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正式上映前一天票房破億,雙平台想看人數總計超過140萬。
就像電影中小行星撞擊地球,戲外《獨行月球》也即將引爆暑期檔!
《半個喜劇》上映三年後,“正宗”開心麻花出品終於迴歸。
沒想到,居然一口氣把喜劇舞台移到了外太空!
沈騰的人設是“月盾計劃”維修工獨孤月,在全員撤離時意外被留在了月球。
被迫與金剛鼠相依為命,就此開啓了“吃飯睡覺被袋鼠揍”的“騰”痛歷險記。
馬麗同樣顛覆以往形象,化身高冷範的“白月光”女長官。
盡情享受被倒追的快感,替當年的馬冬梅出了一口“氣”。
在開心麻花的譜系中,《獨行月球》是一部典型又非典型的作品。
百分百的含騰量,“沈馬組合”再度合體,密集的段子笑點,都是熟悉的配方;
但天馬行空的科幻設定,硬核的視覺特效,又讓影片擁有了全然不同的質感。
當開心麻花遇上科幻喜劇,這次“國民喜劇第一廠牌”的自我換血,成功了嗎?
01 不一樣的“沈馬組合”
從春晚舞台上的郝建、馬冬梅到《夏洛特煩惱》的大紅大紫,再到“我和我的”系列中的短暫同框…
用時十年,沈騰和馬麗已成為當之無愧的“國民喜劇第一CP”。
“沈馬合體,必屬精品”也成為觀眾公認的“笑果”定律。
這次時隔七年的正式合體,從各種角度,都是特別的。
首先,兩個人幾乎沒有同時空的對手戲。
連馬麗自己都笑着吐槽:我的戲還沒有袋鼠多。
雖然兩人的感情線仍然是影片的重頭戲,但這種“隔屏”對話難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發揮。
其次是情感關係的對調,“馬冬梅”不再是一味包容付出的“搞笑女”,搖身一變成了高冷霸氣的女領導。
曾經的“油膩男”夏洛也部分蜕變成了默默守護的暖男形象,開啓了“跨球反向暗戀”之旅。
這樣的改變一方面是故事需要,另一方面也迎合了當下流行的“戀愛觀”。
影片最後兩人的雙向“救贖”也打動了不少觀眾,成為新的“意難平”。
在這其中,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到馬麗的戲路轉變。
近年來,她越來越多地嘗試喜劇之外的角色,即便是喜劇也不再依靠誇張的表演和台詞逗笑觀眾,更多以“走心”為主。
這一次的馬藍星也是如此,用黃才倫的話説:麗姐起到的是反向拉伸的作用。
在一羣外放的喜劇人中,高冷的馬藍星是“壓艙石”般的存在,利用一放一收的對比,產生反差的喜劇效果。
同時,馬藍星這個人物也不是扁平的。
從獨當一面的高冷女神到逐漸卸下心防展現脆弱一面,馬麗很好地詮釋出了角色的弧度。
再來説沈騰,作為公認的“長在笑點上的男人”,沈叔叔的搞笑功力可謂有口皆碑。
一部電影的“含騰量”也成為票房和口碑的晴雨表。
但《獨行月球》之於沈騰的突破,絕不僅是含騰量飆高這麼簡單。
首先,對於獨孤月的人設,沈騰並不陌生。
他對自己的定位是“中間人”:隨大流,不拔尖,一心只有馬藍星這一個追求。
這樣的小人物狀態,沈騰表演起來可謂手拿把掐。
無論是最初流浪月球的無奈,求死不得的頹廢,還是被袋鼠追打的落魄,對馬藍星的“幻想”都把握得恰到好處,搞笑卻不過分誇張,油膩卻不令人生厭。
但“獨孤月”最難演的部分,其實正是名字中的“孤獨”二字。
全片幾乎都是沈騰的獨角戲,這就對演員的表演尺度和個人魅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再加上獨孤月要經歷多次大喜大悲,大生大死,更要求演員隨時調動情緒。
導演張吃魚這樣評價沈騰的表演:“在大喜裏,找到不同的大喜的特點,在大悲裏,找到不同大悲的特點,真的太難了,但騰哥很好地完成了!”
的確,感謝這種極端設定,讓我們看到了搞笑之外,沈騰表演的更多可能性。
如果説“沈馬組合”是靈魂,那配角的表演也不可或缺。
無論是執着葫蘆絲的黃才倫、坐輪椅的李誠儒、説青島話的黃子韜,還是由郝瀚動作捕捉扮演的“袋鼠”,都承擔了不少笑點。
開心麻花的“綠葉們”依舊能打。
02 最好的開心麻花?
在《獨行月球》前,開心麻花經歷過一段低潮期。
《李茶的姑媽》票房失利,各種山寨作品消耗口碑,頻頻被批評段子低俗、缺乏電影感。
高處不勝寒,曾經的“喜劇第一廠牌”也難逃審美疲勞。
從這一角度,《獨行月球》是開心麻花的全面升級,也是衝出舒適圈的一場冒險。
喜劇與科幻的類型融合此前有過先例,比如《瘋狂的外星人》《長江七號》《不可思異》等等,口碑參差不齊。
對比之下,《獨行月球》無疑是其中最“硬核”的一部。
無論是科幻元素所佔的比例,還是前期後期的特效投入,都足以見得開心麻花想認真拍一部科幻片的“野心”。
總製片人劉洪濤曾透露,有專門的科學顧問幫助劇組構建出一個完整的未來世界觀。
宇航服、月球車、空間站、飛行器等道具和美術設計也都有材料學、機械學、工業設計等領域的專家做支撐。
不僅如此,為模擬真實月面,劇組還100%實景搭建了一個月球基地。
並在6000平方米的攝影棚中,鋪設了200噸砂石模擬月面粉塵。
全片特效鏡頭近2000個,佔全部鏡頭的90%以上。
這些投入都匯沙成塔地體現在了成片之中,作為一部科幻喜劇,《獨行月球》在製作和視效上已足夠驚豔。
然而,對於喜劇片而言,科幻元素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在帶來新鮮感和視覺衝擊力的同時,也容易喧賓奪主,削弱喜劇的篇幅和效果。
如何平衡喜劇與科幻,導演張吃魚曾做過這樣一個比喻:科幻是一個碗,這個碗可能看着是非常有未來感的,但它裝的米飯就是你平時日常都能吃到的。
電影中的操作也確實如此。故事大致可分為獨守基地,環月之旅,迴歸地球幾大段落。
除了快速交代科學理論、科幻設定,大部分笑點仍是熟悉的“麻花”套路。
雖然受制於“月球獨角戲”的設定,搞笑的方式相對單一,但開心麻花仍然很巧妙地找到了喜劇與科幻的融合點。
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開心麻花”。也許你會覺得它不如《西虹市首富》爆笑,不如《夏洛特煩惱》感人,但不可否認的是《獨行月球》突破舒適圈的勇氣。
就像電影中反覆提到的阿波羅計劃:“個人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
我們也需要更多勇敢邁出那一步的電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