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粉絲經濟”其實發的都是“戰爭財”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娛樂

時隔兩個月後現身微博的肖戰,又被推上風口浪尖。為的是他最新數字單曲的“逆天”銷售額——24小時突破7000萬,一舉超越了風頭正盛的蔡徐坤和華晨宇,衝到了國內數字專輯銷售總額第一的位置。

要説起粉絲能折騰,肖戰的粉絲肯定是有一號。短短几個月就“幫助”肖戰上了好幾回熱搜,把個炙手可熱的小鮮肉弄得黑紅黑紅的。

最開始就是那次針對同人小説網站的舉報,導致肖戰被全網圍攻,再加上肖戰公關團隊太差,這成了肖戰事業的滑鐵盧。

接下來,肖戰粉絲又幹了一件丟人的事兒,他們組織起來集體購買肖戰代言的商品,把銷量做上去,展示一下肖戰的帶貨能力。本來這都是正常操作,接着粉絲們幹了一件奇葩的事,退貨。

這叫什麼?通俗點兒説就是既想賺吆喝又不想花錢,嚴肅點説就是數據造假。你們當品牌方是傻的嗎?被激怒的商家決定跟肖戰解約。在粉絲的“幫助”下,他們偶像的事業雪上加霜。

然後就是這次數字單曲打榜事件了,在粉絲們的努力下,肖戰的數字單曲一舉衝上了榜首。正當我們驚歎於肖戰的粉絲號召力的時候,一些粉絲內部聊天記錄曝光,原來不是大量的肖戰粉絲購買了唱片,而是肖戰的每個粉絲都購買了大量的唱片。

這就完全是兩回事了,前一種是號召力,而這後一種只能叫做割韭菜。我們來看看粉絲頭頭們的話術:“105張只是一隻口紅的錢,這很難嗎?”“只買一兩張,你和路人有什麼區別?”“別用學生黨當擋箭牌,300塊錢你都拿不出來嗎?”

基本上就是兩種套路,一個是動之以情:關鍵時刻粉絲不掏錢,偶像就糊了。另一個則是言語羞辱:這點錢都拿不出來,你也配當粉絲?這又動情又羞辱的套路大家聽着熟悉不?最近有個詞很火,叫PUA,也就是精神控制。粉絲就在這種洗腦的狀態下慷慨解囊,幫偶像衝上了榜首。

然而這事兒始終透着一種邪門的氣息,總讓人想起傳銷或是邪教什麼的。然而在娛樂圈,我們美其名曰為“粉絲經濟”。這種玩兒法的鼻祖要算是日本AKB48的創始人秋元康了。他組建了一個好幾百人的女團,專門針對宅男市場。偶像多了,粉絲就被分流了,於是就有了競爭,爭什麼?傳説中的C位。

AKB48每年都會搞一次投票活動,而女團成員今後是站在舞台中間還是邊上取決於得到的票數。而這票可不是免費的,粉絲得買唱片,唱片買得越多票就越多。結果怎麼樣?狂熱的粉絲為了偶像就會買一大堆同樣的唱片。就像是肖戰的粉絲購買了幾百上千次同一首歌,這完全就是非理性消費。

我想這就是粉絲經濟學的基本套路,而它的危害在於這個過程中並沒有產生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甚至連娛樂都談不上了。它誘發出來的只有狂熱、對立乃至於仇恨。粉絲們在這樣的遊戲裏學會了黨同伐異。就像一位媒體前輩評價的那樣,粉絲經濟其實發的都是戰爭財。

而在這種狂熱和非理性的裹挾下,偶像也不可能全身而退。就像肖戰,就已經遭遇了粉絲狂熱的反噬。真應了那個笑話,粉絲對肖戰説,就算哥哥與全世界為敵,我們也站在你這邊!肖戰反問,我為什麼要與全世界為敵?粉絲回答説,我們幫你。

除了狂熱之外,粉絲經濟的另一大特徵就是速朽。粉絲和偶像的關係就像一場精神戀愛。然而就像所有的戀愛一樣,激情會褪去,多巴胺會減少,終於,熱戀的感覺會消失。而這一輪追星也就結束了。這就是偶像明星與生俱來的困境,沒有作品的他們更像是流星,一閃而過。

這種職業生涯短暫的特點,也就塑造了偶像明星和經濟公司的營銷模式。他們往往不考慮長遠發展,而是在人氣最旺的時候,盡全力把所有的流量都變現。所以經紀公司割韭菜的勁頭無與倫比,既要榨乾粉絲的錢包,也要榨乾偶像的人氣。

那如果偶像過氣了怎麼辦?不要緊,再包裝新一代偶像就夠了。雖然每個偶像明星的職業生涯並不長,而且生命週期越來越短,但架不住一代代偶像前赴後繼,讓一茬茬年輕人陷入“熱戀”,所以粉絲經濟長盛不衰。郭敬明老師説:沒有人能夠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正年輕。

【來源:中國經濟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