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主旋律的影視作品可謂是大放異彩。
且不談更早的《紅海行動》《戰狼》,僅從2019年起,主旋律電影的身影就遍佈全年的各個檔期。
《我和我的父輩》《懸崖之上》《鐵道英雄》《長津湖》《中國醫生》《1921》《革命者》《狙擊手》......
非常幸運的是,主旋律電影開始漸入佳境,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
但有一個主題,主旋律電影卻一直沒碰——青年,或者説青春。
如今,這個空缺終於補上了。
近日,獻禮片《中國青年:我和我的青春》(以下簡稱《中國青年》)發佈概念海報,並官宣演員陣容。
影片由周潤澤、林珍釗、王良執導,張藝興、王一博、周冬雨特別出演,
俞灝明、邢菲、鄧超元、莫小奇、王子異、章若楠、高亞麟、常華森、邢昭林、李一桐、宋軼、李琦、釋小龍主演。
光是從主演陣容上看,就知道這部電影頗有來頭,且野心不小。
不着急,下面咱們一點點説。
一、為什麼要有《中國青年》這部電影?
2022年是中國共青團建團100週年。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正式成立。
1922年5月5日至5月10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東園隆重舉行。
出席大會的有來自上海、長沙、武昌、南京、唐山、天津、保定、杭州等15個地方團的25名代表。
由此,中國青年團組織正式誕生了,這是中國青年運動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在4月18日,致敬中國共青團成立100週年的“豫見青年”系列主題活動正式啓動了。
活動以呼喚“有為”精神為主題,內容涵蓋音樂MV、視頻訪談、專題報道、主題宣講四類形式。
但在這個重大的時刻,我們就更需要一部講“中國青年”的電影。
事實上,《中國青年》電影項目啓動早在2021年12月就開始了。
12月2日,電影的劇本研討會在北京舉辦,參與會議的有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宣傳規劃處處長範潔,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著名編劇宋方金等數十位知名人士。
從研討會的陣容來看,就足以證明這部電影的受重視程度。
二、《中國青年》講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意義聊完了,來説故事。
根據備案信息來看,《中國青年》講述的是北大荒開發建設、西部大開發畢業生山區支教、社會主義新時代三個不同歷史時期普通的青年故事,分為為「旗幟篇」、「看見篇」、「尋找篇」。
這三個時期都是極具代表性的,並且每一個時期的故事都有不少可參考的故事原型。
電影在研討會期間,提出了一個關於影片內容的重點——真實。
“要雕琢故事內容,增強影片的思想性和真實性”。
比如離我們最遠的也是電影裏第一個單元要講述的北大荒建設時期的青年故事。
上世紀五十年代,一批批熱血青年響應黨的號召,加入北大荒墾荒大軍。
在人跡罕至的冰封雪域,他們戰天鬥地,揮灑青春與汗水,譜寫了“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
其中就是北大荒青年志願墾荒第一人,楊華。
他作為共和國青年志願墾荒第一人,從55年一直到92年,他一直堅守崗位,始終記得當初立下的誓言。
“我是荒原上的一名墾荒戰士,我要永遠做墾荒戰士。要依靠黨,依靠羣眾,去克服一切困難,要把一切獻給祖國。”
甚至在父親因病去世時,都沒能趕回來見上一面,這也成了他心中唯一的遺憾。
楊華的故事,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很值得青年瞭解並學習。
作為時代楷模,他曾先後受到毛澤東、周恩來、胡耀邦、江澤民、胡錦濤、温家寶等中央領導的接見。
1992年6月,楊華在共青農場副場長的崗位上退休,2017年2月8日病逝,終年85歲。
2021年9月,“北大荒精神”被納入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
還有的2000年開始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裏被稱作“敦煌的女兒”的樊錦詩。
以及當下感受最強的在疫情中勇於擔當志願者的無數青年。
這些都是真實發生過的“優秀青年”案例,也是電影的重要素材之一。
不僅如此,在各行各業,一批批青年也在做出不平凡的事業——工廠車間、建築工地、奧運賽場、航天事業、科技助農,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從電影放出的幾張海報可以發現,這次《中國青年》的故事不再是聚焦在我們都耳熟能詳的名人身上,更多的是展現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故事。
畢竟熱血青春的故事裏誰都可以做主人公,平凡的背後始終不變的是中國青年的家國情懷。
電影想要展現的,就是一代代青年將個人融入時代發展大潮的家國情懷。
一如梁啓超在《少年中國説》所言: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現在看來,新時代的青年真的沒有辜負梁先生的期待。
三、《中國青年》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
故事也有了,還有一個難題在於這部電影要怎麼拍?
在去年12月成功召開的劇本研討會上,參與討論的各位專家和學者給出了這部電影大致會呈現的方式。
因為電影涉及到的時代背景,故事細節和主題思想等多個維度,所以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著名編劇宋方金老師提出:
電影雖然講的是3個故事,但是要有別於此前的拼盤電影,每個單元故事要在內容上強連接。
這就意味着《中國青年》最後的呈現形式,不會像《我和我的祖國》那樣的拼盤電影,而是有一定的關聯的。
在這部電影之前,國產電影裏確實也有過這樣一個例子。
上映於2018年的《無問西東》,講述了四個不同時代卻同樣出自清華大學的年輕人,對青春滿懷期待,也因為時代變革在矛盾與掙扎中一路前行,最終找尋到真實自我的故事。
《無問西東》的電影文本非常巧妙,身處4個不同時代的人,看似毫無關係,實則冥冥之中註定有聯繫。
當初,就是因為電影在劇本上的精妙,才請來了章子怡,黃曉明,張震等諸多影視界的大咖加盟。
最後電影拿到了7.54億的票房,在文藝片裏成績相當不錯。並且在上映了4年後,這部電影還一直被影迷拿出來討論。
事實證明,只要“連接”做得好,電影就能成為“留得下來”的電影。
從電影的陣容來看,劇本的“連接”應該做得很不錯。
否則又怎麼能夠請來三金影后和國內頂級流量助陣,當然還有一眾既是青年代表,又是絕對實力派的演員陣容。
李大釗在《青春》一文説道: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
兩彈元勳衝破重重阻撓建設新中國,第一書記黃文秀將生命定格在扶貧路上,“衞國戍邊英雄”陳紅軍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國家......
從民族生死存亡之際振聾發聵地吶喊,到五四運動星星之火,如今新時代呼喚新青年,新青年勇擔新使命。
儘管時代不同,但是青年的力量卻始終都在,且一脈相承。
最後我想説,中國影人需要這樣的表率,中國青年需要這樣的力量,中國電影需要這樣的作品。
從這一點來看,這樣的電影一旦上映,那必將又是一部火向全國的“王炸”電影。
中國青年:我們和我的青春,值得讓我們一起守候!
青石電影 | 老孟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