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冬蕾 張武】知名韓劇《請回答1997》中有這樣一幕:女主人公像供奉牌位一樣將自己喜歡的歌手錄像帶珍藏起來。這正是韓流文化崛起初期、飯圈文化尚未完全成型之前,“粉絲的自我修養”。“飯圈”一詞出自網絡用語,是粉絲圈子的簡稱,也是粉絲的集合地。這種緣起於日韓偶像文化、流行於韓流全球化時代的粉絲自發組織,一度推動韓流的崛起。但當這種喜愛失去邊界,也會在一朵朵“惡之花”的綻放下,顯露出這種追星文化的“至暗時刻”。
與韓流同步的追星買賣
上世紀末,韓國最大娛樂公司SM創始人李秀滿,一手開創韓國造星模式的新時代——在日本造星模式基礎上,改造出韓娛偶像練習生模式。在那個飯圈文化成型的初期,粉絲為買到演唱會門票,要在銀行前排長隊。當年一個代表性的事件是:每到偶像組合H.O.T專輯發行日,教育廳就會向每個學校下達“禁止早退”的公文。
在飯圈文化早期,一些後來被廣泛應用的追星模式被初步創造出來。例如演唱會和頒獎典禮現場數量最多的氣球顏色,就代表該顏色象徵的歌手是當年人氣最高的偶像。粉絲們會舉着象徵“歐巴們(韓語哥哥們)”顏色的雨衣和氣球支援。在第一代韓流偶像H.O.T、水晶男孩、神話等組合之後,被譽為第二代偶像代表的東方神起2003年年底出道。此後,又迎來BIGBANG(2006年出道)、少女時代(2007年出道)等組合,標誌着韓流偶像進入第二代百花齊放的全盛時期。
互聯網的大規模普及,與新的追星時代一起到來,這使得飯圈文化與商業化聯繫得更緊密。當時,雖然通過網絡聽歌已經普及,但由於只有購買專輯才有可能獲得限量版貼紙或非公開照片,所以粉絲們依然會大量購買專輯——可以説,偶像文化拯救了日趨危殆的韓國實體唱片工業。除了唱片,演唱會門票及周邊產品更成為資本賺取利益的主要模式。
“飯圈”的等級與階層
經過多年發展,韓流粉絲形成一套擁有強大組織力和高效戰鬥力的飯圈運作機制,並推動着韓流文化持續向世界輸出。在這套運作機制中,飯圈日益圈層化、組織化,根據投入的時間、金錢和貢獻值,甚至可劃分為普通飯、前線飯、文案飯等。
粉絲羣本身也有不同階層。要想加進核心粉絲羣,就要提交截圖、購買記錄、集資金額證明、發佈偶像相關的信息數量、是否關注過其他明星等,如同一場嚴格的入職面試。而飯圈高層,通常擁有粉絲組織一定的決策權、經濟權,通過各類應援活動穩固散粉、製造熱點,維護偶像口碑和人設,明星團隊也經常和飯圈高層建立聯繫,使其為己所用。正是在這種高度組織化運營下,飯圈文化開始無孔不入地滲入他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
韓流當紅組合防彈少年團(BTS)所取得的國際化成功,正是得益於粉絲們將韓國造星機制中的一套體系,完整地復刻在韓流的全球擴張中:通過組織化運作,持續推廣偶像新作品,傳播音樂視頻積累瀏覽量,並有專人監測和報告統計數據,完成大數據分析並持續傳播信息。
需要社會和家庭引導
隨着飯圈文化的不斷蔓延,韓國輿論中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聲音。初三學生金同學贊成道:“我覺得花錢購買喜歡歌手的專輯、在音源網站上聽歌,這些帶來的喜悦超過其他愛好。在不超過限度的情況下進行飯圈活動,對學業也有幫助。”今年16歲的樸同學也強調稱:“在青少年娛樂文化得不到滿足的現實中,我認為這是最佳的興趣活動。既可以緩解壓力,也可以形成粉絲之間的共鳴,同時還可以培養社會性。”
不過,當地青少年的父母又是另外一種想法。42歲的鄭女士稱:“可以理解青少年憧憬、崇拜藝人的心情,但從現實來看,很多學生為了追星、參與粉絲活動,忽視學校生活或學習。”宋先生也建議,“現在很多青少年參加飯圈活動,甚至想要引領粉絲團,我覺得這是不合適的,很容易出現霸凌、網絡暴力等社會問題。”
據韓國紐西斯通訊社報道,近來還發生粉絲過度作用下產生假新聞的情況。此前,韓國政府因新冠疫情嚴重要求大眾保持社交距離,然而部分偶像組合成員無視防疫規定到訪梨泰院等娛樂場所,由此引發爭議。當時,粉絲團與黑粉在網上展開舌戰,甚至還有網友在網絡上散佈其他藝人的假消息來掩蓋——粉絲的過度介入擴大了問題的嚴重性。
針對如何構建健康的飯圈文化,韓國延世大學心理學李教授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希望粉絲可以區分喜歡和執着,不要去做“私生飯”(影響藝人私生活)。二是運營粉絲團體應明確規定,任何形式的暴力都是不被允許的。如果違反規定,應採取驅逐粉絲團體的方式進行強力制裁。第三,希望粉絲團不僅只是喜歡某個明星或品牌,而是朝着為社會做貢獻的方向進一步擴散。例如,一起參加志願活動或捐贈活動,積極地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