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週的朋友》又玩“失憶梗”,這次有何新玩法

由 諸葛寒香 發佈於 娛樂


1905電影網專稿 如果你的朋友每週都會忘記你,你還會和ta做朋友嗎?電影《一週的朋友》,故事核心即類似於此。


影片根據葉月抹茶同名漫畫改編,由趙今麥和林一領銜主演。原版漫畫曾先後被拍成為同名動漫和日版電影。延續原作的設定,這部國產《一週的朋友》仍以失憶的角度切入。

“失憶梗”在影視作品中屢見不鮮,這般“套路”是否已經被玩壞?再玩“失憶梗”的話,它未來還有新的可能嗎?

《一週的朋友》,改編“失憶梗”

源自同一個IP,中國版《一週的朋友》較日本版進行了較大改動。

影片以“失憶”作為線索串聯全戲,並讓它成為情節上演反轉的關鍵,這是它與原作區別最大的地方。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影片的野心。

 

影片前半段從女主失憶視角進行鋪墊,戲裏對於林湘之失憶的描述,用的以第一人稱,直接把“病情”全盤托出,“我就是得了這種病,每週都會失憶一次。”

緊接着,男主迅速接話,“我相信你,你就是失憶了!”

短短兩句台詞的輸出,奠定了林湘之失憶的事實,由此拉開了“友情小隊”幫她恢復記憶的序幕。

他們試圖用日記記錄下他們相處的點滴以喚醒林湘之的消失記憶。

而至於日記為何能作為他們之間溝通的重要信物,影片缺乏明確交代,情節設置看起來具有極強的隨機性,這也是女主失憶梗背後存在的一個bug。

隨着劇情推動,觀眾會發現徐又樹才是失憶的真正主角。他與林湘之過去的經歷撐起了影片後半部分。因為意外造成痛苦,他的潛意識自動消除了那些不快的記憶。因此林湘之重遇昔日好友,寧願委屈自己假裝失憶來與其保持距離。

影片用一個新的失憶梗解釋了前半段女主失憶埋下的伏筆,上演了一場反轉的戲碼,讓前情鋪墊更具合理性。

也就是説,《一週的朋友》對於失憶的玩法,是讓男女主角各自揹負起“失憶梗”賦予的使命,分別搭起了影片的前後半段。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看過原版的觀眾會發現,它又是一種截然不同的表達。

女主同樣每週都會失憶,好友之所以會用日記作為信物去幫她喚醒記憶,靈感是來源於一本出自紀貫之的日記文學——《土佐日記》,日記自帶記錄、懷念的象徵意義,由此契合女主需要恢復記憶。


女主每週的記憶會消失,她因此會忘掉自己的朋友,這是對片名《一週的朋友》的點題。這個週期是源自其生病之前與同學之間的“困局”,她不希望每週一回到學校面對糾結,希望消除記憶重新開始,這才有了一週記憶在週一的消失。

影片邏輯一環扣一環,雖然其中夾雜了車禍失憶、校園霸凌等常見的套路,但並不影響其傳達《一週的朋友》的真正含義。

新版和舊版各有各的邏輯。老生常談的失憶梗,你又怎麼看呢?

屢見不鮮“套路”,還有新可能嗎?


大玩失憶梗的影片近年並不少見。《不要忘記我愛你》和《如果聲音不記得》就是例子之一。

單從片名即可看出,一個強調“不要忘記”,一個強調“不記得”,關鍵詞都與失憶無法切割。這也意味着,影片核心與“失憶梗”息息相關,它們理應深入探討失憶症患者的遭遇或境況。

事實上,它們做到了嗎?《不要忘記我愛你》延續了姐妹篇《被偷走的那五年》的“失憶梗”,劉以豪飾演的陸堯在手術後大腦發生紊亂,每隔24小時記憶就會消失。

這種每天都要經歷一次認知衝擊的設定不僅與《一週的朋友》中林湘之每週都會失憶的“病症”異曲同工,更與《初戀五十次》中患有順行性失憶的女主如出一轍,不算新鮮。

《如果聲音不記得》聚焦抑鬱症羣體,章若楠飾演的抑鬱症女孩因為陷入絕望而選擇接受MECT(無抽搐電休克治療)並最終導致失憶。

曾經有抑鬱症重度患者看過影片之後對此橋段表示不滿,“我也做過MECT,真不知道有這麼好的效果,一次可以全部忘記事情。”她直言影片情節有誇大之處,甚至有消費抑鬱症患者的嫌疑。

主角因為某種疾病或意外而導致失憶,這成為了不少電影,尤其是愛情電影常見的創作手段。

上文提到的《初戀五十次》亦是如此,2004年上映的這部影片中,女主患有的是醫學上罕見的順行性失憶。以每天失憶作為浪漫重啓的基底,再加上嚴密的邏輯和順滑的表達,豆瓣7.9的《初戀五十次》成就了一代愛情片經典。

“失憶梗”,還有新的可能嗎?

不少喜劇電影裏,主角意外失憶往往會成為人物、劇情反轉的關鍵。

《沐浴之王》中,彭昱暢飾演的公子哥肖翔高空跳傘不幸掉入河裏導致失憶,從此由囂張跋扈的富二代變成了自力更生的“搓澡工”;

《人潮洶湧》中,劉德華飾演的周全因為洗澡時踩到肥皂滑倒摔到頭部而失憶,從此由高冷殺手變成落魄龍套“陳小萌”;

《賭神》中,周潤發飾演的高進因為遭遇追殺墮入陷阱導致失憶,從此由雷厲風行的賭神變成智商受損的“朱古力”。

不難發現,上述三部電影設計的失憶橋段存在一定套路化:失憶後的主人公性格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身份也隨之來了個180°大轉變。

但無論是市場還是口碑表現,它們在“失憶梗”電影裏都算中上水平——《沐浴之王》豆瓣6.0,《人潮洶湧》豆瓣6.5,《賭神》豆瓣8.5。

説到底,以失憶作為故事開端的引子,它們能夠把握住失憶梗後續的情節佈局,這個橋段就會對片子本身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當然,擺脱套路,“失憶梗”更能玩出高級的花樣。

《拆彈專家2》中,劉德華飾演的潘乘風從拆彈專家逐步淪為恐怖分子,但因大腦意外受傷失去了記憶,導致他分不清自己是好人還是壞人的身份。在警察和“組織”的雙雙逼近下,他需要重新面臨正邪的抉擇。

以失憶設定帶出對主人公的人性剖析,最終強調“初心不改、正義永存”的核心,《拆彈專家2》也是近年把“失憶梗”玩到極致的片子之一。

影評人週黎明曾經批評失憶就是編劇的偷懶手法,“對於某些編劇來説,失憶簡直是上帝賜予的魔法棒。你想讓誰失憶他就失憶,但你需要時,他隨時又可以恢復記憶。這就給了某些編劇一個隨性的通行證。”

確實,設置失憶需要非常慎重。失憶梗作為一個橋段不該成為電影本身的原罪。但偷懶編造出來的失憶情節顯然是爛片的罪魁禍首。

如何把失憶梗玩出新花樣,將是創作者們需要深刻思考的一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