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小花張雪迎成為了近日的熱搜“頂流”,卻不是因為作品,而是團隊與粉絲產生矛盾,導火索源自張雪迎姐姐兼經紀人張雪咪被爆指責粉絲。
她在粉絲羣中出現了辱罵粉絲的表態,以及吐槽“張雪迎哪有過粉?”、指責前後援會會長因抑鬱症辭職等言論,該行為引發大量粉絲脱粉。
面對粉絲的不滿,張雪迎次日出面回應,髮長文剖析自己與家人承擔的壓力並向粉絲道歉,同時希望粉絲能夠換位思考,不要彼此傷害。
這份回應並沒有起到滅火效果,反而讓張雪迎部分大粉更加失望,因為張雪迎的回應更傾向於大方向情緒的安撫,而粉絲們則更重視的是問題細節。
其一、粉絲覺得付出沒有得到尊重;
張雪咪那句“張雪迎哪有粉?”在路人眼中看似平常,但對於粉絲來説無異於付出全部都被抹殺,這讓專注安利偶像的粉絲很受傷。
需要數據時號召粉絲出力,沒能達到理想效果卻不願意聽取粉絲的建議,反而將結果歸為粉絲不行,對做過付出的粉絲來説比較難以接受。
其二、張雪迎方的回應被質疑甩鍋粉絲;
雖然張雪迎姐妹都在回應裏解釋張雪咪情緒失控的原因是粉絲言辭傷害了家人,但對於粉絲來説,誰先撩事存在時間線的爭議。
七話特地去捋了雙方放出的“證據”,張雪迎粉絲在5月初曾對張雪咪工作實力表達過不滿,算是先發難的一方,而擦槍走火,則是因11號張雪咪先抨擊。
其實蠻難釐清這份恩怨,對粉絲來説,向工作室提意見或因某些問題批評工作人員是“飯圈常態”,而對張雪咪來説,是家人遭到指責傷害。
其三、家庭作坊問題沒有得到張雪迎重視;
在當下的娛樂圈,大部分明星粉絲都會與團隊產生矛盾,正如楊冪所説,沒有明星工作室是粉絲100%滿意的。
而粉絲會選擇將他們與明星團隊、工作人員的矛盾鬧出圈外,往往最初的目的並不是要脱粉回踩,而是希望借輿論讓正主給個態度。
張雪迎這次事件便是典型,最初幾位大粉的矛頭基本上是針對家庭作坊不專業、張雪咪姿態高高在上,有借輿論讓張雪迎意識到團隊問題的跡象。
但張雪迎的回應主要還是安撫輿論情緒,並不是直面解決粉絲意見,這便加深了粉絲不滿,雙方完全不在一個溝通線上,矛盾愈演愈烈。
從輿論結果來看,這是一場明星家庭式作坊失敗的典型案例,一方面,團隊由家人打理缺乏足夠的專業性,導致粉絲不滿日漸積累,雙方對接也很混亂。
另一方面,明星家人身份定位模糊,他們與明星的親密關係註定讓自己難有“打工人”心態,遇到矛盾後採用了高姿態手腕對待粉絲,雙方達不到平等對話。
所以,張雪迎工作室的不專業在這此次事件裏要背更多的鍋,但,這場鬧劇其實更值得粉絲們自省:大家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追星?
受傷大,源於付出多張雪咪否認粉絲貢獻之後,張雪迎粉絲表達失望的言辭裏有一個理由出現的頻率最高“做數據、安利、控評……”,粉絲們在盤點曾經的貢獻。
普通粉絲跟着大粉號召進行日常做數據控評以及產出各種安利小作文或視頻,已經是很多粉絲的“日常工作”,這些“工作”付出的精力相當不小。
七話曾經為了解藝人粉絲日常而學習了超話打卡流程,不得不説,勞累程度堪比日常工作,很難想象拼出超話高等級要付出多少時間。
藝人大粉的付出更加複雜,在該事件裏出現不少指責張雪迎團隊的大粉,其中有一位被調侃為“數據女工”,她曾為了讓張雪迎數據好看刷出6000條評論。
一個人,一天之內,6000條數據……
肝數據是精力付出,還有一種付出是氪金,被張雪咪在羣裏點名批評患有抑鬱症的前後援會會長,便在評論裏自曝為張雪迎花費的資金可以付一輛車首付。
具體數據我們無從查證,但愛豆粉絲前期迷戀集資時,數據信息大家基本都能看得到,大粉一人一次投入上萬元是常態,張雪迎粉絲自爆的數據不算誇張。
而且,根據張雪迎前後援會會長曬出的溝通截圖可以看到,這位會長的日常工作包含了接機、跟拍,並給出有利於藝人宣傳的圖、視頻、方案。
這些工作量與宣傳公司正常工作人員的任務也相差不了多少,但打工人們有工資可以期待,要配合明星團隊宣傳的會長,卻是免費“為愛發電”。
當我們的付出是以工資形式回報時,反而更加簡單通透,但這些粉絲的付出卻以偶像來無形回饋的,這也是張雪咪一句“哪有粉絲”便讓他們失望的根源。
客觀來説,作為藝人團隊不應該將粉絲培養成“數據工”、“打投機器”、“氪金血牛”,嘴上説着只看作品,私下裏卻號召粉絲做宣傳、做數據,原本便是矛盾的。
世界上沒有完全免費的午餐,當藝人默認將宣傳工作以免費形式轉嫁成粉絲義務時,就需要考慮到粉絲付出大量精力、錢力後的心態變化。
這便是當下粉絲對藝人工作干涉越多越頻繁的關鍵所在。
他們的付出是希望偶像更好,但發現偶像沒有更好時,那些付出便會變成失望,轉變為對藝人工作室的指責,而當自己的付出沒有被尊重時,更會化為委屈與怒火。
藝人團隊越來越不當的取捨,對粉絲數據越來越依賴是形成這種現狀的前因,但,作為粉絲,這樣“為愛發電”式的追星,真的有必要嗎?
追星,莫要本末倒置傳統概念裏追星是為了快樂,是為了娛樂自己,藝人優秀給粉絲帶來了的鼓舞與正能量,激勵粉絲變成更優秀、更快樂的自己。
然而,當下飯圈的追星模式,卻在本末倒置。
無論粉絲做數據還是氪金,都是為了讓偶像變得更優秀、事業更上一層樓,從以往偶像的成績鼓勵、愉悦粉絲,變成了粉絲們要努力讓偶像越來越好。
在粉絲努力的過程中,即使意識到自己的偶像沒有那麼的優秀,也會因為曾經付出太多,而無法果斷中途放棄,反而會主動遮掩來助力偶像事業成長。
這有點像《小捨得》裏呈現的“雞娃媽”,媽媽為了讓孩子更優秀而加大投入、精神焦慮,粉絲為了讓偶像更好而不斷干預對方的工作。
但,明星與粉絲的考量卻又是不一樣的。
正如備受粉絲吐槽的明星“家庭作坊”,大量明星把工作室交給親人打理,他們會不知道家人不專業嗎?他們只是在專業與利益分配之間做了取捨而已。
粉絲在乎的東西未必是藝人在乎的,藝人想努力的方向亦未必是粉絲期待的。
與其把自己變成免費“打工人”,去幫偶像博一個可能會讓自己滿意的成長,不如迴歸快樂本身,喜歡則支持,不喜則取關。
在追星之路上,提取快樂才是第一位的,讓自己煩惱的負能量皆需快速拋棄。
莫讓自己變成無法輕鬆脱身的“數據工、氪金機器”,娛樂解壓之後,將更多精力放在自己的成長、生活上,才是追星持續快樂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