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新熵,作者|嘉榮,編輯|伊頁
疫情影響下,國內各大影院被迫按下暫停鍵,一年之內,超2000家影院相關企業註銷或吊銷,即便是此前已打下天下的萬達電影也沒逃過一個季度虧損數億元。
隨着疫情逐漸好轉,一直壓抑的需求讓觀眾們以蓄勢待發之勢衝向電影院。據燈塔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472.58億元,全年上映影片共697部,創了歷史新高。即便今年春節被吐槽為“史上電影票價最貴春節檔”,影院內依舊人聲鼎沸。、
其中在電影愛好者們觀看大片必選的影院中,必有IMAX。作為最早看上中國巨幕商機的IMAX,今年春節報收2350萬美元票房,IMAX加拿大總部疫情受損嚴重,IMAX中國則成了救命稻草。
IMAX的票價歷來較普通電影票有着可觀的差距,但寬大的屏幕、皮質的座椅,讓不少追求體驗感的觀眾願意為之買單,只為圖一個身臨其境。
前不久,IMAX中國公佈了2021年度報告,顯示2021財年實現收入同比增長115.7%,毛利同比增長約252.45%,扭虧為盈。
儘管這些數字看起來十分亮眼,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成績”,皆是同疫情下電影行業遇冷的2020年比較而來,如此得來的數字能否反映出IMAX中國真實的發展狀態,仍值得討論。
不同於21世紀初,國內巨幕市場一片空白,俯拾皆是機會,現在“巨幕自由”已經實現,左有擁有同樣極致體驗感的“外來者”杜比和LUXE,右有平地崛起的“性價比”國產巨幕。IMAX不得不加入場景爭奪戰,如火如荼的背後是巨幕們的野心勃勃。
巨幕生意圍城IMAX CEO Richard Gelfond早年曾透露,在中國投資建設一個標準IMAX影院,造價約300萬美元。即便是在二十年前,如此高價,也阻攔不了IMAX商業影院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潮。
從2021年IMAX中國的收入構成來看,主要包括技術網絡業務、技術銷售及維護和新業務舉措及其他,其中前兩項為支柱業務。“技術網絡業務”便是IMAX DMR影片以及收入分成,佔比34.8%,而“技術銷售及維護”指的便是IMAX系統、IMAX維護與其他影院的業績,佔比64.6%。
通俗來講,前者可理解為來自片方的收入分成,後者為來自合作影院的收入。
“當我選擇IMAX作為第七次刷《流浪地球》後,發現前六遍都白看了。”
對於觀眾而言,買張票便可坐在超大銀幕前輕鬆享受到極致的電影體驗,但於IMAX的銀幕生意而言,沒有如此輕鬆。
在IMAX剛進入中國時,由於“供小於求”,一票難求的景象屢見不鮮,隨着IMAX高速擴張,票房也隨之飛速增長。2015年,IMAX中國赴港上市,已開業影院數量為307家,當年票房為3.1億美元,合下來平均單熒幕票房為134萬美元。
可到了2021年,IMAX中國影院數量已有783家,票房僅2.395億美元,這或與疫情後行業暫未完全恢復有關,但回顧疫情前的2019年,對IMAX中國來説也是營收、票房、市場佔比均創記錄的一年,影院數量共717家,票房達3.66億美元,單熒幕票房卻僅為51萬美元。
較上市當年,影院數量已增加超一倍,但單熒幕票房卻不及當年一半,這對IMAX合作的影院們來説無疑是巨大的壓力。
單屏效率的降低進一步限制了IMAX中國的毛利率。2021年IMAX中國毛利率為60.4%,忽視疫情影響的2020年,2019年毛利率為61.7%,而2018年毛利率為64.0%,2017年為61.2%,一直難以突破瓶頸。
IMAX中國曾提出過“IMAX區域”的概念——即適合IMAX影院落地的區域,並儘量保證一個IMAX區域內只有一家電影院。2016年,“IMAX區域”被認定為1000個,但隨着經濟的發展,適合IMAX影院落地的區域不斷增加,去年這個數字已增長至1400個。
“IMAX區域”持續擴大,意味着於佈局IMAX的影院而言,無疑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從IMAX影院數量增加和票房的提升並非成比例的關係中可看出,隨着IMAX在中國的擴張,其合作方影院之間分薄嚴重。
造價高昂加之單屏幕產出下滑,令回本難上加難。就連IMAX中國最大的合作方,實力雄厚的萬達都曾經感嘆成本高昂。王健林曾透露,IMAX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是設備費用太貴,一套IMAX設備系統需要投資2000萬元,相當於建一個電影院的投資。而這還沒有算上後期高昂的維護費用。
現在已不再是21世紀初IMAX“一家獨大”的時代,目前不僅有同樣高端化的LUXE,銀幕數量超IMAX兩倍的杜比全景聲音效廳,還有造價成本和票價都更低的國產巨幕。對IMAX中國而言,不僅是擴張,如何守住已打下的江山也同樣重要。
以國產巨幕為例,儘管全國銀幕數量不到400,不及IMAX影院的一半,但對於IMAX中國的威脅卻不容小視。
中影數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京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目前中國巨幕造價成本約為IMAX的一半,平均回本週期約為2-3年。且與影院的合作都是一次性收費,不含年度、長期、及其他隱含費用,不會參與後期影片票房分成。而IMAX後期還會參與票房分成,及其他類型費用。
一業內人士透露:“以往影視投資必須首選IMAX,畫面音質的確很好;但是和現在作比較,一定是中國巨幕,售後速度太快太好了,IMAX工程師基本都在國外,且派工需要額外的差旅費,這對於長遠發展並不好。”
在陳京民看來,目前IMAX最大的優勢還是其品牌效應,由於中國巨幕起步較晚,品牌認知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IMAX並不能對其掉以輕心。
2015年10月,IMAX中國上市當日收盤價達39.15港元/股,但截至2022年3月11日,IMAX中國最新收盤價僅9.62港元/股,縮水75.4%。
隨着IMAX中國及其他巨幕們在銀幕數量上的繼續爭奪,未來巨幕影院難以避免飽和的難題,屆時,難以挖掘存量的巨幕們只能繼續在增量上做文章。而目前從IMAX收入結構來看,這個增量或將依賴來自片方的收入。
國產電影難圓IMAX夢中國巨幕市場中,IMAX在時間上已佔得先機,且在巨幕影院數量上,也更勝一籌。迷戀擴張速度或可以在霸佔市場上助IMAX一臂之力,但對於佔IMAX中國營收逾三成的片方收入業務而言,卻更考驗牌技,更何況片方收入和影院收入之間必然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
除IMAX的硬件放映技術外,片源則是影響票房的另一重要因素。
進入中國市場後,在IMAX屏幕上爆火的《阿凡達》《速度與激情》《復仇者聯盟》等均引進自好萊塢。而好萊塢大片的製作成本高昂,預算相對充足,對特效、畫質等要求極高,IMAX巨大的畫幅、極高的分辨率、環繞的音效,可以最大化地發揮好萊塢大片的優勢。
2003年,上海就出現了國內第一家IMAX商業影院,但直至七年後,《唐山大地震》上映,才使得第一部華語片登上IMAX銀幕。由此可見IMAX對好萊塢的青睞。儘管隨後IMAX中國不斷加大華語電影放映數量,但在2020年之前,好萊塢大片一直是IMAX中國票房營收的重要支柱。
由於北美疫情的影響,不少好萊塢製片方先後推遲電影重頭戲的發行,IMAX中國引進電影受阻,票房重任便落在了國產電影上。結果看來,經IMAX拍攝技術參與影片製作前期的《八佰》《長津湖》《唐人街探案3》《刺殺小説家》的確成了IMAX中國的票房救命稻草。
2021年,IMAX中國票房收入共計2.39億美元,其中國產電影票房收入為1.5億美元,貢獻比超62.7%。
不過,所謂“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八佰》導演管虎曾提到,通過實際比對,IMAX實拍效果在呈現大場面時會有明顯的視覺效果優勢,但超高的清晰度也對服化道和羣演等環節都提出更高要求。
這意味着,製片方若想使用IMAX技術呈現更好的視覺效果,從製作成本到利潤空間,都是不可忽視的巨大挑戰。
實際上,在IMAX屏幕上放映的電影並非都在使用IMAX拍攝技術。高昂的技術成本,以及極其笨重的拍攝設備,即便是一些認可IMAX技術的著名好萊塢導演,在衡量經濟壓力和操作成本後,多數會選擇使用普通攝影機拍攝後,再通過IMAX DMR轉制技術壓制進行放映。
也有不少導演會選擇部分使用IMAX技術,但可稱之為IMAX原生的電影則少之又少,差別在拍攝過程中已經產生。2018年《復仇者聯盟3》才開創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進行拍攝的先河,截至目前,全球也只有四部商業電影達到此標準。
雖然轉制也需付給IMAX中國12.5%的票房分成,但相比直接在拍攝過程中採用IMAX技術的成本,後期轉制對製片方而言或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不過對需要考慮票價和觀影效果的觀眾,轉製成IMAX的電影或許性價比並不高。
在北京電影學院影視技術實驗師於從奎看來,一部聲畫技術質量俱佳的好電影從拍攝之初,到後期製作完成,再到最終版本技術格式的發行和影院放映終端適配,每個環節出現技術問題,都會作用和影響到最終的畫面和聲音放映質量,進而破壞影院觀感。
以IMAX轉制電影為例,哪怕大多數電影在轉製為IMAX版本後,都得以成功在IMAX銀幕上放映,但相比原生技術的拍攝,部分轉制的電影難逃“不匹配感”。一些觀眾表示畫面清晰度不夠或太過“暈車”。
在IMAX忠實愛好者周文看來,IMAX之所以吸引人,在於音效、屏幕,乃至座椅都可以稱得上“頂級”,但他也告訴「新熵」:“要看電影是不是有特定畫幅,若有,則可以多26%的畫面。不過有些電影是強行轉制IMAX,考慮到價格,這些看不看都行。”
也有電影愛好者告訴「新熵」:“有IMAX專屬畫幅的電影在IMAX廳看效果更好,其他片子只能説是屏幕更大。”
2021年財報中,在IMAX中國未來規劃中,主要目標便放在增加華語影片數量,票房及票房佔比,以及加強在本土電影植入IMAX DNA(即影片中採用IMAX拍攝技術)。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又當如何?
目前大製作成本的好萊塢尚未實現IMAX拍攝自由,即便國產電影成長迅速,IMAX技術成本也是一座大山,植入IMAX DNA談何容易。無論製作成本還是電影類型,對國產電影來講,當經濟成本和技術投入存在矛盾時,取捨並非想象中容易。
IMAX DNA恐怕難以短時間內成為國產電影的DNA,而離開了本質技術,僅靠IMAX銀幕呈現,在其他巨幕品牌勢力擴張下,國產電影市場是否還會為“形似神非”的IMAX版本買單?
新的場景爭奪戰先行入場,IMAX憑藉在華積累的二十年品牌效應,在賽道中已站穩了腳跟。但隨着放映終端競爭的激烈,各大巨幕紛紛尋找差異化的道路,這讓IMAX也無法坐以待斃。
其中,杜比無疑是IMAX最大的對手。
即便比IMAX進軍中國晚了15年之久,片源不如IMAX廣泛,品牌效應也不如後者強大,但主打“全景聲”的杜比依舊在高端巨幕市場切下了屬於自己的一塊蛋糕。
周文告訴「新熵」,即便自己在影院會優先選擇IMAX,但若觀看音樂相關的電影,他會毫不猶豫選擇杜比。
杜比進駐中國的第一步便已開始分食IMAX的資源。 2016年,杜比影院宣佈進入中國,首個合作方便直擊IMAX“老朋友”萬達。更是讓萬達放話五年內將與杜比實驗室在中國推出100個杜比影院。此前在海外已名聲大噪,在中國市場上又直接“攀上高枝”,杜比已成了“全景聲”的代名詞。
或許IMAX考慮到和杜比在銀幕上“水火不容”,即便杜比在音頻系統領域擁有出色的成績,IMAX在2018年入侵家庭影院時,還是選擇了杜比的“老對手”DTS,合作推出了家庭影音娛樂授權及認證項目IMAX Enhanced,這曾被看作是為了應對來自杜比的威脅。
這也是為了迎戰杜比的場景攻勢,雖然對手早已先行。
早在十幾年前,Netflix已經開始運用杜比的高清音頻技術。在2014年,身體還沒探進中國的杜比已先伸出了手——和愛奇藝合作。四個月前,IMAX也選擇和流媒體合作,IMAX Enhanced登陸騰訊視頻和愛奇藝。
為了設置壁壘,在該項目中,若音頻設備要獲得該項目認證,功放或者回音壁需要支持DTS核心解碼,並設置有專門的IMAX模式。
儘管並不強硬要求播放IMAX Enhanced專屬片源內容,但DTS母公司Xperi中國區技術總監馮雲驊曾透露,“播放非IMAX Enhanced的資源大部分情況下效果應當變得更好,但也不排除大瑕疵的可能性”。
相比IMAX,杜比憑藉垂直技術的角色,在場景中先行一步,營收中來自影院和片方收入也佔比較低。而IMAX中國的收入構成較為單一,主要來自影院和片方分成,這意味着無論是片源質量還是傳統電影院行業的變動,對IMAX中國來講都有着極高的不確定性。
除了重視場景戰之外,哪怕製作技術已建立起護城河的IMAX,也依舊無法在影院放映終端的技術戰中躺平。
在2020年年度業績説明會上,國產巨幕中國電影副董事長、總經理傅若清曾表示,“現在的放映終端還有比較大的拓展空間。如高格式電影技術,通過4K、3D、高亮度、 高幀率、高動態範圍、廣色域、沉浸式聲音等技術融合。”
由此可見,在IMAX面臨盈利天花板時,放映終端的戰鼓才剛剛敲響。 巨幕爭奪戰,野心四溢。若想真正在中國巨幕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放映終端的場景戰必須要打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