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王陽明》自3月22日在央視播出後,迅速掀起了一股“王陽明熱”。
這位500多年前的曠世大儒,這次以時空交錯的全新形象出現在了觀眾面前。
這部紀錄片的主人公是王陽明,也是演員辛柏青。
在影視圈,辛柏青是個低調的存在。很多觀眾都能清晰地説出他飾演的那些栩栩如生的角色,卻常常把他的名字忘卻。
他是《貓妖傳》裏狂放不羈的大詩人李白,是《大秦帝國》中隱忍堅毅的嬴異人,也是《八佰》裏那個亦正亦邪的攝影記者。
對於每一個角色,不管大小,主角還是配角,辛柏青都會認真對待,要演就演出人物的靈魂。
這是辛柏青第一次參演紀錄片,在《王陽明》裏他一人飾演了三個不同身份的角,可謂是過足了戲癮。
紀錄片《王陽明》共分五集,用《溺》、《困》、《悟》、《功》、《明》五個篇章,將這位明朝大儒的一生串聯了起來。
其實,這五個字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的五個成長階段。
年少沉溺,繼而困惑,成長頓悟,立業建功,終成明道。
整部片子的講述方式用的應該也是借鑑了王陽明的心學之法,用歷史與現代交錯的方式,去展現一代大師成長的心路歷程。
辛柏青在現代與歷史不斷的交替與穿越中,讓陽明先生的思想得以充分闡述,生動而有趣。
關於請辛柏青出演王陽明,節目組當初還是頗費了一番周折的。
開拍前,辛柏青接到節目組邀約,讓他出演王陽明。他的第一反應是拒絕。
因為在他的印象裏,紀錄片是不用演的。
辛柏青説:紀錄片我覺得就是真實和理性,而我熟悉的戲劇表演就是需要戲劇衝突,這兩者看起來完全是對立的。
後來,經過與節目組反覆溝通,辛柏青才開始對出演《王陽明》越來越有了興趣。
節目組選擇辛柏青,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是一名話劇演員,台詞功底非常好。
片中有大量歷史史實的還原都是來自於王陽明的詩作。他在人生的幾乎所有關鍵節點,都創作了大量的詩作。
這些詩作是王陽明內心最真實的感受,遠比那些道聽途説來的傳説故事更具有説服力。
這些詩作經過辛柏青的口吟誦出來,讓觀眾有了一種身臨其境的別樣感覺。
片子播出後,在觀眾中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他們最大的困惑是:
演員在扮演王陽明的同時,為什麼還要以現代裝扮出現在片中?
以前的紀錄片,演員是不會以自己的身份出現在屏幕裏的。
紀錄片《王陽明》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方式呈現,應該是導演刻意而為之,是一次別具匠心的積極探索。
辛柏青在紀錄片《王陽明》中是有三重身份的:
一是演員,是王陽明的扮演者,不斷聆聽和揣摩這位聖賢的內心世界;
二是他扮演的歷史上的王陽明,演繹他跌宕起伏,充滿傳奇的一生;
三是作為一個當代探訪者,代表觀眾去追尋探訪王陽明的思想精髓。在那些故地舊址上,回想感懷,體悟陽明心學。
這樣的講述方式,讓觀眾不由自主地跟隨演員辛柏青裝束的改變,交替穿梭在歷史和現代之間,滿滿的代入感。
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間離理論”,説表演的時候,要防止觀眾與劇中人物在感情上完全融合為一。
要讓觀眾時刻意識到自己是在看戲,從而與演出保持情感和理智上的距離,並對戲劇所反映的現實進行思考和判斷。
紀錄片《王陽明》正是以這樣的一種戲劇的間離風格,開啓了一扇獨特的古今對話之門。
在紀錄片第一集中,辛柏青便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演繹了王陽明在山間吟誦《九華山賦》的場景。
開始時辛柏青的演繹是那種放誕而疏狂的樣子,讓人彷彿看到了《貓妖傳》中李白的影子。
他説:我試圖借我之前飾演李白的經驗,演繹王陽明“遺世而獨立”的狂傲。
但拍攝中途,我感覺有點不對勁兒。
我意識到,王陽明的狂不同於李白的狂。王陽明的仙家風度裏還藏着仁者的內斂和隱忍。
這樣間離風格的表現方式,能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與演員一起獨立思考,更細膩和更深度地去感受王陽明的性格和思想。
紀錄片《王陽明》不同於傳統紀錄片的純寫實和純表演,而是以“紀實+劇”的方式完成突破,賦予紀錄片新的觀影體驗。
讓觀眾在歷史與現實的時空間跳進跳出,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維度,和辛柏青一起,踏入一代大師王陽明的生命河流。
看完紀錄片,可能每個觀眾心裏都會有一個不同的王陽明。
這或許才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