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衞國的夏天》(以下簡稱《張衞國》)既沒有火爆,也沒有塌方。劇中故事零零碎碎,風格又偏荒誕奇巧,都指向了該劇在題材、選角、內容上的“中年夾生飯”問題。對比國內其他成功中年題材影視劇的經典呈現和現代特色,此類型的精髓就是要描摹出“苦惱人的笑”,這是“張衞國們”希望達到但又沒完全做到的。
中年夾生飯:劇情的“熟”與選角的“生”
人到中年,一地雞毛,四顧茫然,幾聲嘆息,無數糾結。張衞國飽嘗“中年綜合症”,借錢、被騙、房奴、失業,少時被最親的大師兄林宏年背後拆台,落下終身腰傷,後又搞出一幕“太監的後裔”來賺取流量和撈外快,就像他自己跟失聯多年又重逢的師姐趙燕調侃,“這一輩子過得並不順利,小時候腰摔了,前段時間老爺子又過世,媳婦早些年也走了,一個人拉扯兒子長大”。
師兄林宏年本來在傳統電視節目中佔“C位”,卻在新媒體競爭中被辭退,從南京“大佬”成為“北漂”一族,在事業和家庭兩難中進退維谷;而林太太顧佳怡則“刀子嘴刀子心”,身為中醫,着魔養生,外圓內方,劃得身邊人都遍體鱗傷;張衞國暗戀對象趙燕“神經系統不太好,焦慮症、強迫症二合一”,再也不像當年“夏天裏的小太陽,永遠發光發熱”,中年身心壓力巨大。
《張衞國》角色張力大,細節瓷實,題材精準,又世俗詼諧抓到中年人這種“夾縫”生存的狀態,是“夾生飯”半生半熟中偏“熟”的那部分,故事有看頭,對話挺來勁,對手戲精彩,整體的確有股嚼勁。
説到中年,必須有恰當的演員來演繹,這就不得不説“黃磊現象”。這部劇與其説是“張衞國的夏天”,不如説是“中年黃磊的夏天”。近年來沉迷於綜藝的黃磊每每出演電視劇就槽點不斷,話題性十足。之一是其在綜藝和影視上的形象往往彼此勾兑、勾連,尤其是《嚮往的生活》讓他徹底成為中年家長代表,雖温文爾雅,但愛油膩説教,之後其綜藝常駐似乎都脱不了“大叔”的標籤,進而影響他接戲及戲中的角色。之二是與之前角色的反差,想當年,青春帥氣的黃磊在《四世同堂》《人間四月天》《橘子紅了》中拿捏有度,驚豔四座,自編自導自演的電視劇《似水年華》以及話劇《暗戀桃花源》都讓人感嘆其特有才氣。然而近幾年黃磊的幾乎每部作品(《嘿,老頭!》《小別離》《小歡喜》《小敏家》等)都角色雷同,總是爸爸身份,過於演自己,細節顯得鬆垮隨意,有點過了頭;這次的張衞國就像從《小敏家》裏穿越過來,還是那個唯唯諾諾,迷迷敦敦,憨厚嘴碎易騙的大肚男人,人設又延伸到劇情,感覺老套又狗血,似乎總在自己的中年裏面打轉,看張衞國,卻總有黃磊的影子。
選角尷尬其實就代表中年夾生飯中的“生”。國內能演好這種中年滄桑、生平厚重但娓娓講述、舉重若輕的男女演員並不多,大多是“本色出演”,很難挑戰自有形象之外的新角兒。黃磊算是做出了有益嘗試,雖然形象和人設上基本延續之前的套路,但氣質上挑戰老北京的衚衕爺,一個卑微卻不棄的小人物。然而張衞國身上的“京味京腔京韻”少了靈魂,只留下形象上的寬褲衩、涼拖鞋、小平頭和大茶杯。對比之前熱播的《歡迎光臨》朱雨辰飾演的北京爺們兒王牛郎,少了那股勁。
“黃磊現象”只是縮影,選角上的“半生不熟”也和劇本以及劇集整體呈現有關。《張衞國》中還有不少“半料子”地方。努力去接地氣,但地域特色偏偏淺嘗輒止。比如開頭那首京韻大鼓説唱《都挺好的》讓人眼前一亮,而隨後張衞國世代居住的舊衚衕就只有老槐樹下竹藤椅,光剩形象,沒法融入劇情,就像劇中老北京花茶,那茉莉香片總隔着一層屏幕。同樣,老南京也付之闕如,光有一句張大車的“乖乖隆地咚”,顧一家都沒南京腔,這點,《張衞國》比不上《情滿四合院》《正陽門下》的京味以及《喬家的兒女》中的秦淮。此外,一班老戲骨雖然很傳神,但故事劇本比較單薄,太過於戲劇化,尤其是“長江邊撒骨灰”裏的巧合與刻意,反倒沖淡生活日常,讓本來糾結糟心的“中年世俗”滑向了“亢奮狗血”。
“苦惱人的笑”:生活雖苦,笑而面對
中年題材影視劇雖然形式多樣,其靈魂就是展現“苦惱人的笑”。生活雖苦,笑而面對,我想,這也是《張衞國》認同的,否則就不會用黃磊的碎嘴裝萌、劉奕君的半真半假、和中醫悄悄在腰疼的張衞國背上扎狠針來愉悦觀眾。大部分時間也是中年彷徨的我們,看劇不就是圖個“沒事偷着樂”?
但是否能觸及這靈魂,可遇不可求。首先題材上“稀缺寶貴”,中年劇論興奮度比不上青春劇的顏值與熱血,厚重連綿度又抗不過家庭情節劇,所以一直在類型劇中也是數量不多,不温不火,至今被人津津樂道的經典,仍是幾十年前的《苦惱人的笑》《人到中年》《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和《沒事偷着樂》。
同時,就創作而言,拿捏好分寸,掌握好火候,既寫出中年掙扎,也有開心釋懷,在懷舊與展望中看到現實,避免出現“中年夾生飯”,並不容易,就像中年發展之路,並無太多規律可循。影視界曾經很崇尚“高概念”,即希望用一句特色來總結劇情,否則難以區分其他作品,但中年劇普遍“難概括”“難定位”,故事多樣,亞類型多。近年來,黃磊領銜的“中年題材劇”就有《小別離》《小歡喜》《小敏家》等,幾乎都是熱播劇。這個系列雖然中年感十足——題材清晰、情感微妙、家庭糾結,各種中年憂歡,但也暴露出《張衞國》中同樣選角的“半生不熟”,尤其體現在黃磊缺少變化,自我投射的中年父親的角色上。
其他熱播劇如《不惑之旅》《人到四十》《我是餘歡水》《我的前半生》等,都各有成敗的經驗教訓可借鑑:《不惑之旅》中雖然表演在線,但劇本變形誇張充滿“文藝腔”,非要搞成《簡愛》的中國版;《人到四十》王志文領銜的卡司惟妙惟肖地將各角色的病態中年展現出來,藉着精神病院的笑聲反諷了社會;《我是餘歡水》則詼諧荒誕,從一個loser身上看到光芒,比一般中年劇的苦惱更進了一步;而《我的前半生》通過兩對家庭把事業愛情、婚姻劈腿雜糅在一起,笑意少了點,碎夢王子灰姑娘。
苦惱要切實,笑對須誠意。這應是中年題材劇萬千變化中的不變圭臬。無論時代如何發展,這類劇都要努力刻畫中年男女在事業、家庭、個人、子女、情感上的“夾縫狀態”和“再奮進”的激昂可能,保持一種“苦中作樂”的態度:或像《苦惱人的笑》中用“人們要誠實地生活,誠實地工作”來反抗特殊歷史時期社會上那些魑魅魍魎們的狂妄之笑,或如《人到中年》自嘲式地感嘆“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來消解中年大夫“工作擔子重,生活擔子也很重”的困境;要麼直接就“沒事偷着樂”,馮鞏標誌性的天津口音和咧嘴大笑,讓觀眾從頭到尾都樂呵呵,看完之後回味卻莫名悲傷,中年惆悵,這是“苦中作樂”的另一種變調;要不就像京劇團失業之後的張衞國,“煮熟的鴨子,就剩下嘴硬”,不得不還給坑自己的師兄林宏年做專職司機,一身如房產中介式廉價西服,卻笑呵呵感嘆“祖上也富過”“現在人人都有車,就我沒車;當年是我一人有車,別人沒車”。
《張衞國》有個小細節值得玩味,梅婷扮演的師姐趙燕剛從中醫診療出來,雖開着大奔,卻私下裏跟衞國説,“前兩年父母去世,今年年頭愛人也去世了,我在這個世界上一個親人也沒了”。被問起是不是總悶悶不樂,趙燕自嘲道,“生活,哪有一帆風順的。”黃磊馬上訕笑回應,“咱這歲數,還不着急感嘆生活”。這就是中年無奈之下的特有智慧和生活哲學。
苦惱而笑但又夾生難熟,劇中的“張衞國們”有追求也有悵然,但這何嘗又不是中年題材劇普遍的一種狀態:求之而不得。這也反映出此類中國電視劇,乃至影視行業在類型、選題、角色和演繹上的某種中年困惑。
作者:馬綸鵬(浙江傳媒學院副教授)
編輯:範昕
策劃:範昕
責任編輯:邵嶺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