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尖沙咀一家電影院,電影《長津湖》的廣告板擺放在影院的顯著位置(11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
新華社香港11月22日電 題:《長津湖》香港熱映背後是“身為中國人的驕傲”
新華社記者 劉斐
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長津湖》在港上映已逾十日,排片場次有增無減,觀影熱情有增無減。主旋律在香港唱得響、傳得廣,不單因為影片有高水準的製作、引人入勝的情節,更關鍵的是它激發了香港民眾身為中國人的驕傲。
《長津湖》以抗美援朝戰爭中長津湖戰役為背景,展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對祖國、對人民的赤膽忠心和鋼鐵意志,再現了戰士們不畏犧牲、英勇作戰,一舉扭轉戰場態勢的情景。
有港人觀影后直呼:“這是最好的國民教育課!”這生動的一課,讓港人揚眉吐氣。
香港曾因國家的積貧積弱而在英國的堅船利炮下被殖民統治了150多年,又因英國當局無力保護而在二戰中被日軍殘酷佔領了三年零八個月。屈辱的記憶刻寫在香港的每一寸土地上,“祖國強大”從來都是港人的熱切期盼。
抗美援朝這一場“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關鍵之戰,自然引發了港人深刻的共鳴。有港人評論,這場戰爭打出了我們祖國的威嚴,為國家爭取了發展時間。
“希望每一箇中國人都能記住:是那一代人保家衞國作出犧牲,才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和平年代應該珍惜這份美好。”《長津湖》導演之一、香港導演林超賢説。
這種“幸福生活得來不易”的認識在香港民眾中越來越普遍,他們也有了越來越多機會了解國家艱辛的發展之路。今年以來,無論是“時代精神耀香江”主題展,還是“國家相冊”圖片展,又或是如《長津湖》這樣的主旋律影片放映,都在港人心中激盪起愛國的熱忱。
這種熱忱其實一直都在。從抗日戰爭到新中國建設,來自香港的資金、物品和人才從未缺席。為支持祖國抗美援朝,霍英東等香港愛國商人衝破西方對新中國的禁運,冒着港英當局“武力緝私”的巨大風險,向內地運送了大量鐵皮、橡膠、輪胎、西藥、棉花、紗布等重要和稀缺物資。
香港同胞敢於擔當,與祖國同呼吸,因為他們深知:香港好,祖國好;祖國好,香港更好。這樣的邏輯,簡單有力。
開行於1962年的“三趟快車”確保了內地對香港鮮活冷凍商品的供應;實施於1965年的東江水供港解除了香港缺水之憂;2003年6月《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及其後一系列補充協議的簽署,助力香港經濟從“非典”中復甦;2009年9月中央政府在港公開發行60億元人民幣國債,堅定了世界對香港成功走出金融危機的信心;2020年內地支援香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關心,讓香港安心。
《長津湖》片尾曲唱道:“我身後,是祖國。”有香港同胞説:“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自豪感瞬間湧上心頭,因為我們身後是強大的祖國。”
經過“修例風波”的亂,迎來實施香港國安法和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後的治與興,擁有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國內與國際兩個大發展機遇,香港正迎來廣闊的發展前景。當此之際,港人更應振奮精神、勇於作為,與祖國共命運。因為,國家的未來裏有香港的未來,中國夢裏也有香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