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譯:這是對拍攝題材最感同身受的一次
“(疫情)就是一次不期而遇的遭遇戰,敵人未知的情況下,一線戰場就是‘用拙將’,看誰能扛到底。”無錫,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的《生命的拐點》單元正在醫院緊張拍攝中,導演張黎站在監控畫面前,指揮拍攝進度。“拿了劇本之後,發現‘拐點’這個單元特別像戰爭片。”
6月12日下午,記者第二次赴無錫探班。截至目前,《在一起》已有《擺渡人》《同行》等4個單元殺青,其餘單元故事計劃於6、7月全部開機。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創作座談會同日舉行。
全國電視劇界的一次集體行動
開機第7天,《生命的拐點》將劇情設置在12月底的“江漢醫院”,院裏收治了7名特殊的肺炎病人,以張漢清院長為首的全院醫護人員,面對不知來源、不知傳染路徑的新型疾病,為全國人民築起了第一道白衣長城。“兩集的故事,總結起來無非幾個詞--守土有責、科學應對、與時間賽跑。”編劇梁振華説,“拐點”回到了疫情之初的那一刻,在巨大災難到來的時候,所有人都慌亂無助,但有些人擔當了拯救者的使命,“這個題材想告訴大家,面對疾病時,所有人是共同體。”
《在一起》由上海廣播電視台作為第一齣品方,上海耀客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尚世影業聯合攝製,共計劃拍攝20集,每兩集1個單元故事。本劇主創集結了國內現實主義題材創作領域的優秀編劇、導演和一線演員,可謂全國電視劇界的一次集體行動。其中,首部開拍的單元故事《擺渡人》4月14日開機,4月22日殺青;《同行》5月24日殺青,《搜索》《方艙》於5月25日殺青。
“每個劇組都是邊策劃、邊創作、邊拍攝。”上海耀客傳媒總裁呂超形容,“大家是用現實主義的笨辦法,希望拍出相對真實的故事。”
當疫情演變為全球事件,用“時代報告劇”來定義這部作品再妥帖不過。對於當下發生的這場大災難,如何用藝術手段記錄、再現,找尋到反映真實事件的故事表達,成為文藝工作者的共識。張黎感慨,《生命的拐點》建組是最快、最容易的,“包括攝影團隊的組建、演員主創的敏鋭度,每天報名的人非常多,比例達到5:1。”
《生命的拐點》單元導演張黎
經由10個單元的集納,《在一起》鋪開呈現的是社會整體羣像,而主角只有“一個”--平凡的普通人。這羣人中,有誤入疫區的大連小夥宋小強,因進錯高鐵車廂被迫滯留武漢;有畢業不久的外地人丁幾何,被分配到社區成為一名社會工作者;也有每天出門送單、為患病居民買藥的外賣騎手辜勇。
形形色色的普通人,在日常中難以成為主角的普通人,在《在一起》的各個單元中,顯露出人性的高光時刻。這一切,正是導演張黎、楊陽、彭三源以及所有主創人員想要捕捉的瞬間。
“2020年春節,人頭攢動的城市變為空城。平日最不起眼的社區工作者,在剛開始物資不充裕的時刻,很多人只能用雨衣、浴帽保護自己,卻嚴防死守,護衞其他人的健康。”《武漢人》單元導演楊陽説,“他們是社會的細胞,也是民族的身軀。”
《我叫大連》導演、編劇彭三源專門為關於疫情各種各樣的消息、故事、新聞報道,建立了一個文件夾。“細節,細節,還是細節,一個普通人的光輝是由無數小事構成的。”
無妝拍攝呈現人物真實狀態
身為“時代報告劇”的《在一起》有着創作速度快、以真實故事為原型、以紀實風格為特色等特點。在疫情陰霾尚未完全散去的當下,創作推出一部新的電視劇作品,主創團隊也在尋找一種創新的表達方式。
“通過《在一起》的實踐,或許可以在電視劇、紀錄片之間找到一個新的結合點。”《口罩》單元導演楊文軍説。以《口罩》的劇情為例:疫情來襲,口罩供不應求,黃牛坐地起價;帽子工廠老闆梅愛華考慮轉產做口罩,然而口罩廠不斷面臨新的問題。不必確切指出劇中原型,這個春天,光是“口罩”二字,就讓人足夠浮想聯翩。“口罩一片小小的東西非常有戲可做,小小兩根繩子,拉動整個世界。”他説。
《在一起》的所有單元幾乎都採用無妝拍攝,以呈現出最真實的人物狀態。“我跟演員説,不是到劇裏來演一個高大上的英雄,希望他去掉光環,做一個有恐懼但又很努力活下去,還順手做了很多好事的小夥子。”《我叫大連》導演彭三源表示。
“疫情還沒完全過去,我們就開機了,這是演員對拍攝題材最感同身受的一次。”在《生命的拐點》中,張嘉譯飾演江漢醫院院長,他形容,參演的感受就是“自己深深地在題材裏”。張嘉譯老家在西安,疫情突如其來,當地也有醫療隊志願支援武漢。“我多年的一個大姐,是一位護士長,她也接到電話可能要去。那一刻感受到離自己特別近。每個人都有親朋好友,每個醫生都有自己的牽掛。媽媽拋下孩子自己過去了,這是每一個平凡人做出的不平凡的事。”
張嘉譯飾演的角色有原型,他曾看過一部關於原型的紀錄片,“原型有肌無力症,片裏拍了一個他遠行的背影,那是我見過最堅定的步伐。”他説,拍戲時,演員們相當於才做二級防護,但全套裝備穿好,拍完一場戲,下來一身汗。“拍戲相對還是可控的,醫生們當時面對的處境更加艱難,很難想象醫護人員三級防護穿8小時的體驗。這次,對醫生職業崇高性的認識會更加強烈。”
據悉,《在一起》有望於今年10月在各大衞視和互聯網平台同步播出。
欄目主編:施晨露文字編輯:施晨露圖片編輯:笪曦本文圖片由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