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戰國粉們期待已久的史詩大劇《大秦帝國之天下》擬定於10月底在CCTV8黃金檔播出,相關網絡平台也將同步播出,一時輿論備受關注。
《大秦帝國之天下》劇本歷時八年打磨,共80集,由張魯一、段奕宏、鄔君梅等實力派演員出演,講述的是秦始皇從出生到一統六國這段近40年的戰國風雲史。這部歷史大劇是《大秦》系列的壓軸之作,由於前三部口碑爆棚,它自然備受期待。
不過,由於戰國離今天已有兩千多年,很多觀眾對戰國這段歷史不甚瞭解,尤其是戰國時期國家多,每個國家的官職設置還略有不同,以致觀眾雲裏霧裏,經常搞不懂某一個官職承擔什麼樣的職能,導致看這類電視劇似懂非懂。
下面,小編就簡單梳理戰國末期的各國官職,供大家參考。
我國的官僚制度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
西周官職,並非現在嚴格意義上的官職。因為西周時期以及春秋早期是貴族的時代,由於分封制、等級制和世襲制的存在,官員強調出身,絕大部分由貴族擔任。用”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子打地洞“來形容再合適不過。
不過,隨着春秋中後期至戰國早期各國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前後一百多年的變法運動,逐漸剝奪了貴族的特權,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逐漸建立了一套官僚制度,進而形成了一套強大的中央集權官僚制度。
戰國中後期,我們所熟悉的那些影響歷史走向的重要人物,如張儀、蘇秦、範睢、白起、廉頗、藺相如、李牧、王翦、呂不韋等人,幾乎都是出自底層,他們靠着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從底層一步步走向權力中樞,實現人生抱負。
正是這樣的一套官僚制度,讓戰國時期人才濟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從而造就了這段無比精彩的歷史。
當時國君之下,有一套完整的官僚機構作為統治工具。這個官僚機構,分為文官和武將,分別以相和將為首腦。因為處理政務需要一定的行政水平,指揮戰爭需要一定的軍事才能。這樣設計,即可以發揮不同專才的作用,又便於把權力集中在國君手裏,防止大臣過於集權,避免三家分晉再現。
戰國時期的“百官之長”,稱為相邦或相國,又稱丞相,也統稱宰相,其職責是一國的行政長官,輔助國君管理國家行政事務。
以魏國為例,魏文侯先後以魏成子、翟璜、李悝為相。以齊國為例,齊威王先後以鄒忌、田嬰(孟嘗君之父)為相,後孟嘗君田文也曾任齊相。以趙國為例,趙惠文王曾以藺相如為相。又如,合縱攻秦時,蘇秦曾掛六國相印,可謂一時之佳話了。
秦國設相位相對較遲,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才首次設張儀為相,此後甘茂、範睢、呂不韋等人擔任過秦相,一直延續到秦國滅亡。
需要指出的是,整個戰國時代,楚國沒有設置相位,而是沿用春秋時代的官制,以令尹為最高行政官職,吳起、黃歇(春申君)都曾做過楚國令尹。
除了丞相這個官職,太尉和御史大夫也產生於戰國時代。
春秋時期的晉國就設有尉,因為軍中地位最高,所以稱為元尉,元便是最大的意思。戰國中期,趙國設有中尉,其職責是”選練舉賢,任官使能“(見《趙世家》),其職能和太尉的職責”贊傑俊,遂賢良,舉長大“是一致的。需要説明的是,秦統一全國後,太尉的職責變成了掌管全國軍隊的最高軍事長官,這是後話。
御史這官職在戰國時代本是國君的秘書,別國使臣來獻國書時,往往由國君的御史接受。國君在宴會羣臣時,往往是”執法在旁、御史在後“。兩國國君相會,也往往有御史在旁記錄,如秦趙澠池之會。
御史們由於擔任秘書工作,負責記錄和保管文件,就成為了國君的耳目,帶有監察官員的性質。所以,御史在戰國時期兼有秘書和監察的雙重職責。
丞相、太尉和大夫後來俗稱三公,處於當時官僚體制的最高層。三公職務之下的九卿,也是產生於戰國時期。
簡而言之,九卿之奉常掌管宗廟祭祀和禮儀,郎中令掌管國君內宮和警衞,尉位掌管宮門的警衞,太僕掌管車馬,廷尉掌管司法,典客掌管外交,宗正掌管國君的宗族,治粟內史掌管收税,少府山海地澤、供養國君。
比如,戰國時代,韓、趙、齊、秦等國都已有郎中,是國君的侍衞。郎中下有謁者,負責國君批閲文件的傳達。衞尉這個官職,秦在戰國時代已設置,職能便是掌管宮門警衞;太僕則各國在春秋時就已經有了,戰國時魏、韓、齊、秦等國都有僕。
又如,廷尉這個官職,秦在戰國時代已設置,比如大名鼎鼎的李斯就曾任廷尉。典客這個官職,齊國叫主客,主就是典的意思。戰國時期內史這個官職,職責是”節儉支出,察度功過“的意思,和秦漢時期的治粟內史職責類似。
少府這個官職有點意思,在韓國它是主管弓箭的官員,秦國則稱之為佐弋射,也有負有弓弩製造的職能,這兩國的少府與其他幾個國家不同,也和秦統一全國後不同。
説完了文官,再説説武將。相比於文官體制的複雜,武將官職則簡單得多,除了將軍,其餘便是偏將、裨將之類。秦國按爵位,設有左更、左庶長、大良造等武將封爵。後來也有封侯的,如徹侯、關內侯等,但一般沒有特別的含義,也就不多解釋了。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