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紀錄片《蔚藍之境》:展示中國海洋生態之美


原標題:《蔚藍之境》:展示中國海洋生態之美


聚焦紀錄片《蔚藍之境》:展示中國海洋生態之美


前不久在央視播出的紀錄片《蔚藍之境》全景式地展示了我國近海海域的自然生態,是迄今為止拍攝內容最為豐富、體量最大的海洋生態影像記錄。片中微觀視角的人化自然敍事手法、詩意全景的宏觀呈現,以及陌生化的生命書寫,從海洋之景、海洋之境、海洋之情三個方面體現了海洋題材紀錄片的生態美學敍事策略。

海洋題材紀錄片是以呈現海洋生物、生活和生態為主的紀錄片類型,是自然生態類紀錄片的重要組成。作為中國首部全景式展示我國海洋風貌的紀錄片,《蔚藍之境》從景象到鏡像描繪了中國近海海洋圖景,為我國海洋題材紀錄片創作提供了生態美學敍事範式。對於紀錄片創作來説,人化自然是一種有效的創作手法,能夠拉近觀眾的主體參與,增強情景認知。《蔚藍之境》將鏡頭聚焦到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海域中奇特的海洋生物,如斑海豹、法螺、抹香鯨、海蛞蝓、中國鱟,創作者通過對這些動物的日常觀察,用故事化手法進行敍事,使這些遠離大陸的神秘海洋生物變得有趣。

海洋題材紀錄片的一個重要的攝製需求就是水下拍攝和微距拍攝的結合,為了向觀眾展示現實生活中無法觀察到的海洋生物,《蔚藍之境》全程採用4K超清技術,用微觀鏡頭拉近觀眾與海洋生物之間的距離。4K高清拍攝在水下的運用,更是將色彩繽紛的珊瑚、浮游生物和水母的一絲一毫、一舉一動展示得淋漓盡致,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遊動在鱟卵隔膜中的細小生命。尤其是在拍攝“法螺的繁殖”時,一顆一顆的法螺幼體在晶瑩剔透的細胞內分明可見,達到了肉眼遠無法達到的視覺感受,使人不得不感嘆生命的偉大。

不同的季節呈現不同的海洋景色,動物也面臨着不同的生存考驗,該片採用“一地四季”和“一季四地”兩種季節敍事模式。在第一集《季節的輪迴》中,兩種敍事交叉使用。春天抹香鯨洄游,從熱帶出發前往高緯度海域;夏季東海崇明島沿岸的小鳥迎來了繁殖高峯;秋季,隨着八月十五的最大潮汐,神秘的海洋世界發生着許多無法解釋的神奇事件;遼東灣漫長的冬季,冰封、雪覆下還生存着斑海豹的幼崽,它們忸怩着身軀卧在海冰上,等待人生的第一次旅行。季節變化推動着動物的遷徙,冬季榮成的大天鵝,從蒙古高原遷徙而來,爭奪着有限的海草;同樣是冬季,此時的南海比北部海域温度高出30攝氏度,亞熱帶海域的海洋生物正在享受舒適的温牀。

在故事敍事方面,該片的解説起到了重要的講述、引導與評價作用。第三集《濕地的競爭》講述了舉腹蟻保衞介殼蟲的故事。弱小的舉腹蟻為了順利獲得介殼蟲的蜜露,擔任起了小小衞士,用細小的身軀抵禦着毛蟲的侵襲。眾多舉腹蟻齊心協力將毛蟲的毛髮撕咬下來,直到毛蟲筋疲力盡、逃離戰場。之後,它們用觸角拍打介殼蟲,介殼蟲得到了信號便開始分泌蜜露作為回報。這段解説不僅講述了整個過程,還對舉腹蟻互利共生的價值觀作出了評價。此外,解説在旁白和獨白之間的自由切換,也調節着敍事節奏。

《蔚藍之境》尊崇紀錄片的真實美學,立足中國近海海洋圖景的真實呈現,力求保持海洋生態影像化的豐富性與客觀性。該片在拍攝過程中保持冷靜客觀的觀察視角,如旁若無人地欣賞着螃蟹的打鬥,就像是在觀賞一次搏擊運動,等待着花落誰家。審美的陌生化也是該片的一大特點。片中,許多動物都有着形象的綽號。雌法螺是“慈祥的母親”,又是“飢餓的獵手”;春末夏初的海蛞蝓又叫作“海兔”……其實,認識海洋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人類自己,尊重海洋也是人類自尊的表現。

拍攝海洋題材紀錄片是人類在觀察大自然過程中的一次選擇,也是人類的一次自我審視,像一面“鏡子”,通過海洋我們看到了生命狀態、生活秩序和生存法則。看似無所不能的人類在面對大自然時依然是渺小的,所以人們需要跳脱人的視域,從自然之景、自然之境的更高維度來進行自我觀察與反思。作為我國目前內容較為豐富的海洋類系列紀錄片,《蔚藍之境》讓我們從海洋生態中反觀人類的日常生活狀態,它不僅承載着創作團隊對海洋的尊重和關懷,而且還傳遞着生生不息的海洋對人類的包容與期待,使我們在感慨大自然宏偉圖景的同時,引發更多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思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3 字。

轉載請註明: 聚焦紀錄片《蔚藍之境》:展示中國海洋生態之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