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央視綜合頻道聯合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裏的中國》第二季播出第四期,節目給大家呈現了一個更加立體和全面的鐘南山院士的故事。
一條“鍾南山兒子希望父親能看到的視頻”刷屏全網,帶動三個相關子話題登陸微博熱搜榜前三位置。網友在心疼鍾南山院士的同時,也被他和妻子的愛情故事所打動,留言稱:“認真的人在任何事情上都是如此,並不是只在醫學上,這應該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
舞台刻畫真實細節 助力情感昇華
打動人心的往往是細節,《故事裏的中國》的主創團隊深知這一點,在內容創作上極為注重細節、情感的真實還原。《扶貧路上》的彩排過程中,為了讓演員形象更接近黃文秀,戲劇總導演田沁鑫建議鍾楚曦往嘴裏塞棉花、學習方言,甚至安排鍾楚曦和黃文秀的姐姐見面,聽姐姐回憶黃文秀的生前點滴,真實瞭解在扶貧一線真實發生的事情、進一步理解脱貧攻堅事業的艱鉅和偉大。
而在《英雄兒女》這一期,為了更加還原當年的戰爭狀態,節目組特地將84歲的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曹家麟請到現場參與指導。在觀看彩排後,曹爺爺表示:“就是那種在戰壕裏面堅持戰鬥了很長時間之後的感覺,喝不上水,休息不好,這是那種狀態!”
在《故事裏的中國》第二季的舞台上,這些在幕後的細節故事是人物形象的重要支撐。主創人員每一次對人物、對故事的精細琢磨,都是對生活、對真實的致敬。這樣的細節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幕後工作者的真誠,更容易將觀眾帶入到真實情境當中,使得表演內容所承載的價值意義得以落地。
探尋小細節背後的故事 聯結時代共鳴感
除了影視層面對於細節的打磨,訪談環節的情感細節也可圈可點,極其富有感染力。《英雄兒女》中,趙新民先生在追憶爺爺趙先有烈士時的講述,幾度催人淚下。他回憶和奶奶一起為爺爺掃墓時,奶奶抱着他擦墓碑上的灰、和爺爺告別、用手絹包起墓碑下的兩捧土等細節,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奶奶對爺爺的愛與思念,也給觀眾留足了想象空間和情感空間。
《扶貧路上》有一個細節也讓人印象深刻,在黃文秀逝世的第十天,田沁鑫導演回到她生前工作的百坭村,一隻黃色的蝴蝶飛到了村支部,村民都説:“這是黃書記回來了”。村民將蝴蝶這一意象與黃文秀緊密聯繫在一起,讓觀眾感受到黃文秀在當地村民心中的美好形象。
而在最新播出的《鍾南山》中,鍾南山家裏的一顆釘子同樣令人動容。非典期間鍾南山得了普通肺炎,妻子為了方便照顧他,在家裏的門框上釘了一個釘子,每天幫他吊水。這顆釘子一留就是17年,鍾南山説,看到釘子就會想起那個時候,家裏人是怎麼照顧自己的。這一個小細節,也讓我們看到情懷博大的鐘南山亦有對家人細膩的一面。
《故事裏的中國》第二季將家國情感、奉獻精神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具象化,以走心方式進行傳播,打通了觀眾與節目之間情感的任督二脈,讓觀眾在理解人物、瞭解故事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時代共鳴感,文藝照進現實的創作理念得以落地。
“節目用藝術手法為新時代榜樣塑像,力圖用今天的故事打磨出在未來流傳的經典,以春風化雨的方式將家國情、強國志、報國行浸透在故事的鋪展中。”正如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德祥所説,《故事裏的中國》第二季通過多重視角真實還原人物與故事,既載有真實事件厚度,又有藝術審美的深度,內容節奏上做到了鬆弛有度,實現了真實與藝術之間的最大化平衡。
來源/國際在線
內容來自國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