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觀:陸片大勝 成就金馬獎的是開放和包容

  馮小剛在頒最佳女主角時表示“感謝金馬獎的胸懷”,因2010年徐帆在金馬獎上惜敗呂麗萍,當時馮小剛炮轟金馬獎,但金馬獎不計前嫌,把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頒給他,基本可以算連莊。

  金馬獎確實有”胸懷“,從今年來看,這個胸懷的最大體現便是陸片大勝,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電影這幾個分量最重的獎項都落入大陸影人囊中。朋友圈裏的一位台灣朋友笑説:陸片大勝,綠營的又要罵了,然後金馬獎還是不鳥他們。獨立於政治干預,只論專業實力,這是金馬獎最可值得驕傲的胸懷,環視整個華語電影圈的幾大電影獎項,無出其右。

  當然,金馬獎不是向來如此有胸懷的。眾所周知,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在2000年以前,金馬獎更多表彰的是台灣和香港的電影人,大陸電影人則長期被排斥在外。而這些年金馬獎大面積惠及大陸電影人,固然有產業規模勢力對比的因素,但毫無疑問,這些年的金馬獎已經越來越自覺地讓這匹金馬躍出台灣島,躍進整個華人文化圈的疆域。

  輻射整個華語電影圈向來是金馬獎建立起權威性的重要方面。譬如2013年新加坡電影《爸媽不在家》爆冷獲得最佳電影。今年,緬甸華裔導演趙德胤獲頒台灣年度傑出電影工作者也是絕佳例證。

  相比於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港人自娛自樂(譬如,吳君如就曾公開質疑金像獎連續幾年將最佳女主角頒給內地演員,言語間頗多腹誹),內地金雞獎濃重的政治操作色彩,今天的金馬獎真正做到了電影如何成為一種超越意識形態、地域的限制,輻射整個華人文化圈。而金馬獎的這一“胸襟”本身也是長期以來的“台灣夢”的一大表徵。趙德胤本人就是“台灣夢”的最好註腳,當年他考上僑委會海外招生考試,以僑生身份獲獎學金來台灣求學並定居,而趙德胤的身後,則是千千萬萬他作品《再見瓦城》中背井離鄉、奔赴自由世界的東南亞移民和勞工。當然,當趙德胤在獲獎感言中説到他的“台灣夢”,説到感謝台灣包容開放的電影創作環境時,有些許錯位的是,這個始自80年代經濟騰飛的“台灣夢”在本土內部似乎越來越難以為繼。

  往往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處於不景氣的狀況時,在文化上就會表現得越保守,越固步自封。然而,金馬獎的難能可貴恰恰體現在,它清楚地知道如果片面地像金像獎那樣着重保護港片,或像綠營人士所希望的那樣保護本土文化產業,那對金馬獎來説,無疑是真正的自絕後路,只有開放和包容才能成就金馬獎,也才能進一步激活日益萎縮的台灣電影工業。

  同時,我也注意到,金馬獎的包容也體現在對於整個電影產業從業者的表彰上。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終身成就獎頒給了編劇張永祥。頒獎嘉賓、台灣電影健康寫實派的代表人物李行導演在頒獎時説,這個獎來得太晚,但是還不遲。張永祥是第一位獲得終身成就獎的編劇。老爺子發表領獎感言時,彈幕昏天倒地在刷范冰冰、周冬雨等女星,甚至有人催促説“爺爺説夠了,快下去歇息吧”。基本上,在電影頒獎禮上,大眾對於電影的關注度等同於導演加主演,至於幕後人士的努力和付出即便得到表彰,也鮮為注目。張永祥在感言中呼籲金馬獎未來給幕後的工作人員更多肯定。在這次頒獎禮上,我們也看到幕後工作人員集體亮相的短片。幾年前,金馬獎也曾有把台灣年度傑出電影工作者頒給資深場記王偉六、製片人葉如芬的先例。一方面,這代表了金馬獎的人文情懷,另一方面,當平時處於幕後、在電影工業中處於末端的工作者走上頒獎台的時候,或許對於台灣這個處於風雨飄搖的地區來説,也是一種凝聚本土認同的手段吧。

  説到開放和包容,也希望金馬獎的這一傳統可以對台灣人民和綠營人士產生有效的啓示作用吧。類似龍應台女士那種典型的視台灣為文明視大陸為野蠻的“高等華人”言論最好還是收斂收斂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4 字。

轉載請註明: 娛樂觀:陸片大勝 成就金馬獎的是開放和包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