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提要
◆網紅打卡地在引領潮流,打卡者們也在塑造城市,網紅打卡地終究無法成為都市人的精神家園,甚至對GDP的貢獻也相對有限。生活在城市的我們,當然希望街景永遠新鮮,商家客如雲來,在常去的麪館與熟客打招呼,在有時需要排隊的博物館門口與生人互致微笑,社區既市井又藝術,坊間始終流傳有趣的傳説,過去、此刻和未來似乎都唾手可得。無論是城市更新,還是網紅打卡,都是城市的“生機”和“活力”的體現,不僅與城市空間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也是對城市發展生命力的認同,彰顯着城市最富魅力的一面。
咖啡館和圖書館,新房子和舊建築,書店和綠地,豪華酒店和郊野公園,會同時被廣場舞阿姨和穿BM的美少女佔領,她們擺的姿勢也許有區別,用的修圖軟件可能不一樣,但她們一樣精心打扮自己、認真完成照片後期,然後發佈在各種社交媒體。在這些網紅打卡地,階層、年齡的概念似乎模糊了,人羣的限制被打破了,虛榮也好,浮誇也罷,誰能説這不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呢?而上海是最適合這種“詩意地棲居”生活方式滋生的地方。始建於1924年的武康大樓,每天就有4萬遊客前來打卡拍照。美團研究院今年發佈了《網紅打卡地的網絡評價、發展趨勢與發展對策》,該研究報告根據大數據推斷:親子出遊、拍照和打卡,既是消費者前往網紅打卡地的主要目的,也是其在網紅打卡地進行的主要活動。
9月1日起《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將開始施行,城市更新由此上升至地方立法。在我國城市發展從大規模擴張增量時代過渡到存量時代的總體格局下,城市更新已經上升到城市乃至國家戰略的地位。城市空間的多樣性、城市記憶的豐富性、城市文化的獨特性,無疑會創造多姿多彩的城市空間和文化新消費載體,更有針對性的空間更新也將更匹配市民和遊客的多層次需求,城市更新也將呈現目標綜合化、對象全面化、方式可持續和主體多元化的新趨勢。從舊區改造、老工業基地,到濱水空間、新興區域,多維的上海城市空間將催生出風格各異的網紅打卡地,網紅打卡藴含的消費動力和文化認同,同樣值得高度關注。“延續城市文脈、推動高品質生活”,既是網紅打卡地的底色,也是上海城市更新的追求。
古根海姆效應:城市更新與網紅打卡的紅利
西班牙北部城市畢爾巴鄂是一座通過網紅打卡而成功復活的城市,20世紀90年代初的畢爾巴鄂環境問題嚴重、工業結構危機重重,1993年畢爾巴鄂市政府與古根海姆集團合作興建古根海姆博物館,博物館由美國建築大師弗蘭克·蓋裏設 計,總耗資12.7億美元,於1997年正式落成啓用。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延續了蓋裏一貫的創作風格,建築臨水而建,造型特立獨行,由數個不規則流線型多面體組成,表面包覆了33000塊閃閃發光的鈦金屬片,與波光粼粼的河水相映成趣,同時也呼應了畢爾巴鄂的造船業傳統。博物館建成第一年就吸引了130萬西班牙國內外參觀者前來打卡,開館僅6年便全部收回項目資金,博物館創造了45000個就業機會,直接門票收入佔到了畢爾巴鄂全市財政收入的4%,相關產業收入則佔到了全市財政收入的20%以上。
古根海姆博物館的打卡盛況,極大地促進了畢爾巴鄂旅遊業發展,並帶動了一系列城市更新舉措。2004年畢爾巴鄂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榮獲世界最佳城建規劃獎,2010年畢爾巴鄂憑藉出色的城市建設與管理,一舉擊敗紐約、倫敦、墨爾本等77個城市,榮膺首屆“李光耀世界城市獎”;在2017年歐洲最佳城市評選中,畢爾巴鄂力克維也納等城市,以綜合實力榮獲“歐洲最佳城市”稱號。
畢爾巴鄂 古根海姆美術館 ( Naotake Murayama攝)
畢爾巴鄂 古根海姆美術館鳥瞰圖 (Mikel Arrazola攝)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的網紅打卡現象,已經被哈佛大學歸納總結為“古根海姆效應”,成為城市更新的研究課題。在旗艦博物館帶動產業轉型,並以藝術和文化為資源推動城市更新的過程中,網紅打卡無疑成為了畢爾巴鄂城市更新的一種新勢力。以古根海姆博物館為龍頭的博物館、藝術展覽館、創意中心、古董商店數量的大幅增加,打通並完善了畢爾巴鄂的整個藝術產業鏈,在此基礎上的多元化城市更新策略引導了畢爾巴鄂文化產業的空間佈局,古根海姆博物館片區成為了主推商業藝術消費的城市文化中心,以藝術生產為主的老城區也重新煥發了活力,原有的藝術相關產業與新興藝術產業進行了有機的融合。
古根海姆效應讓部分衰落的後工業城市和片區看到了復興的希望,但是,簡單複製文化IP卻不一定能帶來成功,昂貴的大型旗艦項目的介入,也未必能帶動周邊的產業轉型與基礎設施更新,進而產生可觀的經濟回報。1999年英國謝菲爾德全國流行音樂中心開業,但吸引的遊客不到預期的四分之一,不得不在開張當年就關門大吉;萊比錫藝術教育博物館也未能如願吸引各地遊客前來參觀;西雅圖為微軟基金會和微軟創始人之一的保羅·艾倫設計的博物館也沒能帶來城市復興。
畢爾巴鄂經驗是否可以複製?“古根海姆效應”如何重現?可能沒有現成和統一的答案。大型旗艦項目對於網紅打卡熱潮的形成極為重要,而且能吸引投資、發展旅遊經濟和重塑城市形象,但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不應被理解為一種“效應”,而應看作更廣泛的城市更新發展進程中的一部分。文化政策、文化藝術活動、文化設施建設、教育體系完善以及文化凝聚力培養,才是畢爾巴鄂網紅打卡能夠長紅不衰的秘訣。
畢爾巴鄂 古根海姆美術館 建學明手繪圖
畢爾巴鄂 古根海姆美術館( jaime攝)
城市更新需要怎樣的新動力
藝術家、創意工作者及創意產業對於城市區域孜孜不倦的升級改造,可以説是創造網紅打卡地的真正動力。文化創意產業具有明顯的產業集聚效應,這是許多城市推出文化創意園區的原因所在。層出不窮的高顏值文化創意園,為網紅打卡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網紅打卡是對這些城市更新成果的認可和分享,其具有的反饋、傳播、擴張和倍增效應,不僅打通了城市創意空間生產、消費的完整鏈條,而且也使得城市創意攜手網紅打卡,共同成為推動城市更新走向深入的新動力。
2024巴黎奧運會宣傳片中的鐵軌上演奏鋼琴的畫面,來自於巴黎著名的“小腰帶”廢棄鐵路改造的城市更新項目,城市遺產、空間創意、藝術表現和奧運願景融合成了巴黎城市更新的嶄新動力。巴黎自19世紀奧斯曼改造之後,150年來城市格局和風貌都沒有發生大的改變,但是城市更新卻沒有停止過。不同於“政府強烈干預”的城市更新模式,巴黎採取了更温和的方式,高度關注城市傳統風貌的保留與延續,從細微入手改善居民生活品質、激發城市的活力。比如“巴黎創新計劃”指定了被忽略的屋頂、地下室和環城道路等23個“城市死角”,讓各國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出謀劃策,將之改造成體現未來巴黎風情的網紅打卡地。在2024巴黎奧運會宣傳片中,屋頂風情也通過小輪自行車手的視角得到了創意表達。巴黎還創設了同樣温和的“協議開發區”城市更新模式,協議開發區更強調相關利益各方的平等協商和共同參與,更重視歷史遺存的保留和社區整體風貌的塑造,協議開發區同樣為巴黎供應了一大批適合網紅打卡的場景和活動,實現了城市遺產、歷史文脈與社區的融合統一。
倫敦不僅將創意產業視作城市經濟和發展的動力之源,而且把創意產業視為提升社區品質、豐富社區多元文化特質的要素。倫敦市政府還非常關注城市文化資源的共享問題,而網紅打卡天然具有的發現和分享功能,激發了市民和遊客的文化需求和潛能,促使他們去接近、享受倫敦獨有的城市空間和文化生活。適合網紅打卡的倫敦國王十字街區,就走出了一條綜合考量、多方平衡、避免衝突的城市更新之路。在整個國王十字街區的改造中,城市的歷史文化肌理、市民的公共需求和開發商的商業利益都得到了兼顧。改造後的國王十字街區營造出獨特的街區氛圍並帶動了市場熱度,社區活動則進行了常規化和全年化安排,形成了人羣聚集的網紅效應。户外運動、親子活動、藝術和文化、音樂和舞台等,強化了整個街區的活力和文化屬性。形式多樣、驚喜不斷、同時具有開放性的活動,使得社區能夠包容多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羣,創造屬於每個人的活力街區,從而保證了網紅打卡的常年鮮活度。
波士頓昆西市場的改造,通過建築遺產的活化和中心區的城市更新,成功解決了歷史建築保護與城市中心區復興的矛盾,為城市中心區注入了網紅打卡的活力,催生了後續的傑克遜維爾碼頭、邁阿密海灣市場、巴爾的摩內港和紐約南街港區等城市更新項目,同時也成為了上海網紅打卡地——新天地的城市更新靈感來源。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高等學府同樣是遊客趨之若鶩的波士頓網紅打卡地。哈佛大學校園的發展與波士頓的城市更新一直聯繫緊密,哈佛廣場的影響力和商業價值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增強,但本地商業和哈佛學生也深受街區“士紳化”之苦,早在1980年代,社區居民便成立了“哈佛廣場防禦基金會”,以限制和打擊侵略性的房地產行為,哈佛大學的學生組織成立了“哈佛廣場收容所”等團體,哈佛大學也發起了“公共空間計劃”。緊鄰哈佛廣場的哈佛大學史密斯校園中心改造項目就是在這一背景中展開的,改造後的史密斯校園中心演繹了更加開放包容、充滿活力的哈佛校園文化,並承擔起校園與社區的文化交流使命,改變了人們體驗大學的方式,堪稱鏈接校園和社區的城市更新成功典範。前來哈佛大學打卡的人們,也許並不清楚哈佛廣場身處城市與校園“碰撞”夾縫中的困境與奮爭,但是網紅打卡的參與感,依然傳遞了哈佛廣場城市更新的成就、努力和願景,同樣匯聚成了城市空間塑造和社區意識提升的新動力。
戀地情結能否演繹浪漫地理學
城市的軟實力必定和人相關,如果上海有能力吸引並聚集人羣,而且能持續地製造這股力量,無疑會推進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城市歸屬感的強化。高品質城市公共產品應該超越基本公共服務的範疇,而擴展為更加豐富多元的交往空間和公共服務。網紅打卡的熱潮,指向的是公眾對更優質的城市公共產品的嚮往和追求,是集體創意力量的檢閲和集聚,是強化城市歸屬感的“戀地情結”的發散,也是“情感地理學”的個性演繹。
人文地理學家段義孚首創了“戀地情結”(topophilia)一詞,他認為戀地情結雖然是一個杜撰出來的詞語,但目的是為了廣泛且有效地定義人類對物質環境的所有情感紐帶。城市更新日新月異、網紅打卡潮起潮落,空間與情感的這些認同紐帶在強度、精細度和表現方式上雖然差異巨大,但正如段義孚在《戀地情結》一書中認為的那樣,這也許昭示了人類對環境的體驗是從審美開始的,而更為持久和難以表達的情感則是對某個地方的依戀。我們也許同樣可以推論:網紅打卡其實已經將地方空間與環境轉化成了情感事件的載體和符號。段義孚在《人文主義地理學》一書中討論過的拍照問題,也許可以挪用來比對網紅打卡的拍照,段義孚認為:自19世紀早期照相機發明以來,照相機巧妙地改變了我們對現實的感覺,它改變更多的並不是我們與空間的關係,而是我們與時間的關係。人、事件和場景都在悄悄過去或即將過去,這是共同甚至是普遍的人類經驗。我們希望保留,但它很快便會消失。某個風景留在原地,我們以為自己總能回到那裏,但可以嗎?如果相隔太遠怎麼辦?即使能回去,我們自身不會改變嗎?風景不會改變嗎?那麼,在網紅打卡的拍照過程中,人們關注的究竟是空間的再現?還是一種包含了現實痕跡的呈現?
在《浪漫地理學》一書中,段義孚認為生活大多數時候是由熱情所驅動,由可望而難以企及、甚至無法企及的東西所驅使。心緒飛揚的浪漫情懷與穩定的“家園經濟”邏輯背道而馳,浪漫主義傾向於表達感受、想象、思考的極端性,這在流行文化中尤顯勃勃生機,就像網紅打卡一樣,雖然被文化精英認為是淺薄而幼稚,但仍可表達較為複雜的關於自然、環境、社會、政治的感知與理解,因為潛藏在浪漫精神之下的,無疑是人的慾望、誘惑和渴求。所以我們同樣不應忽視:網紅打卡也會製造焦慮,因為它在本質上無法真正提高個人生活品質,更難擺脱消費主義的消極作用,還會影響到消費領域商業業態的品質。網紅打卡地在引領潮流,打卡者們也在塑造城市,網紅打卡地終究無法成為都市人的精神家園,甚至對GDP的貢獻也相對有限。生活在城市的我們,當然希望街景永遠新鮮,商家客如雲來,在常去的麪館與熟客打招呼,在有時需要排隊的博物館門口與生人互致微笑,社區既市井又藝術,坊間始終流傳有趣的傳説,過去、此刻和未來似乎都唾手可得。無論是城市更新,還是網紅打卡,都是城市的“生機”和“活力”的體現,不僅與城市空間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也是對城市發展生命力的認同,彰顯着城市最富魅力的一面。“戀地情結”有利於城市更新成果的分享,但浪漫地理學的演繹需要個性化的創意和創造,終究不是跟風打卡能夠輕易達到的。
作者:包亞明(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編輯:周敏嫺
責任編輯:黃啓哲
圖片除標註外均由袁婧攝影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