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果
《懸崖之上》的票房已經成功反超了《你的婚禮》,同時,《掃黑·決戰》也成功逆襲,不出意外,這兩部電影均有機會在未來10天內,憑藉口碑優勢,以強大後勁,收穫不錯的票房成績。
畢竟,5月20日那天,預計有近6部愛情電影扎堆,在這個諧音“我愛你”的日子裏,收割一波“愛的票房”,而次日,期待多時的好萊塢大片《速度與激情9》強勢衝擊影市,根據往日的風向,該片首日至少拿下超30%的排片。
今天並不是要討論《速激9》,而是暫時把眼光放到5月20日。
在這些影片中,誰又會有機會成為佼佼者呢?從燈塔專業版來看,目前僅有沙漠執導的《我要我們在一起》想看人數破10萬,其他國產影片不足前者的零頭。
影片質量在近期幾部同題材的電影之上。
很大原因就是它的故事內容,有些和《你的婚禮》撞車。
好像在青春愛情故事裏,觀眾痴迷時間長河裏的浪漫,可最終悲劇結局的故事,似乎是補上了青春最後的那一筆。或許在大家眼裏,青春中能完美落幕的愛情終歸只是個例,真正的生活永遠有那麼些“意難平”。
《中國電影報道》丨獨家觀察:青春愛情片為何從不缺席?
《我要我們在一起》翻拍自豆瓣長帖《與我十年長跑的女友明天要嫁人了》,瞭解這個帖子的人都知道,那個新郎並不是“我”。
《我的婚禮》翻拍自海外同名電影,不管是原版電影,還是翻拍後的故事,都被不少人吐槽,完全就是“低配版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這類青春愛情片似乎已經落入窠臼,承襲某種套路之中——
後進生和優等生的標配,一方暗生情愫,可能中間經歷了適當的升學考試的磨練,然後一同走上大學或者社會,不得不面臨生活的考驗,出現分手危機,又時隔幾年,一方最終出現在另一方的婚禮上,彼此寬恕。
從《那些年》開始,到後來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再到青春愛情電影票房天花板《後來的我們》,這些電影幾乎都在這個套路框架中做加減法。
畢竟套路只是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框架,至於最終是精品,還是破絮其中,仍要看創作本身。
譬如《你的婚禮》,甚至連基礎分鏡都是直接照搬了原版的模式,而內容改編方面,也顯得非常的”隨意“,本土化處理,比如炸雞變燒烤,棒球變足球,但整體而言,還是沒有誠意。
這麼大規模的煙花,似乎對於男主還是大學生的身份而言,開支不可小覷,有些不切實際。
再對比《那些年》和《你的婚禮》中,男女主的情感催化戲。
前者是兩人在地震後望着一輪明月,而到了《你的婚禮》,這場戲變成了颱風砸中男主,從而促進了兩人的在一起,當然也為後面兩人的糾葛畫下了伏筆。細想之後,這段戲同樣有一個嚴重的問題,不夠落地,觀眾能理解其中渲染出的情緒和劇情推進作用,但很難產生共情。
《你的婚禮》中,最讓人難以放下的可能還是兩人的分手,是來自男主的顧慮。男主患得患失的性格在這裏被烘托到的極點,可是到後面傳遞的為愛放手的成長,顯得並沒有那麼聯動。
再看未來要上映的《我要我們在一起》,故事把誤會矛盾交給了現實,成長中日漸岔開的社會地位,讓雙方在情感中也有了更多的顧慮,加上父母朋友等周邊的影響,隔閡也漸漸加大。這種更現實的情節也迎合現實生活的情節,更具真實感。
《後來的我們》亦是如此。
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看來,它對生活有更多的表達,裏面有一種因為生活的艱難而錯過感情的北漂經歷,這種經歷跟相當一部分觀眾有很大的共情度。與此同時,每個人都有青春的回憶,也都有愛情的經歷,儘管每一個人可能都不一樣,但都可以在影片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套路從來不是錯誤的示範,而是在套路中,如何讓觀眾找到共情,把“瑪麗蘇”“傑克蘇”的情節變得更加寫實,或許才有機會被觀眾認可。
套路是一回事,放眼目前的電影市場,青春電影依舊是能實現以小博大的影片之一。
本身這類電影成本並不太高,而且演員多數啓用青年演員,加上後期營銷的配合,這類電影最不缺的就是話題和熱度。
我們選取了若干部獲得票房成功的電影案例,能看見除了《後來的我們》之後,多數影片的票房還是能實現4億乃至更好的成績。當然,這並不代表着這類影片就一定是成功的範本,同樣還有《六弄咖啡館》這類並沒有獲得較好市場成績的案例。
非常巧合的是,其中《致青春》《同桌的妳》《後來的我們》《你的婚禮》均是在五一檔和觀眾見面,而除了《後來的我們》之外,幾部影片背後的推手也恰好都是光線傳媒,似乎這個季節已經成為了他們對畢業季的一份定製禮物。
男性觀眾對這類影片的興趣正在慢慢減弱,從當初的超40%,慢慢穩定在了27%左右。
95後和00後是目前這類電影的主要受眾
從評分來看,這幾部電影在各個平台上並不是特別理想,羅列出的7部電影中,拋開購票平台年限問題,只有一部《最好的我們》超過了8分,但對於動則就超8.5分的購票平台而言,8.3分似乎只是一個良好的成績,而挑剔的豆瓣上,更是僅有一部《致青春》的評分在6分以上。
觀眾痴迷在時間長河裏感受愛情故事,加上適當的營銷話題,自然而然就能帶動受眾的觀影慾望
更不能忽略的是,當下社會環境的進步下,不少觀眾對情感和婚姻有了新的認知,態度也產生了轉變,所以價值觀矛盾,也容易影響自身對青春愛情電影的理解。這種價值觀的轉變,或許也是讓一二線觀眾選擇慢慢遠離這類題材電影的原因之一。
故事的邏輯會重新被觀眾梳理,在沒有配樂烘托的情感之下,故事邏輯才終被放大。
木心寫道,“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這是過去多數人對愛情的認知;《山楂樹之戀》中的純愛故事,是一個時代對愛情的嚮往。可如今,年輕人對愛情的解讀有千萬,經歷的故事有百種,沒有人能真的定義對錯。
《後來的我們》有句slogan,“後來的我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回到現實中,青春愛情電影,能教會我們愛嗎?顯然是不能的。
那麼,等到下一部青春愛情電影上映的時候,你還會走進電影去看嗎?我們或許還會,想看看別人的人生,也想看看創作者的誠意。
《懸崖之上》逆襲!帶你領略張藝謀的色彩美學
《青春之歌·五四歌會》歌詠時代風華
“經典頻傳:看電影,學黨史”系列短視頻上線
30年的情懷王晶還能賣多久?
微信最近開始亂序推送公眾號文章了,不想錯過《中國電影報道》最新內容的小夥伴們,請給我們的公眾號加個星標:點擊《中國電影報道》公眾號—進入公眾號首頁—點擊右上角菜單—設為星標,是不是很簡單?喜歡我們文章的也請點“在看”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