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音樂的味道,即是人生的味道

由 淡圖強 發佈於 娛樂

日前,湯良興做客《梧桐·名家匯》,舉辦專場雅集。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中國琵琶界,素有“南湯(湯良興)北劉(劉德海)”之説。

出生於上海的湯良興年少成名,人近中年赴美國傳播中國音樂,此後在台灣從教20年。古稀之年,他回到故鄉。

他的琴聲中有一種浩然之氣、淳樸之氣,更有一顆赤子之心。

在台下要比別人吃更多苦

湯良興是在絲竹聲中長大的。

1948年,他出生於熱鬧的上海曹家渡。起源於清朝初年的江南絲竹樂班--湯家班,到湯良興這一代,已綿延了整整七代。

在湯良興的記憶中,一到夏日的夜晚,祖父、叔叔、哥哥等十多人組成的湯家班,就會在靠馬路的客堂裏奏起一首首江南絲竹音樂--花哨多變的《三六》、熱鬧流暢的《行街》、文靜優雅的《中花六板》,吸引着過路的行人,也薰陶着他幼小的心靈。

湯良興從7歲開始學習二胡。12歲那年,父親拿着一把琵琶對他説:“你只會一樣樂器是不夠的。你姐姐去外地工作了,留下這把琵琶。如果你不學,我就打算送給別人了。”湯良興連忙説:“我學學看。”

13歲那年,上海民族樂團學員班招生,湯良興一考即中。團長覺得他是棵好苗子,年紀雖是班裏最小的,手卻特別大,樂感也好。

開學第一天,湯良興隨父親坐上了一輛三輪車。平時,只有同祖母出行才有機會坐三輪車。到了樂團門口,父親向他揮了揮手,獨自從淮海路走回了曹家渡。

同學們聽説湯良興來自湯家班,便請他彈幾段聽聽,一曲《彝族舞曲》彈罷,他隱約聽到同學們議論:“不過如此嘛。”

不服輸的少年湯良興開始苦練,別人練3小時,他練6小時,別人練6小時,他練10小時。“我這個人就是這樣,別人越説我不行,我就越要練到班裏第一名。所以大家都叫我‘小固執’。”湯良興説,“舞台藝術就是這樣,在台下必須要比別人吃更多苦。比別人的技術好很多,在舞台上才能好那麼一點點。”

隨後,湯良興被派往北京進修一年,向琵琶大家李廷松、夏仁根、俞良模先生學習。1964年,16歲的他與蕭白鏞、俞遜發、潘妙興等演奏家同台,在上海音樂廳舉行了人生第一場音樂會。一曲《十面埋伏》技驚四座。

1970年,湯良興被上海交響樂團選為琵琶獨奏演員。1974年,又在中央交響樂團的全國選拔中,被選為特邀琵琶演奏家,參加訪問日本的公演等重要演出。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湯良興隨我國各大樂團出訪亞洲、大洋洲、歐洲、北美洲的近二十個國家,被譽為“世界上最優秀、最動人的彈撥音樂家之一”。

一個人奏出千軍萬馬

1986年,湯良興得到一個赴紐約進修的機會,他決定放棄在上海的安穩生活,去紐約闖蕩一番。那一年,他38歲。

剛到美國的時候,他只勉強識得26個英文字母。他一面在餐廳打工、送外賣,一面唸書,沒人知道他在中國是一位成功的藝術家。

在困頓與孤獨中,他登上了美國的舞台。湯良興記得很清楚,那是在紐約的林肯音樂中心,《十面埋伏》《梅花三弄》讓他贏得了熱烈的掌聲。台下的觀眾有華人,也有不少是第一次聽中國民樂的老外。

電影演員或許可以通過拍片生涯中的一部成功電影,讓無數觀眾認識,但音樂家必須要演好第一場,才可能有第二場、第五場、第十場……漸漸地,湯良興在美國打開了一片天地,他的演出機會越來越多,不僅與當地的華人非職業樂團合作演出,還受邀與舊金山交響樂團等專業樂團合作,演奏琵琶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作品。在與美國交響樂團的多次合作中,西方音樂家對中國音樂歷史之悠久、旋律之動聽、音色之悦耳、技巧之高超都讚不絕口。

除了在林肯音樂中心、卡內基音樂中心等知名音樂廳演出,湯良興還與美國的華人樂團一起走進圖書館、博物館演奏。他們在許多小學、中學舉辦中國音樂欣賞會,講解中國樂曲。湯良興還在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曼哈頓音樂學院舉辦琵琶獨奏會。

1991年,湯良興在紐約為90歲的張學良演奏。張學良聽後欣然寫下:“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1993年,經二十多個紐約文藝團體的舉薦,湯良興獲得了“美國傳統音樂家大獎”。在美國國會大廈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他應邀上台演奏。又是那一曲《十面埋伏》,此時,距離他第一次在上海音樂廳演奏這首曲子,已過去了近30年。30年的人生,盡在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中。

一位美國記者對他説:“你的《十面埋伏》有點像我們的搖滾樂,像重金屬。”湯良興笑着答:“搖滾樂在美國只有幾十年的歷史,我們的《十面埋伏》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你們的重金屬樂隊要五六個人,還要插電才有氣勢,我們用一把琵琶就能奏出千軍萬馬。”

在美國10年後,湯良興移居中國台灣,在那裏講學、演出20年。3年多前,他回到故鄉上海,並受邀擔任上海大學音樂學院客座教授,培養後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