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戀人甜如蜜 氪金陷阱等着你
只需幾十元,就能和素未謀面的“虛擬戀人”談一場戀愛,陪自己聊天、打遊戲、看電影……目前,這種藉助網絡的有償式情感服務,成為不少年輕人尋求情感慰藉和解壓的方式。
記者調查發現,“虛擬戀人”在製造“甜蜜”的同時,也暗藏各種陷阱。有人為“虛擬戀人”花費重金,最後卻落得“情財兩空”。
“虛擬戀人” 讓很多年輕人“上頭”
從未談過戀愛的小陳最近陷入一段“熱戀”。每天,她都在微信上和“男友”聊天,但兩人的相處模式僅限於網聊。
小陳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巨大的工作壓力讓她喘不過氣,卻無處傾訴。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得知網上可以找到“虛擬戀人”。
好奇心驅使下,她在網上下單了一小時的“虛擬戀人”服務,開始聊天。她將煩心事向“虛擬男友”傾訴,對方不僅耐心傾聽,還不時安慰、鼓勵她。
一小時的聊天很快結束,小陳感到意猶未盡。此後,她幾乎每天都下單續費,找“虛擬男友”聊天。“他聲音好聽,會安慰人。我知道這不是真的戀愛,但他的陪伴讓我很‘上頭’。”小陳説,她已經有點離不開“虛擬男友”。
在某電商平台,記者嘗試搜索“虛擬戀人”,並未發現相關商品,而將關鍵詞換為“小哥哥”“小姐姐”“聊天”後,便出現了1500多件商品。從搜索結果看,很多店鋪的開店時間不超過半年,商品的月銷量卻在千次以上,最高可達近萬次。
記者聯繫一家店鋪的客服後,收到一張菜單,上面詳細陳列服務種類,包括陪聊天、陪打遊戲、哄睡、叫醒、陪寫作業等,通過連麥和語音等方式提供陪伴,費用根據聊天時長、從業者等級、服務內容等計價,每小時幾十元至幾百元不等,包月最高可達1.8萬元。
“甜蜜轟炸”背後的
“氪金”陷阱
記者採訪調研發現,“虛擬戀人”在為不少年輕人提供陪伴和精神慰藉的同時,暗藏重重風險。
最近,小付因“男友”越來越冷淡的言語和不斷延遲的回覆,結束了一段持續近兩個月的“戀情”。在為“虛擬男友”前後花費數萬元後,她意識到,“男友”愛的不是自己,而是錢。
小付説,剛認識時,“男友”會用各種甜言蜜語哄她。每次快到時間,他都勸説小付續單。“他説和我投緣,想多聊點。”
在“男友”的“甜蜜轟炸”下,小付不斷續費、打賞,為“男友”“氪金”(網絡支付行為)。時間長了,小付發現,“男友”只在衝業績時對自己殷勤,平時都不聞不問。小付也想過報警,但得知續費、打賞屬於個人消費行為後,她只得作罷。
“虛擬戀人”潛在的犯罪問題已引起警方關注。蘭州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主任丁浩説,部分不良商家抓住消費者的情感痛點後,會不斷擴充服務項目,引誘消費者無止境續費。更有消費者遭遇“殺豬盤”,最後“情財兩空”。
在豆瓣、知乎等社交平台上,很多網友分享找“虛擬戀人”的體驗,其中不乏像小付這樣的“偽失戀”案例,原因大同小異。通過進一步採訪,記者瞭解到,部分商家還打着“虛擬戀人”的旗號,表面上提供情感諮詢服務,暗地向有需求的顧客提供“裸聊”“文愛”(即通過語言描述進行性挑逗)等軟色情服務。
在某視頻網站上,記者搜索“虛擬戀人”發現,和“虛擬戀人”語音對話的直播視頻層出不窮,不少視頻標題以“開車”“污”等為關鍵詞,對話內容充斥着低俗、軟色情意味明顯的話語。
莫讓“陪伴”變“賠絆”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楊肅昌説,當前,不少年輕人面對長輩催婚的婚戀壓力,往往無處遁形。在一段虛擬戀愛中,年輕人可以憑藉自己的喜好設定角色,而從業者也會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營造“人設”。“這種沉浸式的戀愛體驗很容易讓人沉迷,面對一個近乎完美的虛擬對象,年輕人會附着很多情感。一不小心‘陪伴’就變成了‘賠絆’。”楊肅昌説。
楊肅昌呼籲,相關部門應進一步規範互聯網平台提供陪伴服務的行為。互聯網平台應對相關服務進行嚴格審核,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新華社 文靜 馬莎)
來源:東南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