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這個假期,你看電影了嗎?中秋國慶超長假期第二天,“國慶檔”各大影片激烈角逐,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憑藉上映1天11時27分即破5億的票房成績,緊隨動畫電影《姜子牙》之後,成為了目前“國慶檔”票房第二的影片。
《我和我的家鄉》由張藝謀擔任總監製,甯浩擔任總導演,甯浩、陳思誠、徐崢、鄧超&俞白眉、閆非&彭大魔,五組導演搭檔各路明星,共同創作演繹以中國東南西北中為代表的五個單元地域故事,以喜劇的方式呈現對於家鄉的熱愛之情,以及在今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時代背景下,對於現實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嚮往。
作為《我和我的祖國》的姊妹篇,電影《我和我的家鄉》選擇在今年國慶中秋的時間節點上映,也賦予了這部影片更別樣的團圓意味。
那麼,“家鄉”這個主題,對於漂泊異鄉的當代年輕人來説,會否產生更強的共鳴呢?近日來到《今日影評》國慶特別策劃系列節目《光影贊中國》演播室的嘉賓是《我和我的家鄉》中《回鄉之路》單元的編劇、導演之一俞白眉。
1
從陣容、體量、票房,電影《我和我的家鄉》都是“國慶檔”當之無愧的種子選手,它通過五個小人物的五個小故事,共話家鄉大情懷。
我們首先通過一個獨家調查,看看“家鄉”二字在觀眾們心中是什麼樣的分量?“我是一個外地人,在北京已經北漂十年了,實際上,現在很多年輕人從上大學開始就在外漂泊”,有觀眾這樣評價道。
不同地方人對於鄉愁的理解,對於家鄉的理解和愛都不一樣,這部電影則更多映照着自己和家鄉之間的聯繫。“我們看到無論你來自哪裏,提到家鄉每個人都很自豪,這部電影真的是喚起了大家對於家鄉的那份情感”,主持人蔣小涵不禁感嘆。
在俞白眉執導的《回鄉之路》單元中,王源演的小導遊説了一句話,“手拿黃土我不放,緊緊貼在心窩窩上”,這樣樸實的台詞非常真切地表達了一個人對於家鄉滲入骨頭裏的濃烈情感。
俞白眉介紹,王源在戲裏演的是中心小學的語文老師,另外一個身份是導遊,他説的這句話是賀敬之的《回延安》,“王源特別有意思,他是重慶人但祖籍是陝西人,如果他的父輩沒有改變的話,他本來要過的一種相近的人生是這樣的”。
“我們把片子交給了陝北籍的配音導演,他説那個戴白羊肚的那個説得一般,需要重配,那個小夥子導遊不需要配音”,俞白眉透露了一個小花絮。
2
每個人和家鄉的聯繫是非常隱秘的,不管是閆妮出演的在現代生活裏打拼的角色,鄧超出演的沒那麼成功的小老闆,或者是王子文飾演的來到這個家鄉的陌生人,都是如此。
所有人踏上回鄉的旅程,皆基於這樣的情感。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毛烏素沙漠學校老師對孩子們説了一句話——“考出去,學了本事讓家鄉變個樣”。實際上,這一走一回本身就有戲劇性。
“我們在畢業的時候,都是一定要逃離,要去北上廣”,俞白眉回憶道,“我是西安人,我考大學一定要考出去,離開家鄉是為了看更大的世界,所以閆妮演的這個人物是第一批走出去的人,她靠勤奮完全改變了自己的世界,鄧超則是不但考出去了,而且還回來改變了家鄉”。
五個故事有一個共通的主題,就是變化。這五組都在面對自己的家鄉,怎麼表達對家鄉的情感?家鄉到底什麼最重要?“我們創作是背靠背的,每組在幹自己的事情,但最後看成片的時候,大家是有着高度共識的”,俞白眉説。
《我和我的家鄉》和年輕觀眾的鏈接,一是喜劇類型的鏈接,一是情感上的鏈接。“情感上,誰也無法逃離家鄉”,俞白眉説,“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誤以為可以逃離成功,其實根本沒有,我們永遠在這個網裏,我們永遠被這個情感的網深深地兜住了”。
在節目最後,俞白眉用三個字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禮讚——“日日新”。
“鄭鈞的歌裏唱,‘曾經有一個少年,騎着一線陽光’,我説這句話寫到我了,我以前騎着自行車走遍西安,沒有一個地方我不熟悉,但現在除了鐘樓那一片,不管到哪,我都在問這是哪這是哪”,俞白眉對此充滿感慨,“我們的祖國確實是日日新,每一個角色身上的變化也都是家鄉的變化,而每一個人家鄉的合體就是我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