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陳凱歌、徐克、林超賢監製,徐克導演,吳京、易烊千璽、段奕宏、張涵予、朱亞文、李晨、韓東君、杜淳、耿樂等主演的戰爭片《長津湖之水門橋》(下稱《長津湖2》)馬上上映了。
2021年上映的《長津湖》票房突破57億,名列中國電影影史榜首,《長津湖2》沒有意外的話也是四五十億的片子,這樣兩部電影票房就達到了一百億。
實際上,這部電影就質量上確實有值得討論的地方,但現在國內任何一部爆款文化產品,它早就已經超越“產品”的意義,會在文化輿論甚至意識形成上形成討論。
《長津湖》的成功也就引發了大量的討論,一邊痛罵那些不喜歡《長津湖》的是不愛國,不容置疑;一邊則説《長津湖》除了“主旋律”一無是處,再對主旋律陰陽怪氣一番,特別是“乳化”事件的結合。
這兩種觀點都在當下網絡輿論很常見,從文化產業發展和現實思考來看不夠理性。我個人認為既要有對於《長津湖》質量不夠好的承認,但更沒有必要因為現實原因引起的文化現象,一無所知。
李小龍是巔峯,葉問已是昨日黃花?《長津湖》到底踩了哪些人的痛點任何文娛產品都是現實當中觀眾精神需求的一個反映,現實中的政治,軍事,科技,經濟等等導致的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自然也會改變社會中觀眾的觀念。
這些年,《戰狼》系列,《流浪地球》系列和《長津湖》系列大爆。很多觀眾認為電影質量不咋滴,特別是很多人喜歡拿以前香港電影巔峯時期的功夫片,動作片和這類電影進行比較,認為這些國產電影不行。
很多人甚至認為吳京就是抱上“主旋律”密碼,真論動作設計和以前沒得比。
這個電影表現上一定程度是事實,但我們不妨放到電影表達的內核,以及背景上看一看。香港電影確實打得更好看,可打得更好看的背後嘛。古裝片不説了,時裝動作片就是警匪黑幫打架,最能一提的就是近代功夫片。
從70年代李小龍的《精武門》的踢碎“狗與華人不得入內”的牌子,再到80年代風靡華人世界的《霍元甲》,90年代李連杰的《精武英雄》和《精武陳真》,2000年後功夫片最後輝煌甄子丹的《葉問》系列。
港台功夫片在中國文化認同,中國文明認同的文化構建當中。目前主角設置年代沒有超過2000年,同時文化背景從清末反擊洋人,到“日本侵華戰爭”的反擊侵略者,再到葉問的反擊香港殖民者。
《葉問》系列堪稱這個功夫片文化內核的總結,第一部打日本侵略者,第二部打英國殖民者,唯有第三部是例外,最終決戰和張天志是同門相爭。
《葉問4》遠渡重洋替華人打“種族主義”的美國人,時間設置就是李小龍在美國的60年代末,文化內核別説走到21世紀,功夫片走到90年代的都沒有,主角靠的統統是一雙拳頭。
這個東西又從現實當中找到原因,50年代港台因為歷史原因和內地走向不同。兩個地區在政治,軍事和科技等上沒有什麼大建樹,唯有經濟上因為背靠大陸,加上勤奮的中國人所以在60,70年代騰飛。
最終反應到精神文化上,港台是繼承於民國上海洋派文化,武師文化,再到武俠文化等等,背景是從清末,民國抗戰,到港台富裕後移民海外的這樣一個過程。近現代大國崛起的政治博弈,工業碾壓,軍事對抗他們沒有,甚至想都不敢想。
説白了,霍元甲也好,陳真和葉問也罷,最終是靠一雙拳頭打破“東亞病夫”這個中國近代屈辱的一個民族身份構建的問題。港台繼承了這個文化價值觀,並且因為經濟先發展起來用流行文化表達了出來。
港台的武俠文化也是這樣一個過程,只是在文化表達上有些不同。
霍元甲,陳真和葉問vs伍千里,冷鋒和劉培強?你的真看懂了嗎?這些文化人物背後的代表有些不同,霍元甲,陳真和葉問代表的都是一種人,那就是近代打破“東亞病夫”的港台武師,同時代香港電影如果不算本土時裝動作片,其實還有一個內核表達的代表,那就是走出去。
79年代末,港台成為“亞洲四小龍”經濟崛起伴隨移民潮,大量港台人走向海外,一如80年代日本一樣,這個時期出現一些走出去的港台熒幕英雄,首推兩個人物現象,一個是衞斯理,另一個就是成龍。
我們再來看看《戰狼》系列,《流浪地球》和《長津湖》系列。
這三個系列幾乎代表新中國近代、現在和未來三個時代的文化表達;《戰狼》系列和《行動系列》就是一回事情,它們和《流浪地球》一樣,雖然有現實基礎,但其實是中國電影市場自然而然誕生的。
《流浪地球》是劉慈欣2000年創作的科幻小説,最終在《三體》系列達到巔峯。
為什麼香港只有衞斯理這種神秘探險,最後什麼問題都推給外星人的科幻小説?卻始終出不了劉慈欣這樣的硬科幻宗師?
原因是劉慈欣身後是前三十年新中國政治,軍事,科技領域打下的大國崛起的基礎。在後二十年面對經濟,社會和精神翻天覆地的變化的表達。
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原著只是個寓言式的短篇小説,電影故事表達靠的是生長在大國政治、軍事、科技和經濟崛起的80後導演和編劇,最終用新時代中國重工業突破包裹了一箇中國式科幻的故事。
《戰狼》系列和《行動》系列呢?《湄公河行動》和《戰狼1》是相似的,一個是中國警察首次海外抓捕毒販的天降正義,另一個是處在防守階段,它就是一個毒販報復闖入中國軍區復仇,結果被冷峯解決保家衞國的故事。
《戰狼2》和《紅海行動》是有現實撤僑事件的基礎,冷鋒拳打腳踢確實遠不如霍元甲、陳真和葉問來得精彩。但是冷鋒在非洲收了一個乾兒子,女主角是美國國籍的混血美女,和西方僱傭兵幾次幹仗差點沒有打過。
人家冷鋒背後有中國海軍,最後決戰之前冷鋒和工廠普通人被僱傭軍屠殺。管你什麼僱傭軍和恐怖分子,中國軍艦幾炮就將他們全送走了,最後才是冷鋒將窮途末路的僱傭軍頭子送走。
《紅海行動》前面大部分還是像《戰狼2》的撤僑的,《戰狼2》被很多人吐槽的是手舉國旗度過戰區(有現實基礎),《紅海行動》最後是解決恐怖份子回收核彈,這是幹了美國和詹姆斯邦德等各種西方特工的活兒。
他們背後是新時代中國政治地位,工業碾壓,軍事和科技全面崛起的底氣。
我們再想想霍元甲,陳真和葉問的拳頭確實打得好看。但和冷鋒與外國僱傭兵飈坦克,中國軍艦炮火支持,劉培強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相比。他們那雙拳頭不能説單薄無力,但確實不夠讓人望而生畏。
最後我們説回到《長津湖》系列,嚴格説來這個系列和《戰狼》《流浪地球》不同,它並不是市場自然而然誕生的中國商業大片,我們這邊官方對於文化表達趨於保守。特別是近現代很多歷史事件因為政治等現實考量。
比如新中國和周邊國家都打了一圈,但官方大開綠燈的題材只有“日本侵華戰爭”,對越,對印和對蘇聯都沒怎麼拍過,這幾年清末屈辱歷史都拍得少。官方主推的“主旋律”則基本圍繞清末,民國和建國前後新中國建立等等一系列歷史事件。
2017年官方站台的還是《建軍大業》,《戰狼2》和《流浪地球》並沒有站台。
《長津湖》的背景則是現實當中“中美關係”的變化,官方對於這個題材開了綠燈,更像是整個國家都在表達的一個態度,美國沒有那麼了不起,我們在“抗美援朝”時期就打贏過,志願軍和那場戰爭都是值得緬懷和歌頌的。
票房中國影史第一,口碑卻兩級分化?《長津湖》真正的問題在這兒因為這樣的現實大背景,再從《長津湖》的票房表現來看。不管網上的輿論爭議有多麼兇猛,結果證明沒有影響到大多數普通觀眾的投票。文娛產品終究是現實精神的反應,大多數中國觀眾的文化需求是什麼,可以説是一目瞭然的。
實際上,我相信除了極少數“價值觀”不同的觀眾對於《長津湖》的刻意批判,一如那些只允許誇獎電影,一旦指出缺點就被指責所謂“不愛國”一樣,這種二元對立的觀點都是極端化的一個表現。
絕大多數觀眾還是喜歡《長津湖》的,主要認為是它都是中國影史票房第一了,但無論是電影本身,還是內核表達的文化精神還不夠好,事實上《長津湖》的完成度確實有些欠缺。而這個原因既和現實無關,又和現實有關。
無關是電影的誕生是這幾年“中美關係”的變化,中國觀眾的精神需求投射到電影上面罷了。其實題材解禁過後“抗美援朝”背景的戰爭片開始廣泛出現,《長津湖》只是順應這個時代背景出現的其中一部電影罷了。
相關則是之前的現實環境催生的文化工作者,對於“抗美援朝”背景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革命信仰,竟然無法還原。《長津湖》三個大導演,徐克和林超賢是香港導演,港台地區和內地歷史發展本來就是兩條線,香港導演懂影視工業技術不懂革命精神,宏觀敍事也算情有可原。
而另一個導演陳凱歌是第五代大導演的代表之一,第五代導演公認是“傷痕文學”的巔峯,與第六代導演的管虎表達相似。他們也不是不行,但是“抗美援朝”這個宏觀敍事,結果終究還是差了些。
《長津湖》還有三個導演,加上“疫情”導致的工期原因完成度有欠缺,《長津湖2》由於絕大部分都是徐克導演完成度就好了不少,但是整體質量還是不夠完整。我們不用和什麼外國戰爭片比較,哪怕和以前的“抗美援朝”的中國戰爭片比較,這個不足之處也是很明顯的。
不過,這一切都不重要,因為《長津湖》系列最終成功了。它最重要的除了商業上面的成功,還是表達了一箇中國國家崛起的態度,影視工業和商業大片進步的一個代表。
《長津湖》系列確實沒有那麼好,但它或許會是中國史詩級別商業大片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