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電視劇《創業年代》海報。
近日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的電視劇《創業年代》受到觀眾熱評,讓人耳目一新。題材新格局大,精神起點高,使《創業年代》不同於一般的同類題材電視劇。
故事裏的主人公鄺銘籌、洪雨橋、江城等計算機領域的青年才俊,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自砸鐵飯碗辦公司創業。起點就是身為研究所人事處長的鄺銘籌跟隨所長考察美國硅谷,深受觸動。他們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感召下立志辦公司,要讓中國人都能用上自有品牌計算機。在這些創業者眼裏,科技不僅改善生活,更能改變生活。不辜負大時代的人生追求,是他們創業的動力之源。劇集以“中國硅谷”的中關村科技創業為藍本,通過創辦的三家公司反映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艱難歷程以及來之不易的成功。題材破局、主題進階,使《創業年代》稱得上是一部向改革開放致敬的誠意之作。
創業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成功只是一個小概率的事件。不向失敗低頭,在絕望中尋找希望,需要創業者的堅毅與韌性。鄺銘籌毅然邁出離職創業的第一步,作為合作社負責人,他和幾個抱團創業的同事、兄弟,從研究所借給的舊傳達室、破倉庫起步,最終發展成為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公司。在公司的成長中,無論潮信,還是旌旗、創開,都經歷了至少三次大考:第一次是初創期缺少資金,為追回所裏借給的僅有的一點外匯,鄺銘籌追到廣州欠債人面前,甚至以命相搏;為了能夠請到所裏的專家唐教授,他放低身價,甘受奚落。第二次大考是受金融危機的衝擊,訂單沒有了,工廠面臨關停,工人即將失業。第三次大考則是公司有了一定規模時,國外同行為擊敗潮信自主研發的計算機服務器,對他們實行圍剿,甚至收買公司大股東。但鄺銘籌和他的合夥人依靠團隊的團結拼搏,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逐漸瞭解和適應了市場,最終實現了彎道超車。開拓者鄺銘籌“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氣度和風采,篳路藍縷時的堅持和韌性,是最為打動觀眾的地方。
《創業年代》費時五年打磨劇本,對時代大背景的展示準確、真實和細緻。從當年研究所人員住的筒子樓,家家在走廊裏做飯的場景,到上世紀80年代白沙路上的土路、自行車、藍色中山裝,再到合作社算賬的方式,電視劇高度還原了那個年代。人物塑造上的分寸也把握得當。無論是大膽創新的鄺銘籌,敢拼敢闖的洪雨橋,還是守正發展的周定北,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走着科技創新的道路,也都經歷着艱難曲折。劇集的愛情描寫也符合生活的實際。幾對情侶都是在工作中自然相識,自然欣賞,並且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因為這種分寸感,這部劇有一種“暗香浮動”的藝術氛圍,靜水深流中贏得觀眾的認同。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05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