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觀:炎亞綸批台灣綜藝有理有據,可惜有點晚

  炎亞綸日前在社交網絡上説,台灣娛樂工業“已非寒冬可以形容,已經是大冰河時期”,他批拍劇前劇本、演員訓練、勘景、服化道不做好,電視台總在出產快餐產品,“沒有進步,還一直在退步”。

  説台灣娛樂工業進入死亡倒計時,並不新鮮。但炎亞綸的這番炮轟至少有幾點,是我們在思考台灣娛樂工業時很少用心着墨的。先放過不表,我們看看談台灣娛樂產業衰落時,我們都在説什麼。

  説到台灣娛樂業大衰落,從產業層面來説,這是大勢所趨。大陸崛起,韓國娛樂獨霸東亞,歐美娛樂長驅直入,台灣要想守住昔日在流行音樂、綜藝等領域唯我獨尊的霸主地位,已經是痴人説夢。

  一種是經濟決定論。伴隨着大陸經濟的騰飛,台灣經濟日益衰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於是,解決方案如吳宗憲所説,“開拓內地的市場!如果我們的節目能在內地順利落地,那台灣的這些問題就解決了。”

  以上都是外部決定論,但炎亞綸之難能可貴在於他將炮火對準內部人士。他講的是人心。

  首先,劇本、演員訓練等沒做到位,這是職業操守的問題。錢少、市場小不是演藝人員粗製濫造、喪失專業水準的理由。當然,這不只是台灣的問題,記得之前大陸演員陳寶國就曾批評,今天的年輕演員拍戲不背台詞,最近馮遠征也批評中國話劇演員基本功太差。

  其次,電視台總出快餐產品,這表明從決策者到執行者,對於台灣娛樂要向世界輸出何種價值觀這一根本方向性問題上,顯出了致命懈怠。娛樂關乎金錢,關乎快感,但也關乎道德,關乎價值。早在上世紀末,大陸著名傳媒學者呂新雨就撰文批評台灣娛樂節目娛樂至死、格調低俗的亂象。

  以韓國娛樂產業為例,韓國娛樂有一以貫之的價值觀:韓國性。按照作家毛尖的説法,韓國電視劇永遠用韓國泡菜來抒情。

  然而,我們往往看到,台灣產業從業人員沒有足夠的向內的自省。經濟不景氣、市場狹小等説法,可以給自己留出一個安全的位置,似乎就可以輕輕鬆鬆撇清自己的責任。或許,對於大部分人台灣藝人、從業者來説,本土市場不景氣,北上大陸撈金就可以解決問題,因為自己的腰包並沒有受到實質性的影響。 但是炎亞綸頗為難得的是,他之“恨鐵不成鋼”背後有對本土產業的憂慮、思考,他並不因為外部原因就放棄了對自身的問責和要求。

  平心而論,台灣娛樂業的窮途末路難道不是自作自受、固步自封釀下的惡果嗎?僅就綜藝節目來説,曾經,台灣已故藝人高凌風斷言“大陸綜藝至少落後台灣綜藝二十年”,在高凌風的時代,他眼中的大陸綜藝指的主要還是以央視綜藝節目為代表的充斥着假大空的節目,在這樣的節目面前,台灣綜藝節目的惡搞、大尺度、娛樂至死的風格基本重塑了中國觀眾的三觀。

  《康熙來了》(視頻)是台灣綜藝的集大成者。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當所有台灣電視人沉浸在康熙風靡兩岸帶來的迷醉之時,殊不知盛極必衰。從某種程度上來説,康熙的走紅代表的是台式綜藝節目已經走到極致,有點回光返照的意味,在走紅之時就已埋下禍根。從資本運作的角度看,靠廉價投入;從主持風格看,靠女主持吃男嘉賓豆腐;從選題看,二奶、素顏、初夜,怎麼聳動怎麼來,不斷自我重複。按照這種製作模式繼續操作下去,即便往蔡康永、小s臉上再打十管玻尿酸讓他倆永遠唱雙簧,也不是長久之計。

  吳宗憲説台灣節目能在內地順利落地的話,就一了百了了,真的如此嗎?且不説韓國、歐美等多樣的綜藝生態早已將觀眾全線包圍,現在的台灣節目如果引進大陸,勝算幾成呢?即便從音樂類型的選秀節目來看,大陸的節目樣態都要比台灣豐富得多,大陸起碼有鼓勵原創的《中國好歌曲》(在線觀看)這樣的業界標杆致力於為華語音樂輸送原創血液,台灣同類型的原創音樂節目要追溯到幾十年前的民歌大賽了。

  然而,即便現在炎亞綸有出來批判,似乎也已經為時已晚。娛樂產業塑造觀眾的情感認同需要一代人的時間,毀掉觀眾的期待,要想東山再起,重建觀眾的情感,恐怕至少也需要一代人的時間。

  當然話説回來,我也注意到,每論及台灣娛樂產業的衰落,就有大陸網友作倖災樂禍狀,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吧。大陸娛樂產業如此蓬勃,但又在多大程度上為世界輸出了真正原創的精品呢?如果沒有龐大的觀眾基數,如果沒有背後洶湧的熱錢資本,大陸娛樂產業又有何顏面嘲諷對岸的衰落?

  説一千,道一萬,炎亞綸這一番批評的正能量在於:怪市場、怪錢少,成天倒苦水其實是對自身責任的不作為。大局如此,但職業精神不能丟。局勢艱難,更要有排除萬難的勇氣和決心,掄起袖子,重頭再來吧。正如《美麗島》裏唱的:篳路藍縷,以啓山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39 字。

轉載請註明: 娛樂觀:炎亞綸批台灣綜藝有理有據,可惜有點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