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軒演的基層幹部有“內味兒”了

黃軒演的基層幹部有“內味兒”了

由昔日的缺水少電,沙丘連綿,變為今天綠樹繞村郭、牛肥瓜果香的“塞上江南”,正在北京衞視熱播的現實主義大戲《山海情》,聚焦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的閩寧鎮。劇中,由黃軒飾演的馬得福是西海固村民脱貧之路的引領者與開拓 者,這個剛從農校畢業的年輕小夥,懷揣着義無反顧的堅定信念和赤誠之心,直面困境與機遇、現實與挑戰,一點點拉開了脱貧致富的帷幕。

看點一:不説教 不是“臉譜幹部”

“沒有領導講話、沒有刻意煽情,沒有説教口號、沒有臉譜幹部。”《山海情》在開播的第一天,就收穫了網友的好評。作為一個剛剛從農校畢業的年輕小夥,黃軒飾演的馬得福率先擔起了“吊莊”工作的重任,成為帶領西海固村民邁向脱貧之路的領路人。

“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走近基層幹部,我真的覺得他們非常非常不容易,他們是希望、是光。馬得福從零開始和村民們在一個寸草不生的地方重新建立一個家園,建成如今的塞上江南,是不可思議的。”事實上,從第一步的“吊莊移民”工作開始,馬得福就開啓了一場披荊斬棘的“戰鬥之旅”,當家人的難,從走馬上任的第一天便顯露出來,而他硬是憑着自己的韌勁,啃下了一塊塊硬骨頭。“比如他為了讓村裏更快地通電,就一遍遍地去變電所,天天堵門口做‘門神’,但因為搬遷户數不達標,所長不見他,他就帶着餅子什麼的,每天就在那兒等,是非常執著的一個性格。”

看點二:當家難 執著也柔情

從勸説幫助村民完成“吊莊移民”工作,到東西協作扶貧政策出台後,帶領村民們共同走上致富的康莊大道,馬得福的“難”,如打地鼠般,剛解決一個下一個又冒出頭來。黃軒直言,“扶貧太難了,從頭到尾馬得福就沒消停過一天,有時候還裏外不是人。他永遠在一個困難中,永遠在為別人解決問題,不被人理解。基層幹部是真的不容易,什麼事都得管,什麼苦都得往自己的肚子裏咽。但是他還是非常願意去承擔責任,積極地為大家解決問題。”

除卻工作上滿含真誠的一腔熱血,馬得福與李水花(熱依扎飾)令人遺憾的情感線,也讓這個西北漢子在執拗之餘有了一絲温柔。“他其實是一個還挺柔情的人,和水花雖然沒有走到一起,但他一直關心着她,一直希望她能過好。看着水花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他也是非常高興,所以我覺得他也是一個非常柔情的人。”

看點三:説方言 觀眾更入戲

黃軒直言,《山海情》是自己入行多年來真正的“圓夢之作”。“我其實是西北人,我一直夢想着在西北這片土地上説着西北的方言演一個西北的故事,這次當我接到邀請時,覺得好像圓了我的一個願望。我沒有真正意義上演過農村人,對這個題材充滿了好奇,而且我覺得中國扶貧是一件非常了不起、正能量的事情,它是真正的改變了廣大農村老百姓的生活,我認為值得去歌頌。”

“這是一次不一樣的表演。”黃軒認真形容道,“我老家是蘭州,其實平時沒怎麼正兒八經説過方言,但這部戲我們從頭到尾説的都是方言,其實是有一點難度的。我在背台詞的時候,都得帶入口音去背。”“之所以我們採用了方言拍攝,就是想讓它接地氣、更貼近生活,更像真實發生的事情,讓人相信這些東西,相信發生的這些故事。”導演孔笙補充道。

方言既是劇情需要,能夠更好地展現濃郁而又深厚的地域文化,幫觀眾入戲,營造喜劇性格調,也讓黃軒在拍攝過程中對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表達。“我沒有過農村生活的體驗,所以就得去找那種狀態,比如説西北的農村男人,多少會有點‘楞’、有點直,這些特點都會反映在他們的説話方式、神態神情上,包括形體動作上,都跟我們平時不一樣,這些東西都需要觀察學習找感覺。”

如今,北京衞視也播出了原聲版《山海情》,“西北話一出,馬上就有‘內味兒’了”,“不知道的還以為所有演員都是當地人”,“方言太有味道了”,成為大多數網友的評價。文/本報記者 楊文傑 統籌/滿羿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18 字。

轉載請註明: 黃軒演的基層幹部有“內味兒”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