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魏晨,近日公佈結婚喜訊,粉絲紛紛送上祝福,而他的好兄弟俞灝明,卻因此衝上熱搜。
原來,網友們扒出,因《快樂男聲》結緣的他們,在參加一檔節目時,主持人曾問俞灝明:
“如果魏晨結婚,你會送他什麼?”
當時意氣風發的俞灝明,拿起話筒,擲地有聲:
“我如果有錢的話,會送他一套房子吧。”
“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網友笑稱:
“哥,還記得送一套房子的承諾嗎?”
俞灝明無奈回覆:
“原諒我當年的年少無知。”
耿直可愛的灝明,讓人有種想笑的衝動,但仔細想想,曾經紅遍全國的“國民弟弟”,面對現實,如今也要低頭,又讓人唏噓感慨。
有網友計算,巔峯期的俞灝明,當年拍攝《一起來看流星雨》的片酬,大約在100多萬,按照當時,還沒過萬的北京房價,應該足夠買一套一百多平的房子。
如果不是那場火災,他應該會發展的更好吧?
外形出眾的俞灝明,演藝之路卻歷經坎坷。
在2007年《快樂男聲》裏,他進入全國十強。
2009年,熱播偶像劇《一起來看流星雨》,讓他一舉成名。
順風順水的他嘗試跨界,在人氣節目《天天向上》裏,擔任主持人,也依然熱度不減。
當時的他,走的是“花美男”的偶像路線。
但世事難料,事業如日中天的俞灝明,在2010年拍攝電視劇時,因為一場大火,被嚴重燒傷,燒傷面積高達39%,燒傷程度更是達到“深二度。
剛入院時,護士擔心他受打擊,不肯給他鏡子。
俞灝明偷偷讓爸爸,買了一把鏡子。
當看到自己的那一刻,他幽默自嘲“好像個豬頭”。
事後,關於那段經歷,雖然他沒有過多描述,但是,重回大眾視線的他,讓人心疼。
那一個個無邊的黑夜,你是怎麼度過的?
那一次次鑽心的劇痛,你是怎麼忍受的?
回想當年舞台上的那個明媚少年,今天的他,讓人恍如隔世。
煎熬,掙扎,幻滅,重生。
他回來了,重燃希望,卻被無情的現實,一次次消耗。
《天天向上》為他張開懷抱:
“天天兄弟六缺一,天天等灝明。”
但因為身體等原因,他的主持之路,也異常艱辛。
再見灝明,是在《那年花開月正圓》裏,他所飾演的反派公公。
我曾看過相關採訪,為演好角色,他花了很多心思,用一個月時間學習戲劇、精讀劇本、給自己添加動作等等。
“當不了偶像,我就做實力派。”
有付出就有回報,即使和孫儷等老戲骨對戲,他的表現,也不落下風。
但是,因為把反派演的活靈活現,認真努力的他,被一眾網友恨得咬牙切齒,有人甚至對他人身攻擊。
面對流言蜚語,他勇敢面對:
“我願意接受所有聲音,但是我看不慣這些醜陋的心!”
野百合也有春天,也正是因為這部劇,他獲得白玉蘭最佳男配角提名。
當得知喜訊的那一刻,他心跳加速、身體發軟,眼眶濕潤……
這些年,他經歷了太多。
人生遭遇意外,一般人很可能一蹶不振。
做過主角的他,能重回舞台,飾演反派配角,已經很不容易,在自己的傷疤被眾人指點時,還能不卑不亢,更是難得。
當有人説他“再也站不起來”時,他自信滿滿:
“我告訴你,我現在昂首挺胸站着呢。”
俞灝明知道,面對非議,行動,是最好的回應,在熱播劇《大明風華》中,再次飾演反派的他,讓人又驚又喜、眼前一亮:
“這居然是俞灝明?花美男變身糙漢子!”
他用更加精湛的演技,成功塑造了一位鐵血霸主。
雖然,重生之路,餘焰未盡,但是,他成功了。
俞灝明的人生,就是現實版的“自卑與超越”。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説: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自卑感的存在,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激勵了人不斷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礙,在有限的生命空間內,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自卑感,人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但怎麼看待它,決定了人生走向。
面對自卑,有人掩耳盜鈴,想盡辦法來掩蓋,這樣不但沒法解決問題,反而讓自卑感積累起來。
阿德勒,給我們指出了一條路:
追求優越。
這裏所説的優越感,不是從他人的比較中獲得,而是從為實現自身完美,不斷為之奮鬥中獲得。
同別人學,和自己比,這樣,才能超越自卑,獲得重生。
俞灝明,用親身經歷,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有句老話: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心理學家阿德勒,也有類似表述:
“追求優越感,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動力,它激勵着我們每一個人。”
“在努力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只有那些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進的人,和為了社會的發展而奮鬥的人,才是能夠超越生活,從而順利獲得優越感的人。”
在努力經營演藝事業的同時,曾深受燒傷之苦的俞灝明,也積極投身公益事業。
2013年,他與騰訊、天使媽媽一起,共同發起救助燒傷兒童的公益活動,並在微博上呼籲各界關注這些“烙印天使”。
他説:
“在住院期間,我曾看到幾個燒傷兒童,年紀特別小。”
“他們不能説話,也不能喊痛。”
“那時候我就在想,等我出院,一定用自己的力量,幫助這些孩子。”
大愛無疆,俞灝明用親身經歷説明,面對困境,一個人不但能超越挫折,還能夠化作動力,幫助更多的人。
就像阿德勒所説:
“應付生活中各種問題的勇氣,能説明,一個人如何定義生活的意義。”
心理學家榮格,也説過:
“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決定一切。”
在各行各業,遭受疫情重創的當下,如何走出困境,成為每個人思考的問題。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場場酸甜苦辣。
敢問路在何方?
路在腳下。
後記:關於俞灝明,你有什麼想説的?歡迎關注點贊、轉發留言,你的支持,是我的最強動力。用心理學品味人生,我是@果小松。
本文由果小松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