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評語,在如今的《家校聯繫冊》上恐怕很難看到了 | 鬱土

一位退休多年的忘年交上幼兒園時的《情況報告表》,當年他曾給我看過,令我印象深刻。我請他將此拍照後發我——1954年1月24日,上海市私立世界小學附設幼兒園《幼兒在園情況報告表》,他當年6歲,讀中甲班。

這樣的評語,在如今的《家校聯繫冊》上恐怕很難看到了 | 鬱土

《報告表》共分兩大類,“日常生活習慣與衞生習慣”“作業活動能力”。

在“日常生活習慣與衞生習慣”中老師是這樣評價的:

早晨來園會自動招呼先生,記得帶手帕,餐點前會去洗手,離開座位會把椅子放進桌下,不能好好午睡,對同伴欠和善,好打架。

這位忘年交今年74歲了,通過這則簡短評語,我彷彿穿越時空,回到1954年,看到6歲的他在幼兒園裏的表現。而家長通過這則評語,也會對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裏的情況有個瞭解,並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比如“對同伴欠和善,好打架”。

這樣的評語,在如今的《家校聯繫冊》上恐怕很難看到了 | 鬱土

第二大類“作業活動能力”裏又分6小項:

“體育”:會排隊,在跑步時要講話,能成隊的一個跟着一個走,喜歡參加各種集體遊戲。

“語言”:能大膽發言,也能舉手回答問題,會安靜聽故事,也能靜聽別人發言。

“認識環境”:會仔細去觀察,並把觀察後的結果説出來,如知道棉花可以織布,認識常見的各種交通工具,也知道紅綠燈的作用等。

“圖畫手工”:會用心做剪貼,能注意到整潔美觀,能順一個方向去塗色,會用泥捏出個別物體如一個紅蘿蔔、一隻橘子等。

“音樂”:學習新歌很用心,常能聽了教養員的範唱後把歌中的意思説出來,喜歡唱“開學了”“十月革命節”,不會跟着琴的節奏做合拍的律動。

“計算”:認識1—7的數字,會用實物來比較7以內數目的多和少。

1956年公私合營後,世界小學更名為淮海中路第二小學。2008年10月18日,該校又改校名為上海世界小學,扔掉了“私立”二字後重回原名。

我出生在晉南農村,沒上過幼兒園。女兒上幼兒園也在二三十年前了,記憶中似乎沒有如此詳盡具體之《報告表》。

我是恢復高考制度後通過中考升入高中的第一屆學生。當時高中學制2年。我的班主任王老師原先是語文老師,因學校缺地理老師,他通過自學改教地理課。1980年畢業時,他給每個同學寫評語,他下的評語,高度準確地概括出每名同學的情況,他匿去同學姓名當眾宣讀了幾則,每讀完一則,大家就會發出會心的微笑,知道寫的是誰。惜乎我忘記他給我下的評語了(不知檔案中有沒有?)但他的評語很能切中每名學生的實際,實話實説,就似乎承繼了那位忘年交1954年所讀幼兒園《報告表》之遺風。

惜乎這樣的傳統我們沒能繼承下來。原因有許多,然講真話不易得到學生與家長的認可恐怕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不是説現在的班主任缺乏寫出針對性強、高度概括出學生特點的評語的能力,而是這樣的評語現在恐怕沒有多大的市場,甚至會給老師惹麻煩。

大約十年前,有位好友在滬上某寄宿制高中當班主任,他在給學生寫畢業評語時就是這麼做的,努力貼近學生之實際,高度概括出優缺點,有一説一。其中某生,極為頑劣,他在評語中十分委婉地指出了。然學生父親知道後,勃然大怒,找到校長,非要讓老師修改這則評語不可,説是如不修改將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發展云云。事情的最終結果如何我忘記了,但我清楚地記得,家長的此番舉措,給好友帶來巨大之刺激。

因此,我也頗能理解現在的班主任在《家校聯繫冊》上給學生所寫評語往往大同小異,無關痛癢,泛泛而談;有些甚至有母版,針對不同學生變動個別字句而已。只是這樣的評語,學生們畢業後,很快就會將其忘到腦後了。

從1954年的幼兒園記錄,至1980年我的班主任所下評語,再到今日許多老師的做法,此一歷史進程似乎並非總是向前行進着的。

二〇二二年七月二日上午  



  作者:鬱 土

  編輯:錢雨彤

責任編輯:舒 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80 字。

轉載請註明: 這樣的評語,在如今的《家校聯繫冊》上恐怕很難看到了 | 鬱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