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毒眸 ,作者廖藝舟,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克里斯蒂安·貝爾版“黑暗騎士”消失在哥譚港遠方的海面上後,“蝙蝠俠”這個人盡皆知的超級英雄形象,已經有10年沒有以單人電影的形式出現在大銀幕上。
直到最近,《新蝙蝠俠》再次挑戰了超英電影的邊界。它既有別於漫威式的“主題樂園”,也在風格上走出了和蒂姆·伯頓、克里斯托弗·諾蘭以及扎克·施奈德不同的道路。羅伯特·帕丁森飾演的蝙蝠俠是個化着煙燻妝的文藝青年,面對光怪陸離的罪惡都市會焦慮無措,影片承襲70年代好萊塢的“黑色電影”氣韻,摒棄了幾乎一切幻想要素和英雄敍事。
新嘗試收穫了還算不錯的口碑,該片目前IMDB評分8.4,爛番茄新鮮度85%,3月1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後,豆瓣開分7.7,淘票票、貓眼、微博開分達到9.0。不過影片的緩慢節奏和沉悶情緒還是抬高了觀影門檻。
截至3月17日,上映兩週的《新蝙蝠俠》全球成績為4.79億美元。國內首日票房2132.3萬,場均人次僅7人,首週末票房7445.6萬。以目前的走勢來看,它很難像DC上一部漫改電影《小丑》那樣,斬獲10億美元以上。
過去十幾年時間裏,“漫威電影宇宙”給出了超級英雄類型片的商業成功範本,少有人在意在漫威橫空出世前,蝙蝠俠才是美漫領域名副其實的“第一IP”。國內粉絲習慣稱其為“老爺”,還有句調侃説:“超人是DC的親兒子,蝙蝠俠是DC的親爹。”反映到電影票房上,《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成績位列影史總榜第32位,如今有10部超級英雄電影的票房超越了它,9部都屬於MCU,還有1部《海王》——DC試圖借鑑漫威爆米花公式的起點。
《新蝙蝠俠》把故事發生的時間段選在了布魯斯·韋恩真正成為蝙蝠俠之前,也就降低了拍續集的可能,因為一旦角色完成自我認知、進入“超級英雄”體系,本片所採用的敍事手段、所呈現的作者性都難以延續下去。這同時意味着無論《新蝙蝠俠》的最終市場表現如何,都不會成為華納及DC新的吸金系列。
這個最有錢的超級英雄,在電影院賺錢的道路註定艱難。
1、如何打造“新”蝙蝠俠美漫網站CBR每隔4年進行一次人氣調查,2020年發佈的彙總結果顯示,蝙蝠俠在此前12年(2017、2011、2015、2019共4次)的投票中都位居第1。算入DC和漫威旗下所有角色,人設有幾分相似的鋼鐵俠只排在第15名。
誕生80多年,蝙蝠俠已經是一個形象固定的文化符號,雙親死於槍擊、自己化身恐懼震懾罪犯,標籤包括但不限於富有、高科技、格鬥、智商……在“大本營”哥譚市,他是遊走在暗夜的“義警”,故事裏總能找到“私刑vs公權”、“混亂vs秩序”等社會母題;在正義聯盟裏,他被設定為團隊大腦,能依靠智略與規劃擊敗超人、達克賽德等強敵,“凡人之軀比肩神明”;在蝙蝠家族裏,又成了有些固執的大家長,和“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的風流情人。
漫長的時間內,影視、動畫、遊戲乃至二創等一切娛樂載體都參與了蝙蝠俠的形象建構,形象過於豐滿,隨之而來的問題會是創新困難,而設定太高,稍有不慎就容易導致角色OOC(做出不和設定的行為)。例如2018年的動畫電影《忍者蝙蝠俠》讓一眾角色穿越到日本戰國時期,分別成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等大名,還帶有特攝機戰元素,儘管題材融合度和水彩畫風都前所罕有,卻因“人設崩塌”、“行為降智”不被粉絲認可,IMDB評分只有不及格的5.6。
《新蝙蝠俠》的問世同樣困難重重。早在2015年便有外媒爆料,華納正在籌拍蝙蝠俠的單人電影,當時《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已經殺青,這一角色還屬於本·阿弗萊克,他的體型和扮相非常還原漫畫。
《正義黎明》所承擔的“使命”,是先讓DC兩名當家角色聯動,從而引出正義聯盟各個成員,用1部電影達成漫威第一階段5部電影的效果。影片最終表現平平,公映版151分鐘也無法完成敍事,還留下“瑪莎”梗(蝙蝠俠與超人的母親同名,兩人打鬥中途突然和解)讓普通觀眾看得一頭霧水。接下來便是扎克·施奈德和他的粉絲圍繞《正義聯盟》剪輯權,與華納進行了三年多的拉鋸戰(點擊閲讀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