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海報時評:整治“飯圈”亂象恰逢其時

時敢當

為偶像的電影“鎖場”,組合中不同偶像的“唯粉”對峙,影視劇男女主的粉絲撕“番位”,控評、互踩、掛黑、集體人肉、網絡恐嚇……這兩年,即使從不追星的人,也開始瞭解“飯圈”(“粉絲”圈子)。讓“飯圈”出圈的,正是上述不斷上演的各種亂象。

日前,國家網信辦啓動為期兩個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其中一項即是“重點整治誘導未成年人無底線追星、飯圈互撕等價值導向不良的信息和行為”。消息一出,立即受到外界廣泛點贊,可見網友“苦‘飯圈’文化久矣”。更何況,這種文化亂象裹挾的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尚未成型的青少年。

半月談雜誌社近日對全國兩萬多名12歲至18歲中學生開展“青少年追星調查”。結果顯示,有42.2%的中學生自小學就開始了追星生活,有52%的中學生追星時間在3年以上。“飯圈”低齡化特點越來越明顯,“學生粉”越來越龐大是不爭的事實。

偶像文化本身沒錯,“粉絲”羣體本應在榜樣力量下互相激勵、獲取人生前進的動力。但在“粉絲經濟”大行其道的當下,偶像文化正在異化:公司化運作的偶像資源站或明星後援會,專門製造衝突的職業黑粉、惡意營銷號,甚至明星經紀公司和相關平台,通過推波助瀾享用着流量狂潮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人手必須20個微博號”“MV打榜單曲循環3小時”“上熱評了,速來轉贊評”……“大粉”發佈任務,“學生粉”執行任務,是基本的操作套路。除了佔用精力,更令人擔心的是飯圈互撕等行為可能對青少年產生的長遠影響。在多次“粉絲”互撕事件中,舉報、人肉、網絡暴力等行為頻頻出現,而低齡“粉絲”常常衝在前頭。機場追星導致航班延誤、通過網貸購買偶像代言產品、舉報在報道中“傷害”自己偶像的記者……不容否認,線上暴力向線下蔓延,不僅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長,而且正在擾亂社會秩序。

在互聯網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更需要清朗的互聯網空間。暑期來臨,網絡管理部門依法整治“飯圈”亂象,十分及時,很有必要。鼓勵和倡導健康的“飯圈”文化,任重道遠,除了依靠更嚴密的監管,也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更接地氣的引導,讓青少年遠離“圈套”,明辨是非,健康快樂地成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72 字。

轉載請註明: 【地評線】海報時評:整治“飯圈”亂象恰逢其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