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國產劇如何走出“粉紅現實主義”

由 端木泰華 發佈於 娛樂

當下大量國產影視劇立足於表現矛盾的次要方面而不是主要方面,比如偶像劇在談論女孩為什麼過不上好的生活時,把原因歸在原生家庭和個人的不努力,這樣的“粉紅現實主義”離《平凡的世界》式的“硬(真)現實主義”還差得遠。這個觀點頗有意思。

現在的情感劇,雖然不再搞“假胸肌”了,但一定得有厚厚的粉底和重重的濾鏡,加上碎片化傳播的需要,創作者並不需要一氣呵成地去刻畫人或人生,而是把人物解構成一個一個有噱頭的點。

能刻畫情感並給人深刻印象的影視作品,第一要素肯定是真實。就像《牽手》講的是女性為了家庭放棄事業相夫教子,卻因為逐漸脱離社會而與丈夫產生隔閡,丈夫則因為工作的不順及與妻子越來越缺乏共同語言而選擇接受出軌,如今看來是頗為寫實的。從男女哪個角度來看各自都有道理,也各自都沒道理。這就讓男女觀眾羣有了話題。

編劇得食人間煙火,起碼能隨時轉換男女立場。例如《來來往往》裏出身草根的男主角,被一個高幹家庭的女人看中,生活有轉機,事業有了提升。成功的中年男人回憶年輕時的愛情,又迫於“恩情”不得不維繫婚姻,卻也不妨礙他在外面繼續尋找“愛情”。這是生活中也會存在的婚姻模式。男主角有錯嗎?肯定有。該同情他嗎?也有點。讓人恨也恨得不是太深,可見編劇功力及對人性的通透。

近段時間引起討論的《三十而已》傳遞給觀眾,尤其是已經年滿30歲的第一波“90後”女性觀眾的,是“焦慮”。作為一部能夠引起廣泛關注的劇集,《三十而已》品質不低,至少其所呈現的時代女性情感生活已經較為寫實了。比如王漫妮來上海8年,努力往上爬,希望在上海紮根。她面對的現實是每個北漂、滬漂共同面對的。

筆者生活中接觸的很多女性朋友,只要是來大城市拼搏生活的,或多或少地都帶着些王漫妮的影子。渲染女性焦慮,尤其是臨近中年女性的焦慮,確實更容易獲得話題熱度。但一則故事的完整性依靠的不僅僅是塑造一個角色的焦慮情感,還有其周圍環境的合理性以及價值觀取向,有對人性的刻畫和描寫,起碼在現實中,大概率不會有太多人為了深造放棄奮鬥很久的高薪職位。人性,恰恰是一部情感劇能否抓住觀眾並得到認可的關鍵。

這不是一次遊輪奢華遊或是淺白的富太太聚會能表現出來的。畢竟生活,尤其是一個奮鬥多年的“三十而已”女性的生活,不會是“僅僅如此”。為了結局而結局的故事會存在一個問題:觀眾對現實生活及劇情所表現出來的寫實度對比。

網友評分的走向更能説明觀眾的成熟度在提升。起碼,觀眾在看一部劇時,在代入的同時更會發出疑問:現實裏真的如此嗎?

能讓觀眾羣體爆發熱議的劇肯定不錯,至少有值得推敲和學習的地方,而國產情感劇從“粉紅現實主義”向“真現實主義”的探索道路,要會越來越懂得把握現實才好。(作者譚飛是策劃人、監製、《四味毒叔》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