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曾贈
導演競技真人秀,應當提供以電影為圓心擴散開來的“外圈”和“內圈”兩大視角。
---------------
最近,導演競技真人秀節目熱度很高。
《導演請指教》讓16位導演聚在一起PK創作,前期籌備和選角工作、拍攝過程的種種細節、成片放映後觀眾與影評人的反饋、導演和製片人的互動……當真人秀呈現出整個電影生產流程時,我們發現,原來拍戲本身就是一場“大戲”。
看導演競技真人秀,我們不只是為了看一個包裝精美的成品,而是希望全面瞭解“導演”這一身份緊密關聯的人與環節,哪怕其中不乏倉促和慌亂的粗糙“顆粒”。甚至可以説,暴露問題、爭端,真實顯露困境,給予觀眾思考的空間,才是這一類節目更深層次的價值和意義。
導演競技真人秀,應當提供以電影為圓心擴散開來的“外圈”和“內圈”兩大視角。站在“外圈”的觀眾視角,可以審視電影與市場的關係。
電影輿論場時不時產生的“小眾文藝VS大眾流行”的議題,在《導演請指教》中以一種頗有“微縮劇場感”的戲劇化場面展示出來——乍一看不太明白的片子、不能get到的“獨特”導演,觀眾要繼續給機會嗎?
節目中,“跨界型選手”樑龍執導的《瘋狂的外星人》,大眾觀影組現場投票低於120票,他的片子沒播完就被迫暫停。現場按下“離席鍵”的觀眾耿直表示,從頭到尾看不清楚導演要表達什麼。然而,“專業鑑影組”則替樑龍鳴不平,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因為“開局不利”,成為現場唯一大多數人“看不下去”的那個,在最新一期節目裏,樑龍説,他現在拍片子難免着急別人看不懂。
之後節目組給線上觀眾放出了《瘋狂的外星人》完整版,多條彈幕給出了好評,特別指出當初現場觀眾恰恰在柳暗花明的前一刻按下“離席鍵”,很可惜。
這個場景折射的“現實感”很強,讓人想到每次新電影登陸院線,爭議較大的作品,有人是認真看完後給出評價,有人看了一半決定離席,也有人未曾看片就被“勸退”。一些小眾的、被冠以“看不懂”的片子,也隨之失去追求票房的機會。
正如郝蕾説的,電影是導演的藝術,當我們看到一部電影的時候,也看到了那個導演在那段時間的內心世界,但是“我們為什麼要看到所有人都是一模一樣的呢?”
一部電影的票房號召力,固然是市場選擇趨勢的即時反映。不過,“好看”的評價不該完全與“易看”掛鈎,對電影專業性的綜合考量亦該成為大眾談論電影的尺度之一。
迴歸到“內圈”的導演視角,國內電影創作羣體的現狀,也可通過導演競技真人秀窺見一二。
如今國產電影圈,能輕鬆叫出姓名的大導演們,無一不是靠多年積累的作品建立起個人招牌。毋庸置疑,觀眾需要在一部部公開上映的作品中認識、評價導演的風格和底藴。
對於“非頭部”陣營的導演,觀眾的認知也許來自簡短的豆瓣頁面介紹,往昔的創作刻度和評分一覽無餘,作品寥寥或評分平庸者,“下一部電影”就成了未知數。
節目中,樑龍、吳鎮宇、韓雪等人嘗試“跨界”做導演,曾贈、德格娜、王一淳等人名字陌生而片子品質不低,觀眾內心會自動產生兩個聲音:“原來這些人也努力當導演。”“原來這些陌生導演的作品也能打。”
本以為要看武林各大門派的掌門人過招,“鄧布利多單挑奇異博士”,結果恰恰是在忽略“名聲”指標的前提下,反而更會關注片子的原始質感,以及年輕導演跌跌撞撞摸索成長的路徑。
與此同時,當下綜藝節目更重視對女導演羣體的呈現。青年導演曾贈改編《大話西遊》IP的短片《愛情》,德格娜改編自《黑駿馬》的短片《回到伯勒根河》,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女導演被尊重和看見是好事,而良性的發展趨勢則使她們不再被“歸類”。
導演陳沖曾提醒,很多人對女性有誤解,覺得女性導演都是導文藝片、愛情片。“我們被歸類了以後,可能會有機會上的一種限制。但路都是人走出來的,我相信若有特別想講的故事,你就會把它講出來的”。
而觀眾期待的是,所有曾被忽視、誤解的導演及其“壓箱底”的故事和本事,能被電影圈投資者,被市場大眾真正接納,而不只是在綜藝節目裏驚豔過一刻。
導演競技真人秀的火爆,是日益成熟、標準的影視工業化趨勢的側影。當觀眾更深入瞭解“導演”身份所揹負的職責之後,就會發現,導演不是一個純粹燃燒個人才華的工種,而要肩負起統籌所有工種:編劇、表演、攝製、燈光、後期……唯有保證生產鏈條各個環節的專業度,激發所有人的熱情和能力,才能生產出優質作品。
安納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11月30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