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高韻笙憶譚元壽:三代世交情“發小”趣事多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娛樂

2020年10月9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先生逝世。譚元壽先生一生,集譚派藝術之大成,演繹了諸多經典劇目。

關於譚元壽先生早年在富連成科班的學習經歷,以及他與京劇界另一名門——高家的深厚情誼,一直以來較少被談及。近日,本報記者特地採訪了高派創始人、高慶奎之子高韻笙。作為譚元壽在富連成的同學,高韻笙記憶中的譚元壽,永遠是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

▌譚元壽《沙家浜》

譚元壽與高韻笙,是真正的“發小”,相識相知八十餘年。譚家與高家的深厚情誼,從“伶界大王”譚鑫培與“四大鬚生”高慶奎就開始了,這種世交情誼延續到了後代,尤其在譚元壽與高韻笙身上得以體現。兩人同入富連成科班,一起吃飯、一起練功,同台演戲,同鋪而眠,對於高韻笙而言,譚元壽不僅是令人尊敬的師哥,更是親近友愛的知己。

高韻笙,富連成韻字班學生,著名京劇短打武生,功夫紮實,身段優美,他演出的《探莊》《夜奔》《蜈蚣嶺》《八大錘》《英雄義》等被業內所稱道,而他與著名武丑郭金光合作的《三岔口》更是享譽海內外。高韻笙更被譽為“國際猴”,將猴戲帶向世界,曾多次出訪亞、非、歐許多國家和地區,主演的《水簾洞》《鬧龍宮》《鬧天宮》《十八羅漢》等劇目廣受好評。

▌高韻笙演出《十八羅漢鬥悟空》

共入科班 捉刀代演抵足眠

富連成科班成立於光緒三十年(1904)的科班,最開始由牛子厚出資創立,幾經周折後,由葉春善接辦,共辦了七科,以喜、連、富、盛、世、元、韻排名,培養出了侯喜瑞、馬連良、於連泉(筱翠花)、葉盛蘭、葉盛章、李盛藻、裘盛戎等名角,而譚元壽的父親譚富英、高韻笙的二哥高盛麟都曾在此學習。

年齡相仿的譚元壽與高韻笙,入了富連成科班後,分列“元”字輩和“韻”字輩,練的都是武生。要想出好戲,必須得下苦功夫,正如譚小培所説的,“幹這行,不捱打,不吃苦,學不到真東西。”富連成科班以嚴苛聞名,學生一開始坐科,就不能隨意離開,學生們吃住都在一起,白天練功,晚上登台,積累充分的經驗。

在富連成科班,譚元壽與高韻笙不僅是同學,更成了“抵足而眠”的鐵哥們兒。怎麼説呢?班裏宿舍是大通鋪,而他們就睡在相鄰的鋪位上。“晚上我們總一起去上廁所,一開始是悄悄地喊起來,後來都不用喊了,醒了之後就捅一下對方,馬上就就知道要幹嘛了,一骨碌爬起來,一起去上廁所。”高韻笙笑道。

早晨起來,班裏學生起牀第一件事,就是把牀板豎起來,靠在牆壁上,開始練功。譚元壽與高韻笙練的都是武生,練旋子練跟斗,都是實打實的苦功夫。高韻笙對譚元壽這位師哥十分尊敬,而這兩位同鋪的好哥們兒,不僅年齡相仿,身量也相近,跟同樣的老師學習(王蓮平、茹富蘭),練同樣的劇目,可謂是比親兄弟還要親。

▌在富連成科班裏,抬起牀板,就讓出了一片練功的地方

親到什麼程度?親到譚元壽連自己的飯都送給高韻笙吃。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高韻笙不僅與他是同鋪的好兄弟,更能在關鍵時候替他“完成作業”。對這些正處於愛玩年紀的少年來説,真正的交情就體現在那一次次的“合謀作弊”之中。

據高韻笙回憶,譚元壽的奶奶特別疼孫子,坐科十分辛苦,加上家裏常來客人,都想見見譚家的少爺,譚家奶奶就常喊孫子回家吃飯。可班裏有規矩,晚上吃完飯,就得登台演出,時間緊張得很。自小就機靈的譚元壽,想出了一個妙計:讓高韻笙替他演,不就得了!當然,既然幫了這個忙,就得有點表示,譚元壽挺大方地説:“晚上我的那份飯,你也一起吃了吧!”有一次,譚奶奶送飯來,沒一會兒,家裏又來信説有客人要見譚少爺,譚元壽趕緊把奶奶精心準備的小包往高韻笙懷裏一塞,説:“給你吃!”

當然,這樣的“作弊”行為被老師發現了,可得好好地挨一頓批評。平時晚上的戲倒還好,但有那麼一次,譚元壽屢試不爽的“偷天換日”之計,差點就惹了大麻煩。1942年,葉春善率領富連成科班的優秀學員去上海演出,有天晚上安排了一場《薛家窩》,讓譚元壽唱黃天霸。消息一出,上海戲迷翹首以盼,想一睹譚家少爺的風采。可當天下午,譚元壽悄悄地把高韻笙拉到一旁,説:“今兒我唱不了啦,晚上要見家裏的一個朋友。要不,今晚你幫我唱吧!黃天霸你演得好!”高韻笙登時就愣住了,好一會兒,才小聲地問:“那我們要跟老師説嗎?”“那怎麼能説?説了我就走不了啦!”譚元壽指點,“你就別説,到了晚上,就直接去化妝,保準沒問題。”

到了晚上,師傅正準備給“黃天霸”上妝,定睛一看,傻眼了:這位置上坐的不是譚家的少爺,而是高家的少爺!臨近開場,跟班主説也來不及了,換戲更沒轍,師傅實在沒有辦法,只得把高韻笙扮上。“我一上台,就看見台下老師的臉色瞬間就變了,葉班主的臉更是拉得老長——我心裏慌呀,可沒辦法,只得硬着頭皮演下去。”下場之後,葉春善對着高韻笙好一通批評,可事已至此,又有什麼辦法呢?

據説,當時戲迷們一看台上的黃天霸不是譚元壽,就着急了。怎麼回事?老師們只得解釋,這“黃天霸”雖不是譚富英的兒子,卻是高慶奎的兒子,也是名門之後,功夫也好。觀眾們一聽,心就放下了,得嘞,今兒雖沒看着譚富英的大兒子,也看着高慶奎的小兒子,沒白來!

三代世交 戲裏戲外淵源深

高家與譚家的淵源,其實從高慶奎初登戲台的時刻就開始了。高派創始人高慶奎自幼坐科於慶祥和科班,從師賈麗川、賈洪林學文武老生,12歲起登台,便是為譚鑫培配演娃娃生。高慶奎唱老生,最初宗的就是譚派,其後又吸收孫菊仙、劉鴻升的演唱特點,並借鑑老旦龔雲甫、花臉裘桂仙之唱法,融會貫通,加以創新,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高派”。

“小時候,譚小培、譚富英父子來家裏做客,一進門,我就聽見父親問這麼一句話,”高韻笙提升了聲調,模仿着父親的樣子,“譚老闆,今兒您是來中的,還是西的?”這個“中的”指的是中餐,“西的”指的就是西餐,譚老闆一進門,就得讓家裏的大師傅做好準備,今兒得留譚老闆在家裏吃飯了。

兩家人有來有往,高韻笙也就成了譚家的常客。那時,高家幾個年紀大點的孩子都已坐科學戲去了,只剩下最小的兒子高韻笙還在家裏,高慶奎走哪兒都喜歡帶着他。來到譚家,大人聚在一起談正事、切磋技藝,小孩子就在外頭一起玩耍,各得其樂。

不過,當時高韻笙並不知道,譚元壽會成為他以後最好的朋友。“那時候,我總是跟二弟譚喜壽在一塊玩兒,他年紀小,特有意思。”高韻笙笑着説,“喜壽嘴巴比較大,我們幾個就逗他,説你可以把拳頭整個兒放進嘴巴里嗎?他就‘啊’的一聲,使勁張大嘴巴,握緊拳頭伸了進去。完了,就特驕傲。”孩子之間的遊戲,常常就是這樣沒頭沒腦的快樂,玩着玩着,就過了大半天。

而那個時候的譚元壽呢,作為長兄,不太跟他們一起玩這些幼稚的遊戲。在高家,譚元壽最佩服的一個人,就是高韻笙的二哥高盛麟。“我佩服元壽大哥,而元壽大哥最喜歡我二哥的戲,每次見着,開口就是叫二哥。”高韻笙説。高盛麟的戲有多好呢?上世紀六十年代,高盛麟在武漢參加“改造”,因譚元壽來武漢時沒有見到二哥高盛麟,後來他幫忙説了話,高盛麟有了演出的機會,安排他在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演花臉座山雕。在演出前,消息就走漏出去,戲迷們蜂擁而至,等到座山雕一登台,高盛麟一個動作叫一聲好,掌聲經久不息。這下可好,反派人物贏得滿堂彩,那可得了?第二天就不敢再讓高盛麟上台了。

▌高盛麟《挑滑車》

浮雲一別 故人相知在心間

作為同學兼知己,譚元壽與高韻笙自然有過同台演出的經歷。在富連成坐科的時候,他們一起學《水簾洞》,譚元壽演前半部“坐洞”,高韻笙演後半部“下水”。三國戲《神亭嶺》是個“對兒戲”,兩個人物是平行的地位,譚元壽演孫策,高韻笙演太史慈。此外,兩人還共同出演過《施公案》。不過,從富連成出來後,兩人在不同的城市,在不同的劇團。譚元壽繼承了譚派藝術,成為文武兼備的大藝術家,而高韻笙成為人們熟知的短打武生,兩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譚元壽《失·空·斬》

1948年,高韻笙到東北演出,解放軍東北軍區政治部勝利劇團一眼看中了這位富連成“韻”字科的當家武生。於是,高韻笙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部隊文藝工作者,也暫時離開了北京。1954年,高韻笙又被調回了總政文工團京劇團(後集體轉業成立中國京劇院四團),後加入了新成立的中國京劇院四團。那個時候,譚元壽剛離開總政文工團,高韻笙與這位昔日好友擦肩而過,卻因一套戲服勾起了過往的回憶。“那天,我臨時接到通知,説讓我晚上就演《夜奔》。其實這就算是個考試,領導們都在台下看着。這個戲我倒是拿手,但我剛來這兒,還沒有戲服啊。他們就説,你和譚元壽身材差不多,你可以先穿譚元壽的戲服演。”於是,時隔多年,高韻笙又穿上了譚元壽的戲服,師哥在無形之中,又幫了他一把。

因為這次的出色表現,高韻笙被選中參加出國訪問,去到了歐洲、非洲、亞洲的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拿到了多個獎項:1955年高韻笙主演的《鬧龍宮》獲得國際青年聯歡節集體金獎,他還獲得波蘭國家授予的金十字勳章、捷克斯洛伐克國家授予反坦克英雄勳章、羅馬尼亞國家銀質獎章等。1958年,寧夏自治區成立,一個命令就到了中國京劇院四團,高韻笙響應國家號召,來到了銀川,就此在銀川定居,一住就是六十多年。

▌為參加高盛麟誕辰100週年紀念研討會,高韻笙來京,並登門拜訪譚元壽

時光荏苒,千里相隔,這兩位好兄弟很少有機會再聚首。“這幾年,我們也就見了三次吧,去年才剛見了。還有就是2015年,在我二哥高盛麟誕辰100週年的紀念會上,我們聊了好多小時候的經歷,尤其是在上海把葉班主氣得不行的那次。”高韻笙説,“那時元壽還説,用現在的話講啊,他就是二哥(高盛麟)的粉絲。”

1962年,由文化部主持,以武漢高盛麟和北京張君秋兩人為主,各帶一個演出小組進行了一次難得的交流演出,當時《人民日報》在報道中將這種演出形式稱之為“走馬換將”。張君秋為北京京劇團頭牌旦角演員,高盛麟則為武漢京劇團武生台柱,二人在全國京劇舞台皆享有盛譽。在這次“走馬換將”中,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合演出《走麥城》,高盛麟飾演關羽,而譚元壽竟然自薦飾馬伕,足見大師謙虛之風度。

在高家人裏,譚元壽敬重二哥高盛麟,而與年齡相近的高韻笙則是親如兄弟。2020年10月9日,譚元壽先生逝世,享年92歲。遠在銀川、今年已91歲的高韻笙得知這一消息後,跟身在北京的兒子高偉強説:“譚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你一定要早點去。”

▌10月15日,譚元壽先生遺體告別儀式現場。方非 攝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日一為別,世事兩茫茫。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