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網絡電影行業“唯一100%戰績的導演”是如何煉成的?

由 嶽洪秀 發佈於 娛樂

作者/宇中

只要你稍微瞭解網絡電影,就必然聽説過《道士出山》。 2015年這部影片以28萬製作成本搏得2400萬元分賬票房,促發網大市場的蓬勃發展。而導演張濤自此開始便成為常勝將軍,從《道士出山》系列到《陰陽先生》系列到《墜龍事件》再到《金三角大營救》、《民間奇異志》和《奇門相術》,從未有敗績。

今年年初網大市場在疫情帶來的爆發式增長後,於年中遭遇冷淡。愛奇藝找來張濤,希望他執導的《奇門相術》能在一週後立即上線,以促活市場。

後疫情時代,行業低迷市場寒冬期破了兩個紀錄:第一個是影片上線前單日預約觀影人數增長40餘萬人;第二個是影片上線首日分賬金額達261萬元,創下2019年以來的網大記錄。

有媒體稱張濤為“全行業唯一100%戰績的導演”,他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在採訪張濤導演的過程中,談及創作便無比興奮的他讓小娛感受到他對於創作的滿滿熱情,即便在劇組拍攝的閒暇時間,他也在構思下一部影片。

而且,他對於影片的追求不止步於市場中大部分影片強調的特效,而更看重影片傳達出的深層思想與價值觀。 同時他極具創新能力,始終走在行業前端,不斷嘗試奇幻、科幻、動作等新類型。

在導演與編劇身份之外,他還承擔着影片出品人與總製片人的責任,對影片製作過程有着極強的把控力,按照嚴格的影視工業化流程進行管理,保證拍攝過程的順利進行。

這些因素不僅促使張濤持續創作出好作品,同時也讓他成為行業的中堅力量,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從奇幻、科幻到動作片,持續不斷的類型突破

“我的心很大你知道麼?我經常會想拿一塊錢去買勞斯萊斯。”張濤笑稱。 這樣的想法落實到具體行為中,就是“敢做”,張濤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去嘗試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

網大誕生前,張濤以出品方的身份參與過十幾部院線電影,非科班出身的他從來沒做過影視內容。網大橫空出世後,對內容有濃厚興趣的他決定試水,沒成想憑藉《道士出山》一炮走紅。 

此時一眾創作者緊跟他的腳步,推出一部部與“道士”“殭屍”相關的網大。張濤並未被成功衝昏頭腦,轉而開始思考如何在影片類型上有所創新。

由此,2017年他推出科幻題材網大《超自然事件之墜龍事件》,還首次試水特效。“我拍巨龍之前,從沒做過特效片。但是那條龍需要用很硬核的生物特效技術,得按照嚴格的工業流程,在分鏡前期建模,計劃好在現場如何拍攝、採光如何,包括到後期需要花多長時間做成我們理想中的樣子。”   

最終影片大獲成功,收穫超2100萬元分賬票房。“那之後,十有八九的網大海報上都有一條龍,就算影片內容其實與龍無關,也有片方強行在海報中加上一條龍。

其實那時我挺失望的,就想再去拍點別的內容。” 由此動作片《金三角大營救》應運而生,再次斬獲超千萬的票房收入,又引領了一番網大市場的軍事動作題材風潮。     

就算做回玄幻題材,張濤也力求與自己以往創作的影片及市場同行有所不同。“現在很多影片都特別注重鏡頭方面的視覺衝擊,包括我之前做《超自然事件之墜龍事件》時也會有這樣的想法。

後來做《民間奇異志》和《奇門相術》時,雖然都使用了不少特效,但影片傳達出的深層思想卻成為我最重視的東西。”

《奇門相術》分別通過“地生”“天道”“人心”三個篇章探討“殺生”“揮霍浪費”與“嫉妒仇恨”三個主題;《民間奇異志》通過“人分正邪,妖亦分善惡”,來討論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問題及關於人類與自然同生存共命運的思考。

“我6歲的小外甥看完《民間奇異志》,還跟我説喜歡裏面可愛的小妖怪。並告訴我有時候妖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連這麼小的小朋友都能看懂其中深意。”

除此以外,思想是否有前瞻性也成為張濤格外重視的因素。一部影片最少需要一年才能上線,最多則需三年,所以影片在創作之初不能只看當下市場,更要放眼兩三年後,想着如何在未來市場中保持強有力的競爭。

《奇門相術》和《民間奇異志》便是立足未來的產物,從分賬票房成績看,確實也驗證了前瞻性的必要。 面對人羣與資本湧動的網絡電影行業,張濤始終力求內容的創新,持續發揮創造力,併力求內容的思考型,成為行業的中堅力量。

敏鋭察覺觀眾喜好,故事取源現實生活

這些影片中與眾不同的故事內容都源自何處呢? 作為導演兼編劇的張濤向小娛透露,其實他的創作有一部分來源於日常生活。

“比如我會去各個地方採風,去老人院裏聽老人們講故事。如果去到一個新城市,很多人可能喜歡去網紅景點打卡,而我更願意走入老城區,進入平常百姓的生活區間,聽他們交流。有時候他們隨便説的一件事情或者一句話,都可以為我的創作帶來靈感。”

《奇門相術》最後一段“陰陽眼小女孩”的故事,便源自張濤在一次吃早餐的過程中,聽隔壁的人聊起的一個網絡小故事。聽罷,張濤對此產生濃厚興趣,急忙在網上查了查,最終真的找到這個故事原型。   

進入到真正的內容創作環節,一方面,張濤需要寫出一個好故事;另一方面,他還需要結合上網絡電影觀眾的喜好。

據張濤介紹,在《道士出山》時期男性觀眾的比例佔到70%到80%,女性觀眾所佔比例僅有20%到30%,現在他創作的影片受眾中男女比例幾乎呈五五分狀態;以往網絡電影的觀眾集中在二三四線城市,現在觀眾正往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遷移,還有杭州、成都這些城市;

此前網絡電影的受眾學歷多位高中或中專以上,現在本科畢業的觀眾佔比達到25%以上,專科以上學歷的觀眾佔比達40%以上。這些不斷變化的觀眾畫像,都會影響到張濤對內容的創作。

為了能讓影片打中網絡電影的主流受眾,張濤還常常在影片中時不時加入地方方言。“目前為止,我發現河南、東北、四川、山東的觀眾佔到網絡電影觀眾的70%。

如果我在影片中加入他們所熟悉的當地方言,可以牽動他們的情緒,對影片產生好感。”   

甚至《道士出山》《陰陽先生》《奇門相術》中三段式的影片結構,也區別於當下網絡電影的慣常結構,對於強調用密集事件與情緒點來吸引觀眾持續觀看下去的網絡電影來説顯得大膽,但這其實是張濤經過調研後的慎重決定。

“我向身邊十位朋友諮詢過是否喜歡這種結構,其中五位是同行業者,五位是行業外人士,其中有八位都向我表示喜歡,所以我決定嘗試一下,沒成想直到現在效果還不錯。”

集四種身份於一體,熟練把控制作過程

除去導演和編劇身份外,張濤還身兼出品人、總製片人兩大角色。“作為導演,我要考慮內容質量問題;作為編劇,我需要考慮如何寫一個好看的故事;作為出品人,我得考慮錢的問題;作為一個製片,還需要考慮拍攝過程中的安全係數問題。”

這種情況在頭部網絡電影中很是罕見。張濤也嘗試過找其他團隊或者合作伙伴共同製作,但因為總會產生一些問題,使得他最終決定全權由自己負責。

“我們摩羯座嘛,你懂的。我對工作很嚴苛的,一部120分鐘的影片共7、8000個鏡頭拍下來,我把眼睛盯瞎了都不敢有一處穿幫鏡頭。”

對於影片製作,張濤已經駕輕就熟。要知道他首次接觸特效還是在2017年上線的《超自然事件之墜龍事件》裏,到今年上線的《民間奇異志》中特效鏡頭就已經多達1100個。   

這對於導演能力和製片能力而言都是極大的鍛鍊與挑戰。張濤向小娛透露:“《民間奇異志》中有一場千軍萬馬對沖的戲,我們原本打算實拍一部分,然後後期特效製作做成30萬人,但拍攝那天,天氣不好,光線不太行,收工之後總覺得少了什麼,仔細想了想還是追加了預算,把200號實拍的人拉回來重來了一遍。

但如果你對特效或者説影片製作的工業化流程不熟練的話,花兩個月時間都不一定能拍完。” 經過數部網絡電影的歷練,張濤對影片製作流程的把控能力極強,使得整個劇組能有條不紊的運行,讓劇組人員能夠擁有輕鬆愉快的工作環境。

我們以往瞭解到的劇組生活都是高強度、少睡眠的生活,張濤則坦言,他所帶領的劇組通常平均每天的睡眠時間有8到9小時,有時候甚至能達到12小時。有時候導演還會請人拉來烤爐,在拍攝現場現烤肉串,或者在沙漠中一起放煙花玩。

“但是當有的演員拍八條戲還不過時,我就會站在現場看着他們,那時候全場氛圍凝靜,沒有人敢大口喘氣。有的演員會跟我説要我給他最後一次機會,我都會答應,然後冷靜地告訴他,如果這個階段你拍不下來,我就要換方案了,潛在的意思是,如果這次不行你就沒有機會了。”

在這樣“緊張團結嚴肅活潑”的拍攝過程中,張濤一方面保證着拍攝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對新內容的創作滿懷熱情,在拍攝空閒時間便開始新劇本的構思與創作。

“接下來我要拍攝的一個科幻類影片,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寫下的故事大綱。” 有行業人士告訴小娛,像張濤這樣集四個身份於一體的情況,其實非常適合現階段網絡電影的製作,既可以減少溝通不暢帶來的損耗,保障影片達到如期效果,還可以提高項目的運作效率,在行業中形成獨特的競爭力。

對類型的突破創新、對內容的敏鋭把握加上對製作流程的熟練把握,這些因素集結在一起成為張濤收穫100%成功戰績的重要推手。行業也需要這樣的中堅力量為觀眾帶來好內容,為行業引領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