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今年的國慶檔結束已經有段時間了,這個國慶檔是真的非常悽慘。總票房才14.96億。其中《萬里歸途》以10.23億拿下票房冠軍,但也有前兩年國慶檔冠軍沒法比,至於第二三四名什麼《平凡英雄》《鋼鐵意志》《搜救》都沒法提。
原因也早就已經説爛了,大環境不好,消費萎縮,各行各業都在下滑,還有“大會”這種外部環境導致的文娛產業打壓導致的不定性原因。今年所有檔期票房,除了暑期檔因為去年基數問題,還有暑期大多地方疫情穩定消費恢復以外,全部下滑這個內部環境。
最後就是因為上面兩個原因導致上映的重磅大片數量較少,導致題材匱乏質量問題明顯。
比如國慶檔的主旋律電影,以前國慶檔不是主旋律嗎?為什麼今年就罵聲一片?還要把《深海》《中國乒乓》什麼的扯到對立面去罵,我看這些電影真上了,這些人也不一定會去支持,同樣會罵。
另外還有扯質量的,《萬里歸途》比這幾年國產商業大片的質量都好太多了,説其他兩部質量不好,以前上的片子爛得可不少吧,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生死存亡之秋?2022年的中國電影市場,為何這麼“慘淡”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崛起以《泰囧》為標誌的10億商業片時代的開啓,讓大眾發現看電影除了談戀愛約會以外還能是個這麼有意思的消遣,然後《西遊》《美人魚》等片子開始了最高票房的刷新。
以《戰狼2》為標誌的50億商業片時代,標誌着兩點。
一是國產戰爭片和“主旋律”的超高票房模式驗證,二是這個階段後,第一梯隊的商業片票房升至30億+,好口碑30億+,有某些加持的40億+,天時地利人和的50+,差不多也在這個階段培養了一批就像隔三差五要搓一頓一樣,時不時要去電影院的觀眾。
中間《紅海行動》《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都保持着這種態勢。
2022年可能才是後疫情時代+後續經濟形勢下的常態(除開今年春節檔是因為還處在《長津湖》這種13億成本+最具號召力的吳京+戰爭主旋律大片奔着刷新影史的片子,算是給市場打了針腎上腺激素的階段,不太代表今年的常態)。
我個人覺得暑期檔《獨行月球》票房是30億+,但它可能開啓一個20億+,30億+商業片是常態的時代,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中國電影市場是從《美人魚》的30億,然後《戰狼2》迅猛勢頭直接到跳50億的時代。
中間雖然也有其它30億+和40億+的時代,但前幾年頂級大片50億左右反而是常態。
現在這個環境可能跳過的20億,30億的時代回來了。這個階段也有30億+,甚至是40億+的大片,但是情況只怕會更加的困難,這個50億+就會難到極點。
這個原因是還是有看電影的觀眾的,但是要走進電影院只能接受口碑很好,還有很合口味的電影了,不會願意為還行,將就,像以前進電影院消遣找樂子的片子買單了。
這種現象其實暑期的《外太空的莫扎特》就初見端倪,但當時以為只是片子的個例,國慶檔的《搜救》和《平凡英雄》就會更明顯。
實話實説,這幾部片子如果不是國慶檔應該還能有個自身的1.5-2倍的票房,特別是《平凡英雄》這種都沒有得到爛片評價的主旋律商業電影,今年國慶檔這個表現有自身空降+大咖不是主演+主旋律被消耗等原因,但也不能説全是這些因素。
比如暑期檔的《小黃人》有上了流媒體的因素,但前作17年10億,15年4億,14年3億的盤子,今年2.3億,確實有市場變化的原因。
從之前好檔期+好賣相就能吃大盤的蛋糕變成了主要靠自己。《侏羅紀世界3》大ip,《人生大事》好口碑,《神探大戰》好口碑+香港電影知名ip。
《明日戰記》中國科幻外衣+古天樂賣慘等等宣傳,結果票房都沒有過10億。
所以,所以今年10億票房的含金量很高了,除開春節檔的就只有上述幾部。
《獨行月球》沈馬組合+麻花喜劇+大投資+中國科幻口碑也不錯才30億;《萬里歸途》主旋律電影+好口碑才接近20億。
今年10億+的電影數量這麼少,不能全説是今年的電影質量下滑。很直白的例子《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如果在暑期檔或者國慶檔上映,20億+的票房是基本不可能的。
《李茂換太子》也是和《哥你好》的對照組,一個元旦4.6億(同時段還有5.6億的《反貪風暴4》,9億的《穿越寒冬去愛你》)。《哥你好》一箇中秋檔頭部再加上國慶唯一喜劇片吃了三天,現在將將過4億。)
如同《獨行月球》上映前預測都是四五十億,現在的30+差距不是片子的問題,或許更純粹的就是環境導致大盤冷的問題,四五十億都是參考今年春節預測的,經歷了輪番疫情和經濟下行勢頭的暑期檔,結果不是一回事情了。
雖説都是同一個2022年,但是電影市場的感覺明顯不在一個年代。
這個國慶檔涼得這麼明顯的因素很多,除了上面説的市場對單片的影響,國慶檔過審難,導致定檔電影稀缺佔了主要的因素。之前是市場化選擇,片方們默契地來或者撤。今年全卡起了,變成計劃經濟了。
本來大盤冷選擇就少,這樣一搞大盤冷到極點選擇就更少了。
但整體看今年電影市場大盤,過審就不是決定性的原因。
一是頭部電影沒有往年精彩,缺少兩三部天時地利人和的超高票房電影。二是最主要的還是市場整體環境不行,太多還可以的片子都難過億,缺了太多部5+,10+的片子撐總量,一來一回互相影響,今年能不能300億都還要觀望。
國慶檔已經創新低,元旦檔還有救嗎?2022年電影市場300億不保現在這個環境形勢下,大家肯定是消費降級的,質量上乘的性價比高的才能吸引觀眾去看,但一些固有的不容忽視的本質問題不能被抹掉,還有一些粉粉圈圈的資本博弈言論也好,小心思也好,現在可以省省了!
觀眾對於電影消費的觀念明顯降低了,除非是口碑以前那些彎彎繞繞很難吸引觀眾了。
至於這個審查導致電影題材匱乏的問題一直也都有,這個是行業核心的終極問題,只不過今年疫情因素,大會因素,敏感時期更加凸顯而已。對於每個行業都是特殊時期,更不是今年國慶檔票房差該背的鍋。
我看過一些多個行業唱衰的都離不開繞不掉本質問題,而不講基本盤,直接以產品定論、只聚焦單個週期的還是少有,這其實有點不對頭。
2022年的票房基本上沒有什麼折騰的了,2023年的元旦檔還要看看。
因為短短一個多月改變這個環境的可能性不太高,至於2023年的元旦檔嘛。我們可以看看距離國慶檔不遠的暑期檔,這個檔期表現比國慶檔要好一些,疫情管控,虛假口碑確實影響了國慶檔的票房,除此之外對比暑期檔,我認為還有別的的原因。
一是審查導致電影定檔本來就少,而且還是極限定檔,這導致宣發嚴重不足。
暑期檔貢獻了大部分票房的《獨行月球》《人生大事》《侏羅紀3》《神探大戰》都有充足的宣發時間,或者就算定檔倉促,因為暑期檔的特點,戰線長,上映之後再進行宣傳也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國慶檔恰恰相反,需要集中爆發的高票房,前期宣傳造勢不足,爆發力不夠,對票房影響巨大。
二是這個定檔影片的數量、質量、體量類型嚴重不足。類型單一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本來片子就少,還沒有大體量的影片。叫得上的只有《萬里歸途》一個,但《萬里歸途》本身也不是《長津湖》《獨行月球》《流浪地球》那種超大體量的片子。
這個體量的影片只有一部是撐不起國慶檔的票房,帶不熱大盤的。
有人説《萬里歸途》質量不夠好,要是這部電影的質量還不夠好,那麼這幾年的國產商業大片就沒有幾部質量好的了。這是一部水準以上的片子,完成度很高的國產商業類型大片了。但客觀上,它沒有走出連續逆跌的走勢。
不是前幾年國產電影市場常見的《大聖歸來》《戰狼2》《紅海行動》《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李煥英》這種口碑黑馬。100分的卷子它有85分,但口碑黑馬需要110分——不出錯再加附加題的分數。
這種超預期的大體量口碑黑馬也是可遇不可求,不是每年都有《戰狼2》《流浪地球》等。
暑期檔不如預期,國慶檔也涼了?2023年的元旦檔還有救嗎?我們肉眼可見到2022年剩下一個多月這個環境,清冷的大盤,還有審查的原因,不可能有超級大片定檔,以前還可以把外國大片放到冷清檔期,但這幾年中美關係變化外國大片也比較少(而且實話實説外國大片也越來越難看)。
最終看的也只有2023年的元旦檔,這個檔期本來放假時間本來就有限,是沒辦法和國慶檔,暑期檔和春節檔比的,它是類似情人節那類檔期。
在當下這個沒有辦法改變的冷清大盤,唯一有可能改變的就是放寬審查,多幾部電影定檔,並且給予充足的宣傳時間。
如果《阿凡達2》能同步上映,還有去年像《平原上的火焰》等撤檔的片子,還有像《無名》這類電影能夠定檔的話。雖然不太可能救活大盤,但是情況應該好看得多。
當然擔心的就是跟國慶檔一樣的情況,不可抗力沒辦法,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甚至可能影響2023年的春節檔。好在《流浪地球2》已經事先定檔,拿證應該也沒有問題,雖然只有一部重磅大片,但好歹還是有些看頭的。
最後,還是希望中國電影多出佳作,市場縮減反而要求產品要捲起來,希望多出好作品,不然進入電影院不賺錢,票價升高,更沒人看的惡性循環,其實是對期待看到影視佳作的業內和觀眾的互相傷害。
願各行各業都能好好的吧,不止是影視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