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明王朝1566》被評為最好的歷史劇,這三個原因缺一不可!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娛樂

作為一部2007年在湖南衞視上映的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的收視可以用慘淡來形容,即使是巔峯收視也沒有超過0.5%。然而家花不香野花香,此後十年,《大明王朝1566》再沒機會重上熒幕 ,卻一路在網絡走紅。截止目前,在豆瓣國產電視劇評分榜中,《大明王朝1566》以9.6分的高分與《走向共和》一起並列第一。作為一部十年老劇,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該劇本身的實力確實是過硬的。具體來説就是:


一、劇情緊湊

劇情其實也並不複雜,從明面上講:一件事是國庫虧空,朝廷決議要“改稻為桑”,從而增加財政收入;另一件事則是嘉靖遷居,海瑞拒絕上賀表,從而引發起一場政治風波。而更深一層:前半部分,徐階一黨與嚴嵩一黨的黨爭。徐黨意圖阻撓“改稻為桑”,扳倒嚴嵩;後半部分,則是海瑞與嘉靖的正面交鋒,痛陳時弊。儘管只是兩件事,卻拍了足足40集,這40集內容節奏緊張,劇情緊湊,毫無拖沓之意。


二、劇本紮實

衝突的雙方卻沒有衝突。嚴黨與徐黨的衝突,是該劇的直接衝突。然而這樣的直接,只體現在嚴世蕃與高拱、張居正三人身上。無論是面對面的直接交鋒,還是背地裏各種陽謀陰謀,幾乎不見嚴嵩與徐階本人的身影。兩人身為漩渦中心,牽一髮而動全身,反倒是全劇中最深沉的角色。

奸臣未必奸佞,清流未必清流。作為嚴黨的重臣,浙直總督胡宗憲反而是本劇中形象最正面的人物,上無愧於國家,下無愧於百姓。徐黨自詡清流,在浙江毀堤淹田、百姓無家可歸之後,卻授意徐階的學生南直隸巡撫趙貞吉,拒絕借糧於浙江,以饑荒為代價,任由“改稻為桑”的鬧劇演進。而嘉靖深居內宮,耳目遍地,任由這二黨相爭。


三、格局宏大

這樣的一部電視劇,不僅僅拘泥於臉譜化的反腐和正邪之爭,也不單單只是權術和陰謀這些小手段。背景與細節之外,讓該劇從眾多經典之中脱穎而出的還在於格局 。

該劇雖然是歷史劇,但所講述的事件都是架空虛構的。而制度,儘管是類似於史實的制度,但制度之中的種種衝突與利益,卻是普世的。而劇情之中的種種人物,在制度與矛盾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都充分體現出人性的陰暗與光輝。沒有人設臉譜化,也沒有絕對分明的派系。儘管劇情裏充斥着黨爭,既有清濁又有忠奸,但分配到了每一個人身上,都是活生生的個人,都有專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道路。


於是,這部劇在多年之後,仍能長盛不衰,受到種種解讀。無論編劇和導演是否要表達的如此多的被現在諸多觀眾所領悟出的含義,但經典的作品,往往總是多元化的。當作品成為了藝術,作品的價值就屬於了所有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