情,根本不想理會。
可是,無論是各種明星粉絲之間撕上熱搜、無處不在的粉絲控評、還是線下瘋狂追星行為,使得我們不得不關注到,甚至被迫牽扯其中。
從粉絲到普通人到社會,大家的生活已經逐漸開始被無腦追星的文化綁架了。
追星毀一生,這句話絕不是誇張。
大家還記得當年為了追星而毀了自己的楊麗娟吧:
她從16歲開始痴迷劉德華,輟學追星,為了見偶像一面,不惜賣房賣腎。
父親多次勸告之後,她依然一意孤行,最後老人看着已然瘋魔的女兒,絕望自殺。
《我們的少年時代》裏説:追星其實就是沒有回報的付出,沒有盡頭的單戀。
為了一個虛幻的念頭,毀了自己的人生,也毀了家人,這樣的追星,不僅是戀愛腦,更是一種無底線的痴狂。
當年,像楊麗娟這樣瘋狂的粉絲,只能説是個例,可反觀現在,“楊麗娟們”不減反增。
她們不再是單兵作戰,而是形成了圈子和獨有的文化。
一位廣東佛山的母親,向當地的電視台救助,讀高一女兒迷上了肖戰,伸手跟媽媽要錢買偶像的新歌和代言產品。
面對鏡頭,這位母親無奈地回憶着女兒要錢時放的狠話:
“你現在不借給我,我一輩子都恨你!”
但更令媽媽擔心的,是女兒開始跟同學借錢。
“我怕她沉迷買產品,我無力償還。”
“我們是普通家庭,根本滿足不了她追星的狀況。”
除了對未來揹負鉅額債務的恐慌,女兒的學習情況也讓她發愁。
事實上,女兒原本的成績是非常不錯的,總分能達到600多快700分,但自從開始瘋狂追星後,學校發來的成績單,讓媽媽眼前一黑。
語文21分,數學9分,英語甚至拿了0分。
你以為這樣的“傻姑娘”只是被熱愛衝昏了頭腦嗎?不是的,她的背後是飯圈文化無數看不見的手,在推着她。
“學生黨,一支口紅錢都捨不得拿出來嗎?”
“已經工作的人,1000起步吧!”
“量力而行就是讓你盡最大努力!能買100張就咬咬牙買300張!”
每次愛豆出了新專輯或者雜誌,或者代言了某款產品,這種強制消費的煽動性言論就會出現在各個粉絲羣裏。
本來,用錢支持偶像,是一種全憑自願、量力而行的自發行為;但在飯圈內部,個別大粉絲會利用自己的話語權,以愛為名強行引導其他粉絲購買,定額定量。
如果有粉絲買得少了或者不買,飯圈內很快就會形成一條鄙視鏈,為偶像花錢多的鄙視花錢少的和不花錢的,甚至還會把他們排擠出這個圈子,網絡霸凌屢見不鮮。
有些心智不成熟的年輕粉絲,為了爭奪飯圈內的一點存在感和優越感,就會盲目花錢,不夠了就找父母要,找同學借,甚至去裸貸,完全不計後果。
不追星的朋友可能不太明白,我就簡單給你打個比方吧。
就好像小時候班級裏捐款,你捐5塊,我捐10塊,如果實在困難給山區小朋友寫封信也可以。
可如果老師可以要求,每個人都要捐,還必須捐5塊以上,不捐的同學就是沒愛心,大家都不要跟這種人玩。
那麼你會不會怕被老師罵選擇去捐這5塊?
你會不會怕被別的同學看不起選擇去捐這5塊?
是不是很容易就妥協了?
那些偶像所帶來的驚人的銷量背後,可能都是一個個勒緊褲腰帶、透支花唄、瞞着父母把生活費往裏砸的狂熱粉絲。
這部分人壓根不在乎買的東西是不是自己需要的,他們在乎的是這部分銷量是不是算到了偶像頭上,甚至不惜浪費食物。
中國食品觀察就曾經曝光過,粉絲為了支持愛豆換取奶卡投票,不惜大批量購買合作的飲料。
結果量實在太大,消耗不掉,最後竟然都倒進了下水道里!
這種浪費食品的行為,隔着屏幕我都覺得心疼,而他們就真的能幹得出來。
在無腦追星文化裏,人早就不是人,而是數據,食物也不是食物,是銷量。
在這片潮流中,無數年輕人們成了在底下默默支撐的海水,去捧那萬一挑一的“浪花”。
有的人追星是為了自己快樂,而有的人追星是給人添堵。
如果你覺得不關注娛樂圈就不會被無腦追星波及,那就太天真了,這類文化已經開始漸漸荼毒社會的各個角落。
首當其衝的是各大機場。
一開始,粉絲還只在機場外圍觀,這種大規模的圍觀對於進出的旅客來説可謂是非常不方便的。
後來,他們開始進入機場內部,美名其曰“藉機”事實上卻是如蝗蟲過境一樣湧入機場。
只要明星露頭,這些粉絲就會不管會不會堵塞通道,也不管會不會衝擊到普通乘客,一股腦地圍上去。
光看這些圖片,我感受到的不是粉絲們所謂的熱情,而是對於公共秩序被破壞的氣憤,以及自己正常生活被打擾的煩躁。
去年4月份,虹橋機場自動扶梯的玻璃生生被接機的粉絲擠爆了。
就這樣,部分粉絲還是不滿意,他們開始查藝人的行程,瘋狂購買和愛豆同一班航班,名曰“偶遇”實則“跟蹤”。
要是你不幸和藝人搭了同一班飛機,那麼對不起,你可能需要面對的是:
令人窒息的喧鬧;
登機出機場可能被人潮擠得七葷八素;
不小心入鏡了粉絲的相機,照片還可能被傳遍全網;
……
逃過了線下,還有線上。
互聯網的地盤,對於無腦追星文化簡直如同老家一樣。
原本不同的文化之間,是用來交流和探討的,可飯圈文化更多的是排除異己。
我自己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微博上,你不能輕易地打出某個明星的大名,除非誇TA。
一旦你出於個人感受給了一個流量明星負面的評價,很快就會有粉絲前來控評和辱罵。
漸漸地,任何關於流量明星的微博下,只剩下了千篇一律的花牆和彩虹屁小作文。
以及各種看不明白的縮寫,比如這幾個飯圈入門級詞彙:zqsg(真情實感),xswl(笑死我了),dbq(對不起),xfxy(腥風血雨)……
各個明星的名字縮寫:cxk、ycy、wjk、wyb、zyl……(你能看懂幾個呢?)
用這種類似“暗號”的對話方式,來分隔普通人,要是看不懂,就會被他們認定為“圈外人”,如果你要加入話題,就必須被迫接受這種需要轉譯的對話形式。
更不要説各種電視劇裏,瘋狂複製刷屏的彈幕。
不管飾演的角色有沒有出場,從第一集開始就開始為愛豆打call。本來是實時討論劇情的彈幕區,成了粉絲表演的舞台。
這類粉絲的心態,已經不是對事不對人,而是對人不對事。
只要涉及愛豆,就是已經要第一時間搶佔話語權,打壓一切負面言論。
如此行為,導致了大部分普通人原本的正常生活,一旦沾上了飯圈就會變得束手束腳,互聯網上的個人領域被迫不斷壓縮。
我們不想懂,卻不斷被迫瞭解,我們不想參與,卻不斷被迫妥協。
他們的圈子越來越大,我們説話的餘地就會卻越來越小。
同時,無腦追星文化還在侵蝕其他圈子,萬物皆可飯圈化。
什麼意思?
請看火神山醫院。
當初國內疫情緊急的時候,國家下令在最短的時間內建造火神山和雷神山兩座醫院,並在建造現場設置了直播,歡迎人民雲監工。
但很快,獲得關注的,並不是日夜辛苦的工人們,反而是他們操作的叉車、混凝土攪拌車。
這些被無腦飯圈文化浸淫許久的粉絲們,給這些機械取了親切的暱稱:
“叉醬”“嘔泥醬”……
還以明星的標準,建立了反黑站。
甚至連鍾南山院士,也被迫成為了飯圈玩法的原材料。
這種行為引發了網友大範圍的憤怒:疫情這種舉國災難,不是你們娛樂的素材!
發現了嗎,在這種瘋狂的文化面前,如果我們只把他們看成是小打小鬧的孩子,無底線讓步,那麼社會就會被這種“幼稚遊戲”綁架。
情感極端化會逐步包抄排擠正常的理性思考。
熱愛時也就罷了,一旦遇事不論對錯,先扣帽子,選立場。
凡事都帶着非黑即白的眼光去審視他人,一旦有懷疑的念頭會瞬間被羣體淹沒,只要有不同的聲音就會被噤聲被舉報。
《烏合之眾》裏説:當個人意志被羣體所綁架,人的個性會被湮沒,與此同時,羣體的行為也會逐步走向極端化、情緒化及低智商化等特點。進而對社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我知道寫這篇文章,肯定會招來很多無腦追星的人的抨擊和辱罵,但是我還是得表達。
因為如果我們正常人都閉嘴了,家長們都無力了,社會和藝人本身也放棄引導了,那麼我們失去的絕對不止一點輿論陣地,我們失去的是一批本應該更加健康成長的孩子。
12年後,那個瘋狂的楊麗娟後悔了:“如果人生可以重來的話,我不會那樣去做。”
但是人生不可能重來,失去的也回不來了。
我們不是反對追星,而是希望大家理性追星。
我很高興的是,身邊越來越多朋友,不再是選擇流量藝人作為自己的偶像,即使是,也厭煩了飯圈那套,覺得自己獨立追星更加輕鬆,開始學着理智和剋制。
就像是撒老師説的:追星,其實追的是自己。
追星的過程,也是塑造自己的過程,一切熱情留下的應該是優秀的痕跡,而不是撕扯的傷痕。
追星,應該追的是愛和真善美,從偶像身上找到自己缺乏的閃光點,努力去蜕變自我,而不是從同類身上乞求一點虛妄的認同,沉溺於可憐的虛榮心。
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保持理性和思考,不要成為別人的“手中槍”和“馬前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