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犀牛娛樂,作者 | 小福,編輯|樸芳
還有多少人會在意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花落誰家?
美國時間3月27日,第94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正式落下帷幕。這場毫無懸念的頒獎典禮,似乎已經很難再勾起觀眾的興致。在犀牛君的社交圈中,探討奧斯卡獲獎影片的朋友寥寥無幾。有相識的影迷朋友在朋友圈高呼:“身邊只有兩個羣討論奧斯卡,這個行業是不是要完蛋了。”
甚至在國內外的社交媒體上,討論度最高的也是在台上向克里斯·洛克大打出手的威爾·史密斯,而非獎項本身。
不得不承認,這屆奧斯卡確實被威爾·史密斯這一掌拯救了。
根據外媒數據,本來這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一如去年般低迷,在開播後收視率一路走低至960萬人次新低。而在威爾·史密斯做出讓全場觀眾和全球網友都無比震撼的舉動後,節目收視率直接一字攀升至1740萬人次,一掌打出了780萬收視。
特別是在這一幕發生後不久,威爾·史密斯還順利憑藉《國王理查德》首次斬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可謂是將節目戲劇性直接拉滿。
然而另一方面,除了全場高光威爾·史密斯之外,今年奧斯卡獎的熱度實在是低得可憐。在三個多小時頒出的23項獎項中,幾乎每一座小金人的去向都是那麼的合理,影迷們不再高喊“爆冷”,普通觀眾甚至連入圍影片與演員都認不全。
在奧斯卡的海外關注度、收視率連續幾年開倒車之際,這一最負盛名的國際電影獎項,也在迅速逃離中國觀眾的視線。
過度保守中國觀眾的流失,首先源自奧斯卡獎本身的沒落。
一組數據便可直觀驗證。在奧斯卡的歷史中,收視率峯值出現在1998年。憑藉斬獲了那一年最佳影片獎的《泰坦尼克號》的影響力,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收視率高達5524萬觀眾人次。
在步入二十一世紀後,2014年可以算作是一條分水嶺。在此之前,每年的奧斯卡收視率基本穩定在3500萬左右至4500萬左右的區間,然而在此之後卻一落千丈。接連創下了疫情前的最低值2018年2650萬觀眾,以及疫情後2021年985萬人的歷史冰點。
毫無疑問,奧斯卡的鼎盛與衰敗,都與當年入圍、獲獎影片的影響力息息相關。然而根據實際數據曲線,新冠疫情導致的電影產能下降固然是影響因素之一,但在此發生之前,奧斯卡的收視率其實已經處在迅速下滑的軌道上。
拋開短視頻、流媒體等新興文化娛樂與電影行業產能下滑等歸因,歸根結底,就是奧斯卡獎本身以及奧斯卡電影們已經不再讓觀眾津津樂道。
在節目播出模式與評選規則上,奧斯卡一如既往的古板保守,而那入圍標準諱莫如深的奧斯卡候選名單在觀眾眼中也變得愈發無趣。當引爆全球電影市場的商業大片始終無法敲開學院的大門,每年入圍的項目都是那樣“公平”、“傳統”,這樣的奧斯卡獎,自然很難再上演爆冷和意外,只剩下了四平八穩。
而疫情就像一劑催化劑,加快了奧斯卡的衰敗。伴隨疫情後全球電影項目產能下滑,奧斯卡已經連續兩屆遭遇“小年”,項目競爭毫不激烈。就如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健聽女孩》,它不僅是一部來自Apple+的標準流媒體電影,甚至不是一部原創劇本影片。
在選題和內容層面,這部影片都是高明且正確的,但如果説究竟有多少觀眾真正關注過這部影片,恐怕只能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當然,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奧斯卡也在努力爭取擁抱年輕人,如在今年特意為廣大普通觀眾增加了“影迷票選最佳影片”和“奧斯卡摯愛瞬間”環節。在評選週期內,所有推特用户每人每天都能為自己喜歡的影片投出20票。
然而另一方面,奧斯卡的保守仍在阻礙着它的發展。在2020年頒佈的“奧斯卡光圈2025”計劃,即將在兩年後的第96屆奧斯卡正式實施。這樣一個以平等包容之名增加入圍難度的新規,究竟能夠促進奧卡的公平與多元化還是阻礙其發展,仍是一個未知數。
更重要的是,觀眾可能已經等不了兩年後了。無論在中國還是北美還是更多國家,站在普通觀眾的角度,老到掉牙的奧斯卡已經很難再成為一檔有懸念的“節目”。
就像觀看一部乏味的電影,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又如何調動得起觀眾興趣。
不斷割裂而對於中國觀眾來説,外部環境的變化也在逐漸加劇對奧斯卡的關注度下降。
對於大部分中國普通觀眾來説,與奧斯卡獎的聯繫,説多不多,説少不少。如果電視台轉播了頒獎晚會,那它便是中國觀眾茶餘飯後的一點談資,閒暇之間可供觀看的一檔節目。如果電影院裏上映了當年的奧斯卡入圍影片,那它便是可供中國觀眾選擇的眾多引進片中的一員。
因此影響中國觀眾關注度下滑的第一點,便是由於近兩年奧斯卡引進片數量的下滑。
事實上,在此之前,內地電影市場才剛剛經歷過一陣引進高峯期。在2019年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綠皮書》,在奧斯卡結束後幾乎“無縫”進入內地公映,最終該片憑藉4.8億元票房刷新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在國內院線的票房新高。
即便是在疫情出現的2020年,內地市場也有《小婦人》《1917》《極速車王》《婚姻故事》《喬喬的異想世界》5部奧斯卡最佳影片入圍作品登陸大銀幕。然而來到去年後情況急轉直下,在8部最佳影片入圍作品中僅有《困在時間裏的父親》順利引進,最終票房僅收3100萬+。
至於今年奧斯卡獎,在入圍最佳影片的10部作品裏,中國觀眾在內地大銀幕上看過的只有一部累計票房2.53億元的《沙丘》。最終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健聽女孩》,在國內觀眾羣體中的知名度並不算高。而包括這部影片在內的剩餘入圍作品,截至目前也均未宣佈有引進內地上映的計劃。
對於大部分普通觀眾而言,缺乏像影院、視頻平台這樣“直接溝通”的渠道,便意味着失去了奧斯卡的參與感。而參與感的歸零,自然將伴隨着關注度的流失。
犀牛君身邊有好幾位普通觀眾都表示最近在社交媒體上關注的都是時事新聞,自己並未留意奧斯卡獎的具體時間。還有好幾位常年關注好萊塢電影的資深影迷,也因疫情等原因無暇關心電影,更遑論大洋彼岸的奧斯卡獎。
第二點原因,也是在近年奧斯卡獎的普遍問題——商業性的匱乏。曾經的很多奧斯卡最佳影片,是藝術性與商業性兼備的國際大片。隨着評選規則的更迭,如今的奧斯卡與商業市場更為割裂,很多脱穎而出的項目都具備了更強的作者屬性,而非票房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好萊塢影片更容易吸引中國觀眾視線的華語元素影片,也在近年的奧斯卡中頗為有限。普通觀眾小I直言:“看了幾年發現得獎的影片大部分都不符合我的觀影口味。”
因此於北美觀眾,奧斯卡頒獎典禮已經因公平和正確失去了它的可看性;於中國觀眾,內容方向與市場的背離也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引進數量的下滑,以及普通觀眾的拋棄。
而最後一點,便是源自正在改變對好萊塢電影態度的中國觀眾本身。經歷了二十餘年洗禮後,中國觀眾終於還是陷入了對好萊塢大片的審美疲勞。特別是在疫情後全球電影產業都陷入了階段性的產能不足,即便是好萊塢也無法持續供給滿足國人審美標準的高品質大片。
從42.5億票房的《復聯4》到13.92億的《速激9》,這中間橫亙的不僅是疫情前後的電影市場,還有一去不復返的好萊塢電影觀影熱情。
數十部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市場的一次次落敗,在社交平台上失去討論度的奧斯卡獎,便是中國觀眾態度的最典型縮影。
無人在意的獲獎影片、被“一巴掌”搶盡的風頭......如今所發生的種種,不過是更讓我們看清了奧斯卡獎的悲哀。
年過九旬的奧斯卡,早已風光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